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穿著黃馬褂的英國提督,在這場戰爭中被黑蜀黍梟首 | 地球知識局

穿著黃馬褂的英國提督,在這場戰爭中被黑蜀黍梟首 | 地球知識局

原標題:穿著黃馬褂的英國提督,在這場戰爭中被黑蜀黍梟首 | 地球知識局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NO.647-蘇丹如何建國


作者:重光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在大多數人眼中,非洲好像是個人盡可欺的地方。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的列強,若想要獲取非洲殖民地,基本上是一件穩賺不賠的買賣。憑藉槍炮和巨艦,他們往往付出很小的代價,用一小支殖民軍就能打下一大片江山。



徹底被瓜分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有時候,列強在殖民地開快車也很容易翻車,就連「日不落帝國」——英國也玩脫過。今天的蘇丹國,就是通過一百年前的一次艱苦的黑人起義,從殖民者手中獨立的。


而他們的對手,甚至有兩個強國。


今天就給你講這樣一個英國人不會提起的故事。


埃及殖民蘇丹


英國殖民埃及


1820年,為了尋找工業化所需的煤鐵資源與金礦,並獲得足夠的奴隸兵源,埃及借口肅清藏匿在蘇丹的馬穆魯克勢力(前朝餘孽),先後派出兩支軍隊,共一萬人,入侵蘇丹。


一路上溯,大舉南征



憑藉著先進的新式槍炮與歐式戰術,人數上處於絕對劣勢的埃軍在短短四年內跋涉1500千米,擊敗了數倍於己,卻仍在使用大刀長矛的蘇丹諸政權武裝,基本確立了對蘇丹中部與北部的統治。


喀土穆以北的蘇丹北部


其實也相對容易征服


近代化的埃及軍隊沿著尼羅河南下就是了


周邊都是荒漠,直搗喀土穆


隨後埃及還進行了多次入侵行動,在1840年攻克蘇丹東部的卡薩拉,1855年佔領法紹達(在今南蘇丹)及其周邊的白尼羅河上游地帶,1865年進佔包括薩瓦金在內的蘇丹紅海沿岸地區,1870年攻佔蘇丹最南端的赤道州,1874年佔領蘇丹西部的達爾富爾,由此整個蘇丹都成了埃及的領土。


埃及與蘇丹之間,差別怎麼就這麼大呢



這時候的埃及幾乎統一了整個尼羅河谷,建立了一個面積近400萬平方千米的大國。


雖然面積遼闊


但是有多少卵用呢



然而事與願違,埃及在蘇丹掘地三尺,都沒有勘探到煤鐵銅金等礦產資源(至今蘇丹的礦產資源都未被完全開發)。而訓練黑奴士兵的計劃,也因蘇丹奴隸不適應埃及的環境而最終泡湯。這樣一來,埃及費了大功夫征服蘇丹,卻未能富國強兵。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接見英國使節


由於缺乏資源,加之列強壓制,埃及的工業化與新軍建設推行進度十分緩慢,整個近代化進程停滯不前。戰爭使得埃及經濟逐步崩潰,最終欠下巨額債務,被英法從經濟上滲透,諸如工礦企業、河道、鐵路、郵政與海關等都被埃及作為抵押品。


蘇伊士運河也是埃及出地


由法國開挖的



由此埃及一步步喪失了經濟、軍事、內政與外交自主權,滑向英國殖民地的深淵。


作為埃及的一部分,蘇丹也遭受著英國殖民者的壓迫。1877年至1879年間,先前歷來由埃及人擔任的蘇丹總督改由英軍少將查理·喬治·戈登擔任.他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其中就包括終結奴隸貿易。雖然這有利於蘇丹當地民眾的生活解放,卻無疑斷了那些以之為生的奴隸商人的財路,激怒了這些商人。


這位少將曾帶兵參加過抵禦太平天囯的戰役


被清廷授予「提督」官銜 賜黃馬褂


1880年,戈登辭去蘇丹總督職位,此後多位埃及人接任蘇丹總督一職。但他們的統治方略極為保守,未能將前任有利於蘇丹發展的政策持續執行下去,使得蘇丹的局勢逐步惡化:


