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回望延安》:回望黨和軍隊的精神家園

《回望延安》:回望黨和軍隊的精神家園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回望延安

8月17日至19日,中央軍委黨的建設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與會代表集中觀看了歷史文獻片《回望延安》。會後,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和軍事·農業頻道分別在黃金時段播出了該片,觀眾反響熱烈。《回望延安》是站在新時代對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追根溯源,是對延安時期我們黨形成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展現弘揚,突出革命聖地的紅色基因、突出延安精神的時代啟示,特別是突出黨的七大的歷史貢獻,從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工作的視角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這一歷史命題,為全面加強新時代我軍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工作提供了生動歷史教材。解放軍報今天全文刊登該片腳本。

【題記】

延安,中國革命的聖地。從這裡開始,剛剛結束長征的紅軍走向抗日前線;從這裡開始,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烈焰越燒越旺;從這裡開始,一個年輕的政党進一步走向成熟。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回望延安,回望那段似火的歲月,對於在新時代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提供了怎樣的啟示?

【推出片名】回望延安

延安:錘鍊出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堅強領導集體

【正文】

1947年春天,冰雪剛剛開始融化,國民黨發動重點進攻,戰爭,突然降臨延安,降臨這座黨中央進駐了整整十年的陝北小城。

這年3月,胡宗南等部20餘萬大軍進攻延安。寶塔山下,黑雲壓城,延河兩岸,炮火連天。

黨中央斷然決策,用延安一座空城,換取一個中國。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不顧安危留在陝北,以牽制敵人重兵。雖然,這時的解放軍數量上還不到國民黨軍隊的一半,但毛澤東儼然看到勝利的曙光了。他自信,落腳延安這些年,共產黨人早已淬火成鋼。

此時的蔣介石志得意滿。在國民黨軍隊佔領延安這座空城後,他以勝利者的姿態來到毛澤東住過的窯洞。

也許,蔣介石做夢也沒有想到,僅僅兩年之後,解放軍就攻克了南京,他那總統府的日曆,再也沒有翻過1949年4月23日這一天。

歷史總有驚人的巧合。1945年,也是4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新落成的楊家嶺中央大禮堂開幕。

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盛會——「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12個紅色大字,烘托出鮮明的大會主題。

【同期】習近平主席

七大把毛澤東思想列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為我們黨奪取抗日戰爭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解說】

此時的毛澤東,已是全黨公認的領袖。大會選出的五大書記,組成了堅強的領導集體。這一年,毛澤東52歲,朱德59歲,劉少奇、周恩來47歲,任弼時41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同期】郝琦 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延安時期的毛澤東,已經有了相當高的威望。這與他對黨的貢獻、對軍隊的貢獻、對中國革命的貢獻,與他本人的領導能力是分不開的,所以就連老百姓也自發地唱出了「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同期】老百姓歌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呼兒嘿喲,他是人民大救星。

【解說】

從創建第一塊紅色根據地開始,毛澤東用「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點燃了中國革命的燎原烈火。然而,由於「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毛澤東一度失去了軍事指揮權。

血戰湘江後,出發時8.6萬餘人的中央紅軍,銳減至3萬餘人。戰死者的鮮血引發了生者的反思,多少紅軍將士懷念跟隨毛澤東打勝仗的日子。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黔北遵義,剛剛過了41歲生日的毛澤東,在失去指揮權兩年零三個月後,進入中央決策層。那一刻,平均年齡34歲的20位與會者,第一次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從此將黨和紅軍的命運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鄧小平後來說,遵義會議以前,我們黨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黨中央……我們黨的領導集體,是從遵義會議開始逐步形成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是毛主席。

當中國革命的航船駛入最狹窄的航道,毛澤東力挽狂瀾:四渡赤水、佯攻貴陽、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待到蔣介石如夢方醒驚呼「毛澤東回來了」,紅軍已經衝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毛澤東回來了,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回來了,能征善戰的紅軍回來了!

