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哪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會加重體內的濕氣

哪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會加重體內的濕氣

我們常聽醫生說患者體內濕氣太重,那麼體內濕氣是怎麼來的?

從人體構造來看,水佔比大約為70%-80%。臟腑經絡和組織的活動都離不開水的攝取、運行、代謝,任何一個環節受到影響都會產生水濕,如脾胃吸收水有障礙則會腹瀉。外部環境對人體吸收濕氣的影響也很大,例如三伏天就是濕氣多的一個主要原因,而我們以下這些不好的習慣也會加重濕氣的產生。

貪涼:冰激凌等生冷食物吃太多會導致體內寒氣增加,給「濕邪」入侵創造機會。

不吹乾頭髮就睡:夏天時人洗澡特別勤,有的人頭髮濕漉漉的就坐在空調屋裡,甚至頭髮不吹乾就睡覺,導致「濕邪」在不知不覺中入侵身體。

對著空調吹:從外面一身汗回來或者在運動後,對著空調使勁吹涼風,濕氣會藉機順著張開的汗毛孔進入人體,損傷陽氣。現在冬天很少見到真正著涼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就是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

睡眠差:很多人喜歡熬夜,從中醫角度來說,睡眠不足就是脾虛的癥狀,表明體內濕氣過重。

喝啤酒:啤酒燒烤是很多人喜歡的消暑方式,但別忘了酒助「濕邪」,盡量少碰。

老坐著:久坐會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影響濕氣的排除。

穿得少:「只要風度,不要溫度」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

不通風:不注意房間的通風,潮氣自然加重。

濕氣被稱為「萬惡之邪」。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人體的濕氣過重時,會對人的健康狀態產生嚴重的影響。

很多時候患者朋友出現發燒不退的癥狀,持續反覆,去醫院檢查各項指標均正常,吃藥、打針、輸液高燒就是不退,這時候就可能是你體內的濕氣在作怪。

那天,接診一個南方的女性患者,高燒多日不退。後經反覆詢問和診斷,才了解到由於最近南方冷空氣來襲,又下了小雨。這位患者穿得較少,又淋了雨。雨,屬於濕,而且當時患者舌苔厚膩發黃,出現發燒,噁心、想吐、喉嚨疼等癥狀,這在中醫上屬於體內有濕熱的表現。這位患者是由於濕熱瀰漫三焦導致的發熱。該類型的發熱常以下午體溫升高,夜間熱甚為主要的表現,同時會伴有胃腸道噁心想吐的一些反應。然後,按照這個思路為患者開藥,果然第二日患者的燒就退到了正常水平。

據現代醫學統計,有超過60多種疾病與濕氣有關。如肥胖、水腫、腹脹、濕疹、皮炎、痤瘡、泌尿系統感染、女性白帶增多瘙癢等。最嚴重的是:濕氣可能引起頑固性肥胖,這種肥胖引發一系列的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甚至會引發惡性腫瘤,身上(腫瘤)切了又長,長了又切。

因此,去除體內濕氣,刻不容緩!那您知道濕氣重的癥狀有哪些嗎?如何才能去除體內濕氣呢?今天就和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體內濕氣重的癥狀

經常會聽見人們這樣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其實這句話是形容人體內的濕氣過重,讓人的精神無法提起來,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中醫認為,濕是六大致病因素之一,濕與寒在一起,稱為濕寒;與熱在一起,被稱為濕熱;與風在一起,被稱為風濕;與暑在一起,被稱為暑濕。

濕邪如不去除,可使病情遷延難愈,如何知道自己體內是否有濕氣,可從以下五大信號判斷。

信號一 舌苔厚膩

假如您哪一天照鏡子的時候發現自己舌苔非常的厚或者發現自己的舌體胖大,並且舌頭邊緣還伴有非常明顯的齒痕的話,那就證明您體內的濕氣太重來了,應該及時的調理過來。

如果還伴有面色晦暗且發黃,早晨起床時眼皮浮腫,或眼袋明顯,這些信號說明體內的濕氣較重。

信號二 大便不成形

正常的大便是軟硬適中的條形,如果大便像熟得過度的香蕉一樣外形軟爛、黏膩,不成形,粘在馬桶上不易被沖走,這也說明你的體內有濕,消化吸收功能異常。

信號三 食慾差

如果到了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飢餓的感覺,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裡脹脹的,在吃飯過程中還有隱隱的噁心感。這種現象也是脾胃功能較弱,體內濕氣過重的表現之一,且這種現象更容易出現在夏季。

