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挑百斤的逆行者,負重前行的他們才是黃山最美的「風景」
對於一個生活在長江下游平原上的揚州人來說,高山,尤其是層巒疊嶂的高山是極具吸引力的。早在十幾年前,還在上高中那會兒,就第一次體會到了「一覽眾山小」的征服感。原本看似高不可攀的山峰踏踏實實地被踩在腳下,眼前一片開闊,彷彿世間沒有比你更高的事物。而那次被征服的並不是泰山,而是黃山。也正是從那時起,就有了在30歲之前征服五嶽的夢想。然而,夢想畢竟只是夢想,現在已經31了,被征服的也就只有東嶽泰山和北嶽恆山。
不管是爬山還是拍攝,天氣都是很重要的不確定因素。三天前還報多雲的黃山,由於颱風外圍雲系的影響,變成了中雨轉雷陣雨。再加上山上一下雨就會潮濕起霧,出發前非常擔心這次會掃興而歸。
當大巴開到山腳下索道入口,天一直陰著並沒有下雨。但看著不遠處的山上雲遮霧繞,誰也說不清山上到底是什麼情況,又將會遇到什麼情況。
為了節省體力拍攝,索道是必須的。從山下到半山腰,沒過多久車廂外面就已經是霧蒙蒙一片,霧濃的時候,連後面一節車廂都看不到。而在車上,陪同的工作人員也告訴我們,如果真的下雨下的太大,我們這次的目的地天都峰也會關閉,我們今天的拍攝也幾乎告吹。
下了索道,外面的雨果然下了起來,而且越下越大。對於下雨,我是早有準備的,不管是雨披,還是相機包的遮雨罩、相機的防雨罩,但最擔心的還是雨天對拍攝效果的影響和天都峰關閉與否。
跟著客流向前,一路憂心忡忡,但卻沒有停止尋找可以拍攝的東西。然而雨霧天,能拍的對象少之又少,直到身後的高坡上,一個似曾相識的身影的出現,才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黃山的挑山工是很有名的。在爬山前,我們都會為了節省體力,把不必要的東西放在賓館,而對於他們來說,他們需要做的是在爬山過程中,儘可能的增加身上的重量。說實話,身後背著的相機、三腳架、無人機,算一下也有30斤左右的重量,只是從索道下來爬了兩三百米,就已經有些吃力。而對於這些挑山工,一趟一兩百斤的貨物是習以為常,一天多少個來回可能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其實在山下等索道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在入口處放著的幾個扁擔和貨物。有了索道,他們肩挑的路程縮短了很多,在別人看來對他們可能是好事,但路程的縮短也意味著工錢的減少。
山上的道路原本就很狹窄,又被隔成了上山和下山兩條道路。而對於挑山工來說,他們走的永遠是與遊客相反的道路。我們上山,他們走的肯定是下山的那條道,看似與我們同行,卻是逆行而上。
和想像中的挑山工不一樣的是,他們除了肩頭挑的扁擔,手上還會拿上一根粗長的棍子。千萬不要小看這根棍子,裡面的門道可是很多。
在行走的時候,它的作用與登山杖差不多。由於肩頭的擔子,一般的登山杖根本不可能承受得了,所以會比較的粗。而在中途休息的時候,它又可以豎立起來,頂著扁擔,讓肩膀稍微休息,讓挑山工喘口氣。而在擔子剛挑上肩膀的時候,棍子也可以起到槓桿的作用,一頭肩膀和擔子,一頭是手壓著,把扁擔放到肩膀最舒服的地方。為了兩邊肩膀受力均勻,他們有時也會將扁擔的一邊放在肩頭,另一邊擱在木棍上,而木棍的另一邊則擱在另一邊的肩頭,這樣原本一邊的扁擔重量分成了兩邊。
想找他們聊聊挑山工這份工作,他們卻絲毫沒有搭理你的意思,畢竟現在是他們的工作時間,時間就是金錢。看著他們負重前行的背影,也不知道他們是誰的兒子,又是誰的父親,肩上挑的哪是物資,是整個家庭。
看著挑山工前行的背影,貌似眼前下雨、大霧、爬山的艱難和對山上未知狀況的憂心都不算什麼了。困難總會有的,在前行的道路上,能做的只有迎難而上,至於前路的未知,相信老天爺不會虧待努力的人。
也就在這時,一個滿頭銀髮的挑山工在我身邊走過,我甚至都沒來得及注意到他的容貌,能拍下的,就只有他有些單薄的背影和那滿頭的銀絲。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TAG:望秋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