一段險象環生的艱難跋涉,變成了一次開創革命新局面的起點。

一路向北,落腳延安,共產黨人在艱難跋涉的征程中,得出了這樣一條真理:一艘劈波斬浪的航船,需要一位眺望遠方的掌舵人;一個政黨走向成熟,需要一個堅強有力的核心。

毛澤東在七大預備會上說:「要知道,一個隊伍經常是不大整齊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齊,向左看齊,向右看齊,向中間看齊。我們要向中央基準看齊,向大會基準看齊。」

看齊,就是維護核心;看齊,就是找准方向;看齊,就是團結一致。

延河,延安的母親河,沿著千溝萬壑奔涌而來,穿延安城而過,匯入黃河,流向大海。

千流歸海。就像這條蜿蜒流淌的河流,一個政黨、一支軍隊走向團結統一的道路,並不平坦。

指針,回撥到1937年3月31日。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不到半年,毛澤東、張聞天、博古、朱德等中央領導,齊聚寶塔山下的一處窯洞。

這次擴大的政治局會議上,有一個重要的結果,就是通過了《關於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議》。

長征途中,仗著手下兵強馬壯,張國燾在一、四方面軍會合後公然鬧分裂,拒不執行黨中央的北上決議,強行帶著紅四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一部,第二次過草地南下。

興奮的會師變成了嚴重的分裂。黨中央被迫率領僅僅只有7000餘人的紅一、紅三軍和軍委縱隊北上。

後來,斯諾問毛澤東:「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什麼時候?」毛澤東回答,在草地與張國燾之間的鬥爭,「當時黨內面臨著分裂,甚至有可能發生前途未卜的內戰」。

這是一封張國燾發給中央的電報——

【字幕+解說】「此間已用黨中央、少共中央、中央政府、中革軍委、總司令部等名義對外發表文件,並和你們發生關係」;「你們應以(稱)黨北方局、陝甘政府和北路軍」;「一、四方面軍名義已取消」。

【解說】

利令智昏的張國燾,竟然發展到了另立「中央」的地步。

【同期】李國喜 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

1935年的10月19日,毛主席率領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陝北的吳起鎮,我們中央紅軍就有了一個落腳點,但是當時的形勢很不樂觀:外邊蔣介石是調集重兵,妄圖把我們紅軍聚而殲之,甚至困死在這個貧瘠的黃土高原上;而內部,張國燾的分裂行徑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陝北紅軍給予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以極大的擁護和支持。

【解說】

這裡是延安革命紀念館,紅軍戰士身上的襤褸衣衫,彷彿仍在訴說著那段歲月的艱難。

中央紅軍剛到陝北,大雪紛飛的冬天就到來了。而整個隊伍的過冬衣服還沒有著落。

憂心忡忡的毛澤東提筆給紅十五軍團軍團長徐海東寫去了一封信。

信的主要內容只有一條——借錢。

之所以用借的方式,是因為毛澤東深知,紅十五軍團同樣拮据。並且,徐海東曾經是張國燾長期的部下。

【同期】李忠傑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

海東同志態度非常堅決、非常明確,他馬上就把經理部部長查國楨找來。問他:「我們還有多少錢?」查國楨告訴他:「滿打滿算只有七千塊錢。」那麼徐海東同志馬上就說「留下二千塊錢,把五千塊錢送給中央,毛主席寫信來借錢,說明中央確實比我們更困難。所以我們哪怕不吃不喝、挨餓受凍,也要支援中央!」所以很快這五千塊錢就送到了中央。

【解說】

對於這段經歷,毛澤東若干年後仍舊念念不忘,稱讚「徐海東是為革命立過大功的人」。他深情地說,在陝北最困難的時候,多虧了海東同志借給我的五千塊大洋,那可是為革命幫了大忙啊!

