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0萬人!佛山歷史上最大規模打群架,土客械鬥終結一戰!

20萬人!佛山歷史上最大規模打群架,土客械鬥終結一戰!

原標題:20萬人!佛山歷史上最大規模打群架,土客械鬥終結一戰!


關注


「客家佔地主」好多廣東人都知道這是形容喧賓奪主、後來者佔主導的意思。不過這句話的出處卻不是人人知道,故事得從164年前禍延14年之久"土客大械鬥"說起,雖官方定義為械鬥,但從各方投入的兵力和損失情況看,完全就是一場大規模內戰。這場武裝衝突席捲廣東八縣,現時的佛山高明是主要戰場之一,且是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決定勝負的最後一戰。自此戰後,佛山的客家村落大多荒廢,剩餘客人主要聚居在南海北以及三水,隨著文化融入,南海獅山等地的客家村已無客家音,村民講的都是廣府土話。

長達14年的廣東土客械鬥,珠三角超3000條村莊被屠被毀,土人、客人、官兵傷亡近200萬人,致使在廣府地區生活過百年的客家人幾被消滅,倖存的客家人向粵北地區大撤退。這場被遺忘的大戰,因某些特定原因一直沒有被史學界重視!



講起源,廣東的土人和客家人都遷自中原,只因遷來的時間有先有後,先入為主,後至為客,故而有土人與客家人之分。雍正年間,不少客家人由惠州、潮州等地遷到新寧(台山的前稱)、開平、佛山、鶴山等縣墾殖,土人與客家人同居一地,和睦相處達百餘年。


咸豐四年,廣東的紅巾軍起義,客家人聚居較多的鶴山縣和高明縣,許多農民參加紅巾軍,他們不分土客,同心戳力打擊階級敵人。紅巾軍攻下鶴山城,當時客家人地主高三因不配合義軍,幼子被紅巾軍潛入家中殺害,高三憤而不惜傾家報復,與秀才張寶銘推出武舉人馬從龍為頭領,募集客家壯丁,與紅巾軍為敵。這支地主武裝後來協助清兵收復了縣城,並在江門、長沙等地的戰鬥中得勝,擒殺了鶴山紅巾軍領袖綽號大鯉魚和何仔等。因此得到清政府的嘉獎,並命鶴山知縣統率客勇清除紅巾軍餘黨。客勇由是趾高氣揚,在協同清軍到各村搜捕紅巾軍時,乘機洗劫財物,傷及土人中的地主階級利益。鶴山縣土人中的地主揚言「客民挾官鏟土」,煽動土人起來報復,終於釀成了械鬥。


同年十月,恩平縣的客勇也因協助清軍平定紅巾軍而掌握了部分實權,使聚居在尖石、夾水、雞啼營等地的客家人佃戶,抗拒向土人地主交租。土人地主為了自己的利益,欲進一步霸佔客家人的村居和田產,煽動土人「逐客」。


由是土客械鬥迅速發展到開平、恩平、高明。 新寧縣的土人和客家人,見到鄰縣械鬥造成的慘劇,觸目驚心,曾經協約和好。由是土客雙方,互相猜疑,心存顧忌,協約很快失效。因此,新寧縣的土客爭鬥愈演愈烈。土客械鬥造成了人民的深重災難,雙方傷亡慘重。僅從咸豐六年三月至七年二月這一年中,死人數十名以上的械鬥不下20多次。其中咸豐六年五月初十於恩平松柏山的土客3縣會斗,死亡就達2000餘人。六月初十深井大門的械鬥,死亡1600餘人。九月初十,大湖山械鬥,死亡1600餘人。十一月初三,彭蟹塘械鬥,縱火燒村,煙焰蔽天,死亡2000餘人。經歷了1年的械鬥之後,在土人多客家人少的地區,客家人紛紛遷集到三合、深井、都斛等地。



到咸豐七年三月至八年六月這1年多的時間內,土客雙方只有小接觸的爭鬥,情勢已告緩和。但到咸豐八年七月,開平縣居香港富商譚才,陰謀佔有恩平、開平、新寧邊區客家人的田產,從香港買回一批紅毛快槍,聯合這個地區的士紳成立「萬全局」,從外地招募數千人,配合土人,分路出擊,攻破了恩平邊境和新寧縣那扶、深井、大門、三合等地的客村。客家人於是起來抵抗和報復,攻破土人的村莊200餘條。

