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優秀傳統軍事文化中感悟勝戰之道

從優秀傳統軍事文化中感悟勝戰之道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優秀傳統軍事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中國先進軍事文化之源。應重視挖掘中華優秀傳統軍事文化智慧,從中感悟汲取勝戰之道,為建設世界一流軍隊、開創強軍興軍新局面提供有益借鑒。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從優秀傳統軍事文化中感悟勝戰之道

邱劍敏 趙魯傑

要點提示

「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等思想,深刻揭示了安全與發展、富國與強兵的辯證關係。

如何實施賞罰是治軍成功與否的關鍵,必須做到小功小賞,大功大賞;小罪小罰,大罪大罰。

軍隊內部的關係和諧團結,戰鬥精神必然旺盛;反之,關係緊張,軍隊渙散,戰鬥精神必然弱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優秀傳統軍事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中國先進軍事文化之源。應重視挖掘中華優秀傳統軍事文化智慧,從中感悟汲取勝戰之道,為建設世界一流軍隊、開創強軍興軍新局面提供有益借鑒。

居安思危,富國強兵

安全是一個國家生存的前提,富強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中華優秀傳統軍事文化鮮明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等思想,深刻揭示了安全與發展、富國與強兵的辯證關係。

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中華優秀傳統軍事文化歷來強調「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告誡將士時刻保持清醒頭腦,高度警惕國家安全面臨的威脅。唐代名臣魏徵經常規勸唐太宗汲取隋朝滅亡的教訓,做到「居安思危,善始克終」,唐太宗虛心納諫,君臣一心成就了「貞觀之治」的大業。無數史實證明,憂患意識事關國家興衰、民族存亡,自古以來就是國家實現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古訓直到今天依然具有振聾發聵的警示意義。

有備無患的戰備觀念。戰爭是生死攸關的大事,來不得半點僥倖心理,平時就要預做準備,只有這樣才能「有備無患」。正如《孫子兵法》所言,「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來進攻,而要立足於自己做好了充分戰備。「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於人」,充分做好戰爭準備是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關鍵,同時也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手段。無數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國家沒有戰爭準備,即使兵多將廣也是徒然。只要人類社會存在戰爭,「有備無患」的戰備觀念就不會過時,並且只能強化不能弱化,否則必將後患無窮。

富國強兵的發展戰略。富國是強兵的前提,只有擁有強大的經濟基礎,才有可能保障國家安全和發展。在富國的基礎上,國家必須把經濟實力適時轉化為軍事實力,才能夠有效保障國家安全。歷史一再昭示我們,只有堅持富國強兵,國家才能強大,安全才有保障。沒有國家的發展就沒有強軍的基礎,沒有強大的軍隊就沒有國家的安全。

文武兼施,賞罰分明

中華優秀傳統軍事文化蘊含了豐富的治軍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治軍之道,揭示了許多規律性的認識,提出了一系列實用性的主張。

文武兼施,教化先行。兵聖孫武最早提出「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文武相濟的治軍方略,思想教育與嚴明軍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文」與「武」之間,中華優秀傳統軍事文化強調教化先行,注重在治軍中靈活運用教育感化手段。應注重借鑒「文武兼施」的治軍之道,在嚴格執法的基礎上,結合我軍長期以來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傳統,進一步發揮教化威力,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賞必有功,罰必有罪。實踐表明,如何實施賞罰是治軍成功與否的關鍵,必須做到小功小賞,大功大賞;小罪小罰,大罪大罰。以岳飛、戚繼光為代表的治軍成功的將帥往往善於運用賞罰手段。依法治軍務必把握賞罰準確原則,立功不論大小一概褒獎,犯罪不論巨細一律罰貶,在實踐過程中應注意防止濫賞濫罰和有功不賞、有罪不罰的錯誤傾向,最大程度地凝聚軍心,激勵鬥志。

將帥帶頭,公正執法。「將者,國之輔也」,將帥是國家的棟樑,也是軍隊的靈魂。中國古代兵家主張將帥要帶頭守法,一旦犯法就要自覺接受處罰或者自罰,有時還需要主動督促軍法官對自己執法。曹操「割發代首」、諸葛亮自貶三級堪稱這一方面的典範。將帥如能做到帶頭守法並且公正執法,就可以較好地維護軍法的權威,引導全軍形成自覺守法、秉公用法、嚴格執法的良好風氣。