從徐海東,從紅十五軍團,從陝北軍民身上,毛澤東感受到了來自紅軍隊伍、來自全黨的巨大向心力。

直羅鎮一戰,毛澤東統一指揮中央紅軍和西北紅軍打了一個大勝仗,鳴響了黨中央奠基陝北的禮炮。

然而,張國燾帶領的南下隊伍卻連連受挫,8萬人馬損兵過半,不得不三過草地北上。多少從槍林彈雨中活下來的硬漢子,倒在了川西水草地上。

分裂不得人心,團結方能強大!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不是槍指揮黨!這是鮮血鑄就的真理。

核心,在真槍真刀中形成,在千錘百鍊中誕生。越是生死關頭,一支隊伍的核心越重要。這,同樣也是鮮血換來的辯證法。

維護核心就是維護大局,就是最大的政治。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人民軍隊由弱到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靠的就是始終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靠的就是堅定維護核心,始終步調一致。

【同期】張志明 中共中央黨校黨的建設教研部主任

到黨的七大,我們黨的黨員人數增加到了121萬,但是黨的七大取得的意義,絕不僅僅是黨員數量的增長和規模的擴大,更重要的是意味著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標誌著我們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從此有了「定盤星」。

【解說】

這是一部老式電台。轉戰陝北時期,馬背上的毛澤東就是靠著這樣的電台,調度千軍萬馬,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開始指揮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與陝北簡陋的窯洞相比,南京城裡的「總統府」金碧輝煌。然而,蔣介石對他的一支支美械部隊發出的號令,卻因為國民黨軍隊內部各自的「小算盤」而屢屢落空。

幾年之後,敗退台灣的蔣介石曾反省道,國民黨失敗的原因之一,在於黨務內部的分裂,以致影響到軍事、政治、經濟、社會及教育等各方面的紛亂與崩潰。

戰場的較量,始於政治;政治的角力,在乎政黨。

團結,還是分裂,戰場之外,勝負早已有了答案。

1948年4月21日,黨中央主動撤退一年後,延安城又重回人民手中。在西北,在東北,在華東,在解放戰爭的各個戰場上,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國共兩黨的力量對比悄然間已經發生改變。而在同一時期,國民黨各大派系還在為「總統選舉」斗得不可開交。

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在風雨飄搖中就任中華民國總統。

當時就有媒體預言,蔣介石雖然贏得了「總統選舉」,卻馬上要失去整個中國。

【推出片名】回望延安

延安: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解說】

1937年11月29日,延安東門外機場。

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朱德、博古,佇立在凜冽的寒風中,等候著一架來自蘇聯的運輸機降臨。

33歲的王明就這樣來到了延安。這位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還有一個俄文名字:克勞白夫。

此時,全民族抗戰已經爆發4個月。處在抗日最前線的中國共產黨迫切需要蘇聯的支持。毛澤東稱王明等人是「昆崙山上下來的神仙」。然而,王明從莫斯科帶來的卻並不是靈丹妙藥。

【同期】徐焰 軍史專家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經過中國共產黨的不懈努力,第二次國共合作得以實現,這就意味著,全民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但是在全民族抗戰爆發之後,共產國際一直有這麼一個觀念,就認為,國民黨力量強共產黨力量弱,因此抗戰主要依靠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王明是從共產國際回來的,他一貫擅長於拉大旗做虎皮,所以把這個觀念就傳達到中國黨內,好像還有了「尚方寶劍」。

【解說】

回國不久,王明就在「十二月會議」上拋出了「一切通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錯誤主張,指責黨中央獨立自主的正確方針。

【同期】秦利 國防大學教授

當時,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共產國際在我們黨內有著崇高的威望,王明是從莫斯科回來的,他回來以後在會上的講話,乍一聽似乎很有道理,而且很有蠱惑性,對會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少同志都表示認同或支持他的主張,甚至有的同志在會上還做了自我批評,而堅持正確主張的毛澤東卻在會上受到了孤立。

【解說】

王明的一套理論,猶如在延河中投下了一枚石子,剛剛平靜的延安再起波瀾。毛澤東後來談道:「遵義會議以後,中央的領導路線是正確的,但中間也遭過波折。抗戰初期,十二月會議就是一次波折。」

一個政黨,只能有一種佔主導地位的正確的思想路線。它顯然不是王明從國外照抄照搬來的「本本主義」,也決不是脫離了中國實際的「拿來主義」。

早在1931年,27歲的王明掌握了中共中央的實際領導權。他號召「為中共更加布爾塞維克化而鬥爭」,指責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是「山溝里的馬列主義」。結果,「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慘敗,中央紅軍不得不進行長征。