在雙方械鬥中,客家人畢竟居弱小的地位,爭鬥連年,客人也逐漸集地而居,以形成一方的勢力。客家人聚集的赤溪曹沖,原來荒蕪之地得到了開墾。咸豐十年冬天,寶安縣的客紳李道昌等,又率領千餘壯丁到曹沖,這方陣地更為鞏固。次年,客紳楊梓楠、吳福堂等又率領壯丁連同親眷移居赤溪、田頭,築寨護耕。客家人因而逐步控制了赤溪半島。



咸豐十一年三四月間,鶴山、高明、恩平、開平、陽江等縣土客講和,新寧縣西南部土客已經停止械鬥;東南部的土客也訂立協議,將田土歸屬劃界,分別歸屬土人與客家人。十一月間,西南部的客家人4000餘戶,聞得赤溪可以安居,乃集中那扶大門乘船東遷。誰料出到海面,突然遇到海盜陳列仔攔劫,被殺及釘封於船艙而死者達2000餘人。


到同治元年,械鬥又起,客人秀才湯恩長等設立福同團,自任團長,以統一西南地區客家人的武裝指揮。十二月,他帶領3000餘人,護送客家人東遷曹沖。同治二年正月初四,湯恩長、王丁龍等指揮客勇攻下廣海城,男婦死者4000餘人。省政府認為客家人攻城掠地實屬大逆不道,於是於三月間出兵五六千人到廣海,分水陸兩路圍困廣海城。到七月,城內客勇及客家人糧食斷絕,開城出走,四散逃亡,被官兵及土人截擊,死亡逾千,福同團也至此解散。


從咸豐五年(1855年)三月起,至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土客械鬥相持12年之久,給新寧縣的土人和客家人帶來了難以罄數的斑斑血淚。據《新寧縣誌》、《赤溪縣誌》記,僅赤溪土客械鬥中互相殘殺至死者達23000人以上,還有2萬人在離亂中染上瘟疫致死。大量客家人逃亡,流落他鄉;有的被截獲集中運載到澳門「賣豬仔」到外洋做勞工。一些客家人把擄掠來的土人婦女賣到澳門,淪為娼妓,被擄賣及自賣往南美洲客民,為數約二三萬。

同治五年冬,廣東省清政府派出湘軍數萬進攻赤溪,遭到客家人的頑強阻擊,殺死了湘軍副將3人。直到同治六年(1880年)二月,廣東巡撫蔣益親自帶兵來到,了解實情,知道客家人武裝並非紅巾軍,終於採取議和之法,土客械鬥才告結束。將客家人聚居的赤溪地區分治,成立赤溪廳,直屬廣州府。 實行土客分治七十三年間,新寧縣的土人與赤溪縣的客家人間有來往,但不通婚。以後隨著時光的消逝,土客之間隔閡漸消。新中國成立後的1953年,赤溪撤縣為區,重歸一縣管轄,從此關係密切,互通婚姻。


土客械鬥雖然起自鶴山,但迅速蔓延到恩平、開平、陽春、高明、新寧(今台山)、高要,而且這些縣的鬥爭更加激烈。例如,咸豐四年七月至五年五月,客人對恩平橫陂、牛江、朗底、大田、那吉一帶的土著村莊全面進攻,連毀400餘村,「土人投入縣城逃難者萬計,此外被殺被餓被水火而死者無數」。隨著鬥爭規模的擴大,更發展為攻城拔寨的戰鬥。高明土人勢力較弱,縣內三分之二土地盡為客人所佔,直至同治元年,高明土勇才集結兵力攻打明城,圍攻五月不克,用八千斤大炮轟城及用火藥炸崩城基仍攻不進。最後城中客人「糧米俱絕,食及草根,木葉、牛皮俱盡」,才被攻破了。