原先被取締的奴隸貿易再度興盛起來,但因其仍被定性為非法,其規模始終無法恢復到讓奴隸商人們滿意的程度,進而又引發了他們對埃及的不滿;駐守在蘇丹的埃及軍隊缺乏補給,不僅無法維持戰鬥力,更無法保障蘇丹的安全穩定;被解散的士兵們失業後成了駐防城市內的流寇,使得蘇丹局勢愈發混亂;稅務官員趁此混亂肆意加稅,中飽私囊……


一場內戰,看來是不可避免了。


埃及軍隊中的蘇丹士兵



非洲的「太平天囯」


1881年,受尊崇的蘇菲派教團首領穆罕默德·艾哈邁德·本·阿卜杜拉自稱是伊斯蘭教經典中再度降臨世間的救世主——馬赫迪(Mahdiy,本意為受指導者),號召蘇丹民眾回歸《古蘭經》與聖訓,恢復伊斯蘭教的「純潔」,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


他有沒有說過同樣的話?



「救世主」振臂一呼,隨即獲得了大量不明真相的虔誠追隨者,隨後「馬赫迪」宣告發動「聖戰」,輾轉於蘇丹各地,招兵買馬,準備終結埃及在蘇丹的統治與英國對蘇丹的殖民。

埃及當局一開始並沒有拿神棍當回事,認為他只是個經念得太多,走火入魔的瘋子。但在1882年,「馬赫迪」率領的軍隊於歐拜伊德靠長矛與刀劍戰勝了一支由英國人指揮,規模約為7000人的埃軍,還繳獲了他們的槍炮彈藥,馬赫迪戰爭由此拉開了序幕。


一幅表現英軍與「馬赫迪軍」交戰的油畫



「馬赫迪」的軍隊此後接連戰勝了多支埃軍,佔領了大片蘇丹的土地,建立馬赫迪國(al-Dawla? al-Mahdiyya?),幾乎切斷了蘇丹與埃及之間的聯繫。


這支以神之名發動的軍隊高舉這樣的一面大旗:「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主之使者。『馬赫迪』穆罕默德乃是真主使者之繼承者(哈里發)。」



英國為了避免被捲入另一場燒錢的戰爭,強令已經欠下英國巨額債務的埃及從蘇丹撤退,放棄對蘇丹的統治,節省每年高昂的在蘇丹駐軍開支。英國政府恢復了前蘇丹總督戈登的舊職,命令其赴蘇丹主持埃軍與在蘇丹的外國公民的撤離工作。


但當1884年2月戈登抵達蘇丹首府喀土穆後,他發現撤退已是不可能的了。 5萬馬赫迪軍包圍分割了埃軍在蘇丹的多處要塞,並已逼近喀土穆,光憑城內的7000守軍根本不可能出城應戰並順利撤退。


問題是,如果喀土穆失守


從喀土穆直到第一瀑布的廣大地域

可能都要陷入失控狀態



萬般無奈之下,戈登遂著手組織防禦,並求倫敦派出增援部隊。然而英國政府拒絕了他的要求。


3月,馬赫迪軍開始攻城,戈登多次向英國國內強調蘇丹對埃及安全的至關重要,若馬赫迪軍獲勝,埃及也就唇寒齒亡了。得知消息的英國民眾這才向英國政府施壓,勉強派出了增援部隊。


一幅表現英軍與「馬赫迪」軍交戰的油畫



但當增援於1885年1月28日抵達喀土穆時,他們發現堅守了一年的喀土穆已於兩天前陷落,戈登身首異處。此後英軍與埃軍被迫撤出蘇丹。


一幅表現戈登生前最後一刻的油畫



1885年6月「馬赫迪」去世,他的接替者發動了更大規模的「聖戰」。至1891年,馬赫迪國由此幾乎控制了整個蘇丹,埃及與英國一道被趕出了蘇丹。而英國忙於平定帝國內各地的殖民暴亂,暫時沒有再征服蘇丹的打算。

虛線為1891年馬赫迪國在蘇丹的最大控制範圍。



捲土重來


可到了1896年,英國發現事情不對了。


當時法國擁有法屬索馬利亞蘭(今吉布地),可以控制整個東非。他們意圖以此為跳板染指蘇丹,隨後順尼羅河而下,將英國逐出埃及。感受到威脅的英國人決定,搶在法國之前再征服蘇丹,防患於未然。