6年過後,王明搖身一變,從「左」傾又走到了右傾。

【同期】張志明 中共中央黨校黨的建設教研部主任

1938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王明依然堅持他的右傾觀點,附和國民黨「軍令統一」「只要一個軍隊」的叫囂,強調應該由國民黨對軍隊實行統一領導,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解說】

毛澤東告誡全黨:「1927年陳獨秀的投降主義,引導了那時的革命歸於失敗。每個共產黨員都不應該忘記這個歷史上的血的教訓。」彭德懷說:「假如真的按照王明路線辦事,那就保障不了共產黨對八路軍、新四軍的絕對領導……」

平型關大捷不久,時任八路軍組織部部長的黃克誠在第115師檢查政治工作時發現,紅軍改編後,由於取消了政治機關和政治委員制度,黨的領導和政治工作被削弱,軍閥習氣開始滋長,忽視群眾利益、侮辱戰士等現象時有發生。他建議恢復政治機關和政治委員制度。

毛澤東表示完全同意。隨即,全軍在團以上單位恢復政治委員制度,重新建立政治部(處)。之後,中央軍委批准頒發了《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政治工作暫行條例(草案)》,從法規上明確政治委員是黨在軍隊中的全權代表。

已是深夜,楊家嶺窯洞里依然亮著燈光。一個又一個漫漫長夜,一盞油燈陪伴著思重千鈞的毛澤東筆走春秋,思索中國的前途和未來。毛澤東堅信,指導中國革命的理論必須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他更堅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只能誕生在中國的土地上。

【同期】賀永泰 延安大學政法學院教授

可以說作為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的毛澤東思想,正是在延安時期豐富和成熟的,其重要標誌就是《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收錄的159篇著作中,成文於延安時期的就有112篇,《毛澤東軍事文集》6卷,1628篇文章中撰寫於延安時期的就多達938篇。

【解說】

1938年8月,接替王明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的王稼祥回國,帶來了共產國際執委會總書記季米特洛夫的指示:應該支持毛澤東同志為中共領導人,他是在實際鬥爭中鍛鍊出來的,其他人如王明,不要再去競爭當領導人了。

在接下來召開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

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以王明為代表的右傾錯誤基本被克服。

然而,王明並不甘心。1940年3月19日,他的《為中共更加布爾塞維克化而鬥爭》一書,在延安再次出版。

王明再版這本小冊子,實際上是再度挑戰中央的正確路線。

根除錯誤理論的影響,顯然不會一蹴而就。

萬物皆有源。左、右兩種錯誤路線的思想根源,就在於黨內長期存在的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如果不在全黨徹底根除這些錯誤思想,不對每一名共產黨員尤其是高級幹部來一次心靈洗禮,前進道路上仍然還會遇到更大的挫折。

1941年5月29日,《解放日報》連續兩天刊登中央秘書處一則徵求文獻啟事:本處急需1930年九月、十月間《中共三中全會決議案》,及1931年《中央蘇區黨代表大會決議案》各一件,當以解放社出版之任何書籍,五本奉酬。

五本書的奉酬,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獎勵,徵集者的急切心情可見一斑。徵集者之所以心情急切,是因為要編一部重要的書。這本書就是《六大以來選集》,而編這本書的人,正是毛澤東。

【同期】夏春濤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

據胡喬木回憶,毛主席如此重視這部書的編選是因為當時沒有人提出,黨內曾經存在過一條「左」傾路線,有的幹部認為這條路線根本就沒有存在過,把這些文件編選出來,白紙黑字說那時主持中央工作的領導人存在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就有了可靠的依據,就會清楚地看到,毛主席確實代表了一條正確路線。

【解說】

這期間,毛澤東的《農村調查》出版。這是他早期調查研究的成果。他在序言中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雖曾經被人譏為「狹隘經驗論」的,我卻至今不悔,不但不悔,我卻仍然堅持,沒有調查是不可能有發言權的。

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在延安幹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突出強調的主題就是實事求是。他還用一個生動的對比,給那些抵觸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人畫了一幅像:「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1942年早春,延河漸漸解凍,一場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的整風運動,在這個早到的春天開始了。

