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的孩子易得「多動症」!大人很愛孩子,但又太不會愛孩子……
馬上開學了,來諮詢兒童多動症的家長也多起來,有些家長反應:暑假在家,孩子的多動行為好像還可以,但一去學校就總被老師、其他家長投訴「多動」。
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境遇性多動,在某些場合會多動,而在其他場合不多動,在「多動症」的類別里,這是比較輕微的多動,一般由壓力、焦慮情緒造成。
具體診斷還請家長一定不要怕麻煩,帶孩子去正規醫院兒童精神科做確診。
說到「多動症」,它是非常年輕的一個病種,1980年,才正式被醫學界接納,全稱是:兒童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或腦功能輕微失調綜合症,一般6-12歲孩子是高發期,男生的發生率遠大於女生。
激進派認為「多動症」就是「犯罪基因」,10歲看到老,多動症會影響人格,並進而演變為反社會人格,做出激進的行為。
但也有另一種聲音,認為「多動症」是個偽命題,它根本就不是病!寫了《疾病發明者》的德國最佳醫藥記者耶爾格·布勒希就說過:「多動症」是典型的「被發明的病症。」。
而公認,並普遍在醫療系統中運用的觀點是:「多動症」有自愈性,但也有30%左右的孩子不能自愈。不能自愈的孩子,因為多動,會遭到同伴歧視、孤立,長輩的批評和責罵,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孩子會慢慢扭曲,形成自己對世界的負面看法,並最終在成年後有可能導致攻擊性行為。
在我國,「多動症」發病率在5%-7%之間,主要特點有:
注意力不集中,或只能短暫集中(必備);
小動作過多,且對周圍人有干擾;
情緒易衝動、失控,後果預判差;
智力正常,但學習困難,厭學(非必備);
品行障礙,無視規則,冷漠自我;
適應不良,沒朋友,缺良性社交。
對於兒童多動症,父母要正視,並積極治療,但也不用太過焦慮,父母的焦慮會對孩子的情緒產生重大影響。
任何病症,預防都應勝於治療。
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家裡三兄弟都學醫,有人問排行老三的扁鵲「你們家誰醫術最高明?」扁鵲說:「大哥善於養身藥劑,防患於未然,讓人不傷元氣,醫術最高;二哥善於醫治初起之病,元氣稍有破損就補回來了,醫術第二;我的醫術最差,經常要下虎狼之葯,命是救回來了,但元氣大傷。」
對於「多動症」也是如此,而預防的方式,主要和產生原因有關:
原因一:遺傳因素76%
預防:優生優育,做好產前檢查,生育年齡不要太早或太晚
原因二:難產、早產、嬰兒有搶救經歷
預防:孕期檢查、孕期護理
原因三:血鐵含量不足,鉛含量過高
預防:不挑食,食物中少鹽、少調料、少腌制食品,多吃西紅柿、雞蛋、瘦肉、奶製品、生蚝等,補充鋅、硒和鐵。
原因四:不良的家庭養育方式
預防:多學習科學養育、多體諒、包容孩子。
扁鵲說的三兄弟中自己醫術最差,就記錄於此書中
「多動症」在孩子6-9歲時診斷,是最準確的。如果已經確診「多動症」,一般所有醫生都首推心理治療,其次才是藥物治療。
這是因為,治療多動症的藥物副作用不小,而服用者年齡又小,前面說了「多動症」是個很年輕的病種,雖然有藥物實驗,但誰都說不準今後會有什麼後遺問題。
另外,藥物治療始終只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都是應激的,治標不治本,而心理諮詢才是真正安全、有效、根治的方法。
針對「多動症」的心理諮詢,一般做家庭治療,因為孩子的問題往往是父母的不良養育方式的結果,只有讓家長看到自己的這些問題,提高反省能力,並調整行為,才能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多動的癥狀。
一,家庭氛圍要和諧溫馨
夫妻雙方本身交流要順暢,互相尊重,家庭氣氛要民主、和諧。
嚴格杜絕暴力、體罰等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中用正面溝通的方式解決問題。
多表揚和鼓勵孩子,少責難,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和進步,提高孩子自信心。
遇到孩子出現多動問題時,可先分散其注意力,再鼓勵孩子重新投入之前的事情中。
二,多陪伴、尊重、理解孩子
多陪伴孩子,多用心經營親子關係,好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更放鬆,就不會出現多動的狀態了。
多動的孩子一般手部精細工作能力較差,因此父母可以安排做些親子手工,籍此提升孩子機體能力,並帶給孩子成就感。
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幫助孩子與學校、老師做好良性溝通,做到家校合作:不苛求孩子,不歧視孩子,不對孩子施壓,可能的話能多表揚孩子更好。
三,目標合理,勞逸結合
孩子的壓力無非來自學習成績、學習排名、學校人際關係等較少的幾個項目。
因此只要父母不比較,制定合理的目標,並堅決執行,那麼孩子的心理壓力很快就會降低。
我經常在諮詢中問父母:「孩子的身體和學習,現階段你只能選一樣,你選哪個?」
所有父母都會選孩子身體。
我當然清楚,因為不在乎孩子身體的家長就不會帶孩子來諮詢了。
接下來,我會請他們寫下答案,並在下次孩子犯錯、考砸的時候,記得拿出來看一下自己的這個答案!
其實很多時候,改變只在人的一念之間,想通了,想明白了,改變並不難。
「多動症」孩子基本都處於義務教育階段,學習上的內容還不是特別複雜,如果孩子身體恢復好,迎頭趕上的案例真的很多很多。
四,生活有規律,作息健康
多動症孩子往往任性妄為,想幹嘛幹嘛,這樣的孩子最缺規律性,而父母完全可以在生活上,慢慢幫助孩子養成規律生活的好習慣。
此外,還可以多帶孩子參加運動、社會活動,結識新朋友,增加孩子的社交能力,並在與人交往中,學習如何解決問題,控制衝動。
魯迅先生曾說:教育根植於愛!
我們的家長和老師,都很愛孩子,但又太不會愛孩子。
愛迪生說:良好的個性勝於卓越的才智。
我們不會愛孩子,就因為太重視了才智,而忽略了生而為人,個性才是根本。
如何才能真正愛孩子,培養孩子好的個性呢?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話,涵蓋了一切:教育的全部奧秘在於——相信孩子,解放孩子。
—End—
處處有心
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心理學會會員
10年諮詢經驗,主攻青少年和兒童心理
TAG:處處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