新的競爭形勢下


蘇丹突然就變得很重要了



埃軍最高統帥,英軍准將赫伯特·基齊納指揮埃軍與英軍水陸並進,依靠火力優勢多次擊敗馬赫迪軍,最終在1899年肅清了馬赫迪國的全部勢力。整個蘇丹名義上再次由埃及控制,而實質上蘇丹與埃及都已是英國的囊中物了。


一幅表現英軍在1898年恩圖曼戰役

中擊敗「馬赫迪」軍的油畫



常言道「賊不走空」,何況是英國這樣的國際政壇老狐狸。作為再征服蘇丹的主力,英國決定讓埃及接受其控制蘇丹的事實。但鑒於英國名義上只是以「顧問」的形式向埃及施加影響力(實質上已是直接操縱埃及事務),英國遂「建議」在蘇丹創立新政體——共管地(Condominium)。在此制度下,埃及委任受英國許可的總督治理蘇丹,這樣英國就與埃及一同治理蘇丹了,並且其在蘇丹的地位也得以正式化了。


英埃共管蘇丹的旗幟由埃及國旗與英國國旗


拼接而成。。。



但誰都看得出來,英國只是借共管的幌子,直接統治蘇丹。英國此舉意欲將蘇丹從埃及剝離出來,分而治之,逆轉自1820年來埃及統一尼羅河谷的進程,弱化埃及與蘇丹之間政治與經濟聯繫,進而削弱同為阿拉伯國家的兩國間的相互認同感,阻止兩者統一起來反對英國殖民,鞏固英國在兩國的影響力。


蘇丹有了「新的國家」,緊接著就是要確定英埃共管蘇丹與埃及的邊界。由於埃及與蘇丹邊境除尼羅河谷外多為荒漠,土地貧瘠,人口較少,因而歷史上不存在明確劃定的邊界,僅按傳統習慣進行模糊地分界。


鑒於此情況,英國遂於1899年人為劃定北緯22度線為埃及與英埃共管蘇丹的政治邊界,於是埃及和蘇丹有了一條幾乎完全筆直的邊界,西起努比亞沙漠,東至紅海。


虛線畫出的灰色區域


為兩國存在爭議的哈拉伊布三角


與兩國都不主張擁有主權的比爾·泰維勒



但在1902年,考慮到埃蘇邊境的沿紅海的哈拉伊布三角及其周邊多為游牧的貝扎人(al-Bajā)居住,若按1899年劃定的政治邊界,逐水草而居的貝扎人時常要前往南方的蘇丹尋找牧場,勢必會頻繁跨越埃蘇邊境,不利於邊境地區的穩定;而且此地到蘇丹首都喀土穆的距離比其到埃及首都開羅的距離短了200多公里,若由蘇丹治理此地比由埃及來更便捷。


由此,英國為了反映埃蘇邊境部落使用土地的實際情況,又在1902年又劃定了一條埃及與英埃共管蘇丹之間的行政邊界,將面積達2萬多平方公里的哈拉伊布三角劃給蘇丹進行行政管理。


黃色為閃米特語族(包含阿拉伯語)


藍色為古實語族


其中就有貝扎人使用的貝扎語。



先後劃定的兩條邊界給哈拉伊布三角的歸屬糾紛埋下了禍根。1956年1月1日,英埃共管蘇丹終結,蘇丹獲得獨立地位。此後蘇丹便一直主張1902年的行政邊界為埃蘇邊界,認為哈拉伊布三角應該劃給蘇丹進行行政管理。


而埃及則聲稱1902年的邊界只適用於臨時行政管理事務,哈拉伊布三角的實際主權歸屬已由1899年的政治劃界決定,無可爭辯地屬於埃及。這樣一來,由於歷史認知的不同,兩國對哈拉伊布三角都有主權要求,領土爭端由此展開。


1956年蘇丹獨立後,衝突更是逐年升級。


英國畫下的兩條邊界使得蘇丹與埃及這對阿拉伯兄弟對哈拉伊布三角爭端的歷史認知產生分歧,因而兩國都堅持要按對自己有利的那條邊界來封疆裂土,否認對方對哈拉伊布三角的主權要求。


除去歷史認知因素,哈拉伊布三角蘊藏的自然資源(礦產&油氣)及其沿海的地理位置所帶來的經濟因素更為埃蘇領土爭端火上澆油,使得兩者兄弟鬩牆,至今都未解決當年列強為一己私利而埋下的禍根。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法國奪冠,有一半的軍功章要給非洲移民呢 | 地球知識局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最早是從哪裡來的?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