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大規模的整風運動,也是一次破除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思想解放運動。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在艱難的抗戰相持階段開展整風,其目的就是確保黨更好地肩負起領導全民族抗戰的歷史使命。

黨的領導人帶頭調查研究。在深入陝北20多個村鎮進行了長達一年的實地調查後,張聞天,這位曾留學莫斯科的黨內理論家在他的《出發歸來記》中深有感觸地寫道:「一切工作必須從客觀的實際出發。」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1943年,中央黨校新禮堂落成,毛澤東將親筆題寫的「實事求是」送給黨校師生。這是中國共產黨用血的代價換來的四個字。從此,被稱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這四個字,成為中央黨校的校訓,成為全黨遵循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歷時三年多的延安整風,對於加強黨的建設,增強黨的戰鬥力,是一次成功的實踐、一個偉大的創舉,實現了全黨在毛澤東思想旗幟下的空前團結和統一。

化繭成蝶。一條正確的思想路線,在全黨全軍深深紮根。毛澤東思想——這一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最管用的主義!

思想的火炬,照亮民族前行的航程;思想的光芒,產生改變中國的力量。過去如此,今天如此,未來同樣如此!

【推出片名】回望延安

延安:探索出了一套管黨治黨的基本經驗

【解說】

2017年12月1日,來華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的部分外國政黨代表,前往北京西郊的中共中央黨校參觀。

在與黨校師生座談時,延安,成為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總裁皮門特爾多次問及的地方。

正是從延安開始,這所培養中共高級幹部的學府迎來了大發展。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探索出的一整套建黨治黨經驗,也一直被國內外所關注。

1944年7月22日,延安迎來了美軍陸軍上校戴維·包瑞德率領的觀察組。此行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回答美國政府一個疑問:山溝溝里的中共,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凝聚力?

美軍觀察組體驗八路軍的生活方式,住簡陋的窯洞,吃簡單的飯菜,參加勞動和軍民聯歡集會。

與延安零距離接觸半個月,觀察組被深深震撼了。觀察組成員謝偉思在給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對陝北共產黨根據地的初步非正式印象》中寫道:「那裡不存在鋪張粉飾和禮節俗套」,「完全沒有貼身保鏢、憲兵和重慶官僚階層中的嘩眾取寵的夸夸其談」,「我們全組成員都有相同的感覺,我們來到了一個不同的國家」。

延安,這座山溝里的小城,這座共產黨的首府,與當時的中國有著太多的不同。

這裡是毛澤東當年的菜地,山坡上是毛澤東一家居住過的窯洞。70多年過去,滿園的綠色一如當年生機勃勃的延安。

同樣是接待華僑領袖陳嘉庚。在重慶,蔣介石撥了8萬元經費;而在延安,毛澤東用以待客的,是自己種植的蔬菜,一頓飯只花了幾毛錢。儘管蔣介石再三提醒陳嘉庚「切不可受共產黨的欺騙」,但延安之行已經讓這位愛國老人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之所在,陳嘉庚大聲疾呼:「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黃克功,紅軍時期的團政委,抗大三期學員隊隊長;張靈甫,黃埔四期生,國民黨軍隊的上校團長。同樣有過槍林彈雨的經歷,同樣是因情生恨而殺人,兩人受到的懲處卻截然不同。

處理黃克功一案時,面對許多人刀下留人的請求,毛澤東堅定地說:共產黨與紅軍對於自己的黨員與紅軍成員,不能不執行比一般平民更加嚴格的紀律。黃克功最後被判處死刑。而張靈甫僅僅被關了一年就官復原職,繼續掌權領兵。

孔祥熙和肖玉璧。前者,是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後者,曾任陝甘寧邊區貿易局副局長。

1942年2月,美國國會批准向中國貸款5億美元。美國財政部跟蹤調查發現,這筆款中竟有8000萬美元直接存入了孔祥熙等人的個人賬號。醜聞曝出,輿論嘩然,孔祥熙卻在蔣介石庇護下照樣升官發財。而在共產黨一邊,1933年參加革命、渾身有90多處傷疤的肖玉璧因貪污挪用公款3050元邊區幣,被處以極刑。