先愛後威,以情帶兵。如何處理愛與威的關係是治軍理論和實踐無法迴避的問題。中國古代兵家提出先愛後威的治軍原則,強調治軍要做到「愛設於先,威設於後」,先愛撫士兵,使其親附,然後才能立威明罰,否則就會無益於事。新時代治軍應以史為鑒,大力弘揚將帥愛兵如子的優良傳統,在軍隊內部營造官兵親密融洽的氛圍。

以戰為本,訓戰一致

自有戰爭和軍隊以來,訓與戰的問題便一直存在。訓戰一致者往往能夠贏得勝利,反之則通常以失敗收場。兵者以戰為本,軍隊應始終以作戰為根本職能,訓戰一致,切實提高部隊戰鬥力,才能完成能打仗、打勝仗的使命。

根除追求虛名的功利觀念。形式主義盛,則戰鬥力衰。軍隊是要打仗的,平時訓練搞「花架子」,打起仗來就要付出血的代價。北洋水師在演習中弄虛作假的歷史教訓,殷鑒不遠。克服形式主義需要根除功利主義和利己思想,不圖虛名、不做虛功,把功夫下在想打贏、謀打贏、練打贏上,切實做好能打仗、打勝仗的戰爭準備。

夯實「以戰為本」的軍事訓練。軍隊是要隨時準備打仗的,而打仗是硬碰硬、實打實的事,來不得半點浮誇和虛假。名將戚繼光就非常痛恨軍隊訓練中的「花法、虛套」,要求戚家軍「便學一日有一日受用」。清朝八旗軍入關200年後,訓練僱人頂替,行軍要民丁抬轎,結果成為不堪一擊的老爺兵。新形勢下抓好部隊的軍事訓練,必須堅持「以戰為本」的指導思想,強化備戰意識、能戰意識和打贏意識,堅持實戰實訓、聯戰聯訓,創新訓練理念和方法手段,著力提升實戰化訓練水平。

推動由內及外的軍事創新。僵化、教條是打仗之大忌。在戰爭形態由冷兵器跨入熱兵器之時,清軍依然迷戀於弓馬騎射,在作戰理念、戰法、訓法等方面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在近代反侵略戰爭中屢戰屢敗,給後人留下深刻教訓。創新是一支軍隊戰鬥力的源泉,是解決僵化和教條問題的有效途徑。應大力推動以戰法、訓法為核心的軍事指揮、訓練、管理實踐及其理論的創新,建立符合實戰要求的訓練標準和考評機制,真正把戰鬥力標準用科學手段確立起來。

激勵士氣,鼓舞鬥志

習主席在視察陸軍第71集團軍時強調,要加強戰鬥精神培育和戰鬥作風訓練,使部隊成為威武之師。戰爭的勝負不僅取決於技戰術水平、指揮能力、武器裝備,還與官兵的戰鬥精神密切相關。激勵士氣是強化軍隊戰鬥精神的重要內容,是提升軍隊戰鬥力的有效途徑。

培塑武德,激發戰鬥潛能。中國古代兵家強調通過武德教育來培養和鼓舞軍隊的士氣。強化戰鬥精神培育可以借鑒古代武德教育的經驗,提取「精忠報國」的合理內核,大力弘揚「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意識、「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憂患意識、「馬革裹屍」的犧牲精神,強化廣大官兵的軍魂意識,激發戰鬥潛能,凝聚軍心,鼓舞鬥志。

精藝勵氣,增強打贏信心。精藝勵氣是中國古代兵家「鼓氣」的重要手段,也是培育戰鬥精神的有效舉措。在新形勢下,精藝勵氣就是要激發官兵習武、精武的戰鬥熱情,強化官兵打贏意識,增強敢打必勝的信心,全面提高打贏能力。

和軍諧眾,促進團結向上。中華優秀傳統軍事文化強調「師克在和,不在眾」,認為軍隊打勝仗的關鍵在於團結一致而不在兵力多少。軍隊內部的關係和諧團結,戰鬥精神必然旺盛;反之,關係緊張,軍隊渙散,戰鬥精神必然弱化。培育軍隊戰鬥精神需著力構建「和諧軍營」,增強內部凝聚力,同心同德,眾志成城,使軍隊形成團結向上的精神風貌。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修理營」項目官兵風雨無阻緊張備戰
生死時速!海訓官兵爭分奪秒救援駐地病危老人脫險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