高明五坑戰場遺址衛星圖

此役客人除逃脫數十齣降數百外,被殺3000餘人。以上觸目驚心的事例,書不勝書。 土人遭難後就逃離家園四散投親靠友,或如高要回龍的沙坪墟那樣,千多戶難民編茅結舍棲息苟活。客人村莊被毀後的刀口餘生走投無路,只好投奔客人勢力較強的基地集結,高明與新興接壤的五坑山區,鶴山與高明接壤的雲鄉山區,新寧沿海的廣海至赤溪半島地區,都成了客家人集結抵抗和喘息的基地,分別聚眾數萬至十餘萬人。他們四面被土勇所困,糧食來源斷絕,又不得不四齣搶掠。



現在的五坑



自從1857年英法聯軍攻破廣州城,俘虜了葉名琛之後,繼任的總督對土客械鬥都採取坐山觀虎鬥的立場,客民也不正面與官府作對。至同治朝,發生了兩件事,令清政府改變對客人的態度,下決心鎮壓「客匪」。 咸豐十一年(1861年),廣西大成國被鎮壓,原大成國將領高明縣客人戴紫貴(梓貴)率部分洪兵突圍,經信宜,電白、陽江輾轉回到高明,立即被當地客勇推為領袖。他率領客勇東衝西突,在幾縣間流動作戰。同治元年七月,戴紫貴在陽江收編了一支從廣西流竄來的洪兵隊伍「大同軍」的殘部以加強力量。這樣一來,清政府就認為客勇的性質已經從助剿洪兵變成與洪兵合流了,兩廣總督瑞麟就命令清將卓興(初任雷瓊協副將,後升南韶鎮總兵)向戴紫貴進攻。 第二件事是,集結在新寧大隆洞山區的20多萬客民,因糧食缺乏無法生存,其首領湯恩長率領一支精壯隊伍向東開拔,揚言要與赤溪、曹沖的客人會合。同治二年正月初四,隊伍經過廣海城寨,突然「以飛梯倚城蟻附而登,全城遂陷」,「匪縱兵肆殺,血流成渠」,「城內伏屍山積,死者四千餘人」。當時的廣海是清政府的海防軍營地,稱為廣海衛。海防要塞被攻陷,官員被擄,清政府更決心「剿客」,派布政使吳昌壽親自帶兵收復廣海城寨。 清軍經過五個月的圍攻,於`同治二年五月廿九日克服廣海城,殺死客勇數千人。