兩個政黨,兩種紀律,兩種作風,兩種走向。

【同期】姜鐵軍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兩個領兵人,兩個「理財人」的不同結局,深刻揭示了國民黨、共產黨的本質區別。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一直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每一個階段。

【解說】

鑒於王明嚴重破壞黨的統一和張國燾由反對黨中央發展到投靠國民黨的深刻教訓,六屆六中全會重申「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大會通過的《關於中央委員會工作規定與紀律的決定》,規定「各中央委員不得在中央委員會以外對任何人發表與中央委員會決定相違反的意見,亦不得有任何相違反的行動。」黨的民主集中制等一系列原則和制度,在這一時期得以豐富和發展。

毛澤東說,我們黨是「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採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繫人民群眾的黨」。把紀律放在最前面,是因為他深知,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只有加強紀律,才能贏得群眾,才能贏得戰爭。

1941年至1942年,陝北進入了最為艱苦的歲月。

【同期】譚虎娃 延安大學政法學院教授

當時,侵華日軍加大了對抗日根據地的封鎖,國民黨政府又停發了八路軍軍餉的撥款。再加上頑固派的破壞,延安陝甘寧邊區經濟陷入了困頓。在這種情況之下,毛澤東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親自推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解說】

黃土地上的南泥灣,變成了陝北的好江南。

1943年1月,在西北局高級幹部會議上,表彰了王震、習仲勛等22位在群眾中有威望的模範幹部和生產英雄,毛澤東給王震的題詞是「有創造精神」,為習仲勛的題詞是「黨的利益在第一位」。

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的利益就是黨的最高利益。毛澤東種菜,朱德織毛衣,周恩來紡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在張思德追悼會上,毛澤東用一篇通俗易懂的演講,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宗旨:為人民服務!

共產黨治理下的延安,逐步實現了「十個沒有」新氣象:沒有貪官污吏,沒有土豪劣紳,沒有賭博,沒有娼妓,沒有小老婆,沒有叫花子,沒有結黨營私之徒,沒有萎靡不振之氣,沒有人吃摩擦飯,沒有人發國難財。

一位作家寫道:「那是一個奮發的時代,一個朝氣蓬勃的年代。一個黨和人民、領袖和群眾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創造英雄史詩的年代……」

2005年5月26日,愛潑斯坦在北京去世。在他的寓所,擺放著一張毛澤東的石印相片,這張有毛澤東簽名的相片伴隨了他61年——1944年夏天,這位波蘭記者隨中外記者參觀團採訪延安,從此留在了中國。

【同期】黃浣碧 愛潑斯坦夫人(85歲)

愛潑斯坦跟這些進步的人士接觸以後,覺得他們都是為中國奮鬥的,為中國人民這麼做的,他覺得中國共產黨是真正能夠救中國的。

【解說】

延安,像一方磁場,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們。一份1942年5月日本出版的《華北共軍現狀》披露,北平大學生約70%投奔了共產黨。1944年11月,國民黨兵役部部長鹿鍾麟報告,抗戰7年,前後征壯丁共1100萬人,實際到達戰場者不及500萬人。幾乎在同一時期,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迅速壯大,到抗戰勝利時,部隊發展到132萬人,民兵260餘萬人。

一個政黨的先進性是歷史的,而不是一勞永逸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純潔政治品質和嚴明政治紀律,必須勇於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早在1939年10月《共產黨人》雜誌創刊的時候,毛澤東就在發刊詞中正式把「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歸納為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他把「黨的建設」描述為「偉大的工程」。

此後不久,中共中央在《關於在職幹部教育的指示》中決定,以每年5月5日即馬克思誕辰日為「學習節」。第一屆學習節,54歲的朱德被評為學習模範。

1942年6月13日,毛澤東致電主持南方局工作的周恩來說,學習在延安大見功效,大批青年幹部及文化人,如無此種學習,龐雜的思想不能統一。

【同期】楊光明 紅軍老戰士(96歲)

每個禮拜六要開黨的小組會,每個黨員的思想覺悟就更高了。辦什麼事都要看看對黨有沒有利,對人民有沒有利。群眾擁護咱們,咱們就能打勝仗,就能解放全中國,所以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