信號四 小腿肚發酸

假如您在早上起床後會突然感覺自己的小腿肚非常的酸痛,並且感覺很沉重的話,還有的人會發現最近的體重增加了不少的話,那證明您出現虛胖的現象,也是體內濕氣重造成的。

信號五 精神狀態差

濕氣重的人常常會有胸悶的感覺,想長呼一口氣才舒服,身體特別疲乏,懶得活動,有頭昏腦漲之感,易睏倦,記憶力減退。

其實這一點不難解釋,古人說「脾氣一虛,肺氣先絕」,說明脾氣虛到一定程度,肺金失養,就容易出現精神狀態不佳的表現。

濕氣不除,身體難安

造成濕氣重的原因

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了一些問題,致使濕氣進入人們體內,了解造成濕氣重的原因很關鍵,可以幫我們做好預防工作。哪些原因可以導致濕氣重呢?

一、環境因素導致體內濕氣重

外濕致病,多因患者傷於霧露,或汗出沾衣,或水中作業,或涉水淋雨,或居於潮濕之處而得。

發病有由表入里的轉變規律,因病變部位的不同而癥狀各異。淺則傷人皮肉筋脈或流注於關節,深則可入臟腑。

如濕郁肌表,可見惡寒無汗,發熱體酸,頭重如裹,身重而痛等症;濕阻經絡,則見肢體重著酸痛,或經脈拘急或痙攣等癥狀;濕著筋骨成為濕痹,又可見肢體關節疼痛重著或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等癥狀。

外濕侵襲人體,還常兼有風、寒、暑、熱等其他致病因素或病機特性,臨床上也常以此作出病因或病性診斷,以為治療依據,如寒濕相兼、風濕相兼、濕熱相兼,或風寒濕三者相兼等。

內濕可因外濕侵入人體,影響脾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稱為濕困脾土。也可因飲食不當、勞倦思慮等原因損傷脾臟,或因腎陽衰弱引致脾陽不振而形成。

脾主運化,與人體內水液的代謝和輸布密切相關,脾臟虛損,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則人體內水液聚而成濕,甚至積而成水。

內濕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面色萎黃,精神睏倦,食欲不振,口膩不渴,胸悶痞滿,嘔吐痰涎,便溏泄瀉,或尿少浮腫,或婦女白帶量多等癥狀。

內濕在人體內還可進一步演變發展。如上入胸膈,則可形成濕蔽清陽,嚴重者可產生神識如蒙的癥狀;或胸絡痹阻,發生胸痹胸痛。如壅結於大腸,又可見大便下血、血色不鮮,或紫黑如赤豆汁等癥狀。其病證性質又有寒熱虛實的不同。

二、飲食習慣導致體內濕氣重

食物通過胃的消化,脾的運化後,進入小腸,直到人體排便,再進入大腸,由大腸傳導出體外,而飲食物停留在小腸的這段時間,就是人體吸收營養的過程;

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水分全部從小腸吸收,小腸壁密密麻麻排著無數的毛細血管,這些毛細血管連通人體各個臟腑、部位,臟腑和人體所需的營養、水分都通過毛細血管吸收;

同時也將多餘的營養物質和水分通過毛細血管排到小腸,而臟腑和其他部位的細胞在吸收自己所需的水分以後,常常在體內形成了多餘的水分;

如果得不到脾臟的有效運化,這些水分偏不能有效地排出體外,形成人體的濕氣,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因為飲食不當傷了脾臟,導致體內的水濕氣得不到有效的運化,所以也越來越多的人身上濕氣過重。

中醫支招去除體內濕氣

第1招: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

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第2招: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第3招:避開濕氣的環境

我們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

邦媛健康

為了健康,女性朋友們要樹立「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的意識,請各位女性朋友關愛健康,保養的同時別忽略了自己的乳房健康,定期體檢,做好乳腺癌的預防,平時定期做乳房按摩,可以幫你遠離癌症。一月一次自檢,一年二次體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濕氣 的精彩文章:

去濕氣還在吃紅豆薏米,小心越吃越濕,還不換種祛濕湯試試
這4種食物是濕氣「頭號天敵」,每天堅持吃,趕走體內20年濕毒!

TAG: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