五坑地處群山,易守難攻



論經濟這裡是高明的西伯利亞


與此同時,恩開新三縣的土勇,乘客人精壯被困廣海城寨之機,向集結在大隆洞的十餘萬客人老弱婦孺大舉進攻。「洞中餉源久竭,又值炎天酷暑,疫癘交作,洞內殭屍橫路,白骨蔽原,腥穢之氣薰天觸地。諸勇長驅直進,如疾風掃落葉,斬獲無數。」兩個月間,被殺死的客人數以萬計。 以戴紫貴為首的另一支客家武裝,在土勇的圍堵和官軍的追擊下,流竄於陽江、恩平、陽春、新興之間,一度進入鶴山雲鄉,最後鑽進高明西部的五坑山區,尚有三萬餘人。加上從高明各地被迫撤退的和從鄰近各縣先後轉移來的客人,五坑集結了十多萬人。五坑本為客民所居地,層巒疊嶂,地極險阻,東南與鶴山、開平、恩平三縣交界,西與新興毗連,北與高要相接,易守難攻。但十多萬人糧源被切斷,生活無著。同治三年十月,清政府下令除卓興部3000輕騎外,增派千總侯順戴、鄭紹忠各率官軍3000,總數上萬兵力,四面包圍了五坑。同治四年十一月,被圍困了一年的客民,被飢餓所征服,「客目戴紫貴知勢將覆滅,不得已與黃奕泰自縛負刃,帶領悍逆百餘,到卓營求赦。卓鎮嚴陣受囚,連械解省。戴紫貴懇乞督撫憲開恩,開插邊地。督撫見誅不勝誅,准其所請,令卓鎮擇地分插,以散其眾。」戴紫貴被殺,清軍也停止對五坑的清剿,接受客民投降。客民要求安插在恩、開、新三縣邊境的那扶、金雞、赤水、東山、大門、深井等處,這些地方本來是客人的舊居地。同治五年正月,卓興護送他們到達目的地以後,就撤兵回省去了。三縣的土人對這樣的安插不滿,而清政府又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去幫助客民復業安居。客民在戰亂之餘,缺乏生產生活資料,無法安生,免不了有些騷動。三縣的土勇待官兵一走,又圍攻不舍。客民不敵,只好在新寧西部沿海山區、恩平西部山區「伐木豎柵,深溝立壘,藉以抵抗」,部分人又重回五坑。因為沒有生活來源,只好「又分四路出劫糧米,並攻縣城」。知縣向省城告急,招來大兵鎮壓。廣東巡撫蔣益澧令總兵徐文秀率湘軍一萬,又檄陽江鎮楊鼎勛、肇慶協鄭紹忠統率所部聽調。同治五年六月,官軍從新興、陽春、陽江三面合圍,徐文秀的主力駐紮在恩平大槐,直逼那吉山口。幾萬客民「潛匿深林山谷中,夏雨連綿,暑濕交侵,疫癘流行,死者甚眾」,不敢出戰。官軍迫令客人將為首百人「捆送徐營」,交出軍械,然後造冊清點人口,發給盤費大丁每人八兩銀小丁每人四兩銀,並路票一張,由官軍「押往高、雷、瓊及湖廣、廣西、福建等處安插」。十二月,官軍再破高明五坑,將客人押送到清遠、韶州、嘉應、潮惠、新寧、瓊州等處安插,發給大丁銀六兩、小丁銀三兩。被迫集結於赤溪至廣海海灣半島的客人也遭到相似的命運。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蔣益澧大軍壓境,迫土客「息斗聯和」,然後將整個赤田半島劃歸客人棲身復業,土客之間劃界分疆,脫離接觸。官府設立赤溪廳,直屬廣東布政司,委任同知一員、副將一員,司獄一員、都司一員,營兵461名,以資彈壓。(民國時,改作赤溪縣。解放後撤縣設區,近年又分田頭、赤溪兩鎮,歸台山市管轄)至此,從1854年延續到1867年土客械鬥才告平息。 清政府對於已經集結起來的客民遣散安置方法可歸結為三種:恩平一帶的客人發送到外州外省,五坑的客人遣送回來源地粵東,新寧的客人就地集中安置。此外,對於那些分散的客民,如果已定居五代以上願意留下並能立足的,則准其繼續留居原地不予遣散。 在十多年的土客械鬥中,雙方死傷人數各以數十萬計,生產受到嚴重破壞。《赤溪縣誌》寫道: 五嶺以南,民風強悍,械鬥之事,時有聞焉。然有此族與彼族械鬥,或此鄉與彼鄉械鬥,殺掠相尋,為害雖烈,然一經鄰紳調停或由官吏制止,其事遂寢。但未有仇殺十四年、屠戮百萬眾、焚毀數千村、蔓延六七邑如清咸同間新寧、開平、恩平、鶴山、高明等縣土民與客民械鬥受害之慘也。這場浩劫,留給後人慘痛的教訓。同時也促使廣東的客家人和土人躲避兵禍,紛紛出走南洋,為東南亞帶去最大一批華人移民。


在中國,受某些原因的限制,土客衝突從清末到二十世紀末均未受到被遺忘的戰爭學者的重視,近年來才有《被遺忘的戰爭》等學術作品問世。 過去的公私著作,在記述土客械鬥時,作者無不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偏袒一方,而稱對為「匪」。同治年間,鶴山玉橋文人易其彬作《次高明縣》一詩,客觀地描述了大亂之後農村的蕭條景象並表示了深深的悲憫之情,甚為難得:


次高明縣


殺氣銷邊壤,干戈憶往年。


萬山曾鬼哭,十里少人煙。


遠旅添耕戶,殘黎學種田。


一家何主客?搔首總茫然。


關於高明五坑客軍首領戴紫貴,大成國歷史請參考本文《史上最牛佛山人,帶兵七十萬圍攻廣州,佔領大半個廣西建國封王》


來源:《被遺忘的戰爭-廣東土客大戰》、四邑地區各縣誌、新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山潮訊 的精彩文章:

TAG:佛山潮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