【解說】

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時期,黨的「三大作風」漸趨成熟,黨的肌體更加健康,黨的基層組織更加堅強;這一時期,黨的委員會對黨政軍民一切工作實行統一領導,黨的一元化領導空前加強。人民軍隊雖然分散在遠離中央的一處處戰場上,但是,每一顆心都隨著延安跳動。

恩格斯說過:「一個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樣達到這個目的的政黨,一個真正想達到這個目的並且具有達到這個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頑強精神的政黨——這樣的政黨將是不可戰勝的。」

鄧小平後來談道:延安整風以後,無論前方後方的人,真是生氣勃勃,生動活潑,心情舒暢。毛澤東同志建立的這個黨,既能夠充分發揚民主,充分發揮下面遵守紀律的自覺性,又能夠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高度的集中。毛主席、黨中央的命令、號召,誰不聽哪!誰不是自覺地聽哪!沒有這樣的黨的風氣,我們能夠戰勝比我們強得多的敵人嗎?

1947年盛夏,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像尖刀插進了國民黨腹地。

這年秋天,國民黨六屆四中全會召開,蔣介石不僅向國民黨提出研究和學習共產黨,還把延安整風的3份文件作為學習材料。

也許,戰場上的節節敗退,讓蔣介石意識到了國共兩黨在黨的建設上的巨大差距。然而,為時晚矣。

【推出片名】回望延安

延安:造就了一大批能夠擔當重任的棟樑之才

【解說】

二道街,延安最繁華的地方之一。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處,坐落著抗日軍政大學舊址。它離延河的直線距離不過500米。直到今天,從這裡傳出的還是人們熟悉的抗大校歌旋律。

幾千公里外的廣州珠江長洲島,也曾有過一所名震中外的軍校——名叫黃埔軍校,校長是蔣介石。

陳賡,曾經救過蔣介石一命的黃埔生,著名的「黃埔三傑」之一,在離開黃埔10年後,成了抗大第二期學員。那一期的抗大學員,還有羅炳輝、楊得志、賴傳珠等,都是赫赫有名的戰將。

1949年,陳賡的第四兵團如同旋風一樣解放廣東,進軍廣西,截斷了白崇禧部的海上退路,國民黨在大陸的又一支重要力量被殲滅。

蔣介石曾經問過他的手下:同是黃埔出身,為什麼國民黨沒有一個打得贏陳賡?

也許,他的部將至死也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

國共兩黨的最後結局所折射的,其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才觀、用人觀。

最早到達陝北的外國記者斯諾這樣描述抗大: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牆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轟炸的這種「高等學府」,全世界恐怕只有這麼一家。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最簡陋的校舍里,傳授的卻是最先進的救國救民思想。

毛澤東親自擔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任,朱德、張聞天、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為抗大上課。毛澤東鼓勵抗大學員:你們是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學習著當代最先進的科學——馬克思列寧主義。

【同期】顏曉峰 國防大學教授

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那個時期,延安有中央黨校、抗大、馬列學院、陝北公學、魯藝等30多所幹部學校。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6位元帥、8位大將、26位上將、49位中將和129位少將曾在抗大工作和學習過。

【解說】

從軍事到政治,從經濟到外交,放眼世界,還沒有哪一個政黨,能夠像延安時期的共產黨人一樣,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造就了群星璀璨的人才方陣。

小小的延安,成了外國記者和作家眼中的「巨型的實驗室」。美國記者白修德在《中國的驚雷》一書中寫道:「在這所實驗室里,所有熱情澎湃的學生獻出了他們的思想的精華,就在這些山邊的無數窯洞里,共產黨把這些精華溶化成了全國性的政策,把這些智慧鑄成實際組織的能力,然後又把這些人員和他們腦袋裡的成熟思想一股腦地重新送回到各個地區。」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抗大辦學十年,培養的10萬餘名優秀幹部,如同十萬粒火種,點燃起大江南北的燎原烈火。

【同期】郭志剛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戰場上的較量說到底是人的較量。延安時期培養的大批的治黨治軍的骨幹,為贏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乃至建設新中國,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礎。總結黨在這一時期的優良傳統,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如何運用這些經驗,來培養和造就忠誠乾淨擔當的新時代幹部隊伍。

【解說】

「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來擔承!」這,就是黃河之濱、延水河畔的共產黨人胸懷的理想。

「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這曾是黃埔軍校大門上的對聯。黃埔之初,也有過遠大的抱負。然而,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把黃埔變成了培植個人勢力的私器,黃埔和黃埔生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胡宗南,蔣介石最寵愛的將領之一,這個在戰場上並沒有展示出多少才華的黃埔一期學員,成為國民黨軍隊黃埔生中的第一個軍長、第一個戰區司令長官、第一個陸軍一級上將。

1947年3月,這位「天子第一門生」佔領一座延安空城後,竟然憑空捏造了俘虜5萬的戰報,甚至讓士兵穿上解放軍的軍裝扮演俘虜欺騙輿論。

蔣介石視察延安,胡宗南花費巨資裝修行轅,還派專機將澡盆、馬桶、沙發、西餐用具等運抵延安,可謂絞盡腦汁。然而,面對彭德懷、習仲勛指揮的西北野戰軍,坐擁優勢兵力的胡宗南,卻一敗再敗,佔據延安不過一年就不得不倉皇撤出。

後來,46位國民黨「監察委員」聯名以「受任最重,統軍最多,蒞事最久,貽誤軍國最巨」為由彈劾胡宗南,又是在蔣介石默許下,以應免議處落幕。

國共兩黨的用人觀,反映在戰場上,結果就是:共產黨戰將如雲,國民黨無人可用。

蔣介石泄氣地說:「抗戰勝利以來,我們一班同志精神墮落,氣節喪失,把本黨五十年之革命道德精神摧毀無餘。黨部成了衙門,黨員成了官僚,在社會上不僅不能發生領導的作用,反而成了人家譏笑侮辱的對象。」

【尾聲】

讓我們跟隨鏡頭,再次回到1945年春天的延安,回到楊家嶺七大會場。

剛進延安時種下的小樹,已是亭亭如蓋。從南方紅土地上走來的共產黨人在黃土地上落地生根。

此時,距離在莫斯科召開的六大已經17年。黨的七大在敵後抗戰的心臟延安舉行,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嶄新開端,它標誌著誕生24年的中國共產黨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成熟的先進政黨。

【同期】謝春濤 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

從落腳點到出發點,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錘鍊出了堅強的領導核心,形成了先進的指導思想,積累了豐富的治黨治軍經驗,也培養出了一大批可以擔當重任的骨幹人才。延安時期的偉大成就昭示我們,黨是領導一切的。今天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必須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解說】

「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作主?萬眾矚目清涼山。」這是從蘇北敵後戰場來到延安的七大代表陳毅當時的詩句。

也就在那個春天,距離延安千里之外的蘇北抗日根據地,人們爭相傳閱《淮海報》刊載的一篇文章:《1945年的延安》。

這篇出自美國記者派西福拉斯之手的文章,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如果預言說,在本年年底以前,延安會成為中國軍事和政治力量的中心,也不算太輕率。」

其實,這樣的前景,作為戰略家的毛澤東早就預見到了。七大召開間隙,毛澤東專門請與會代表觀看由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改編的同名話劇。他將這部戲視為「勝利時勿要驕傲」的歷史鏡鑒,告誡全黨引以為戒。

偉大的實踐創造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七大閉幕後兩個月零四天,日本投降。

七大閉幕後三年七個月零二十天,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結束,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殲滅。蔣介石無奈地寫下「冬天飲寒水,雪夜過斷橋」後,黯然引退。

七大閉幕後四年三個月零二十天,新中國成立。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行程萬里,不忘初心。

2015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延安。此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徐徐展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在照進現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闊步新時代。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回望延安,回望黨和軍隊的精神家園,習近平發出號召——

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留下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天,全面從嚴治黨要繼續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

(撰稿:賈永、李敬坡、錢宗陽、王傳寶、曾皓、康小懷、周小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護航編隊炫酷訓練照曝光,你被圈粉了嗎
捐獻熱血為他人,分享生命播大愛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