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之間,差了一個技術品牌!

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之間,差了一個技術品牌!

曾經看到一個題目,讓我思考了許久,就是,自主品牌快要佔據中國乘用車市場銷量的半壁江山了,它們和合資品牌相比還有什麼差距?

據統計,2018年的1-6月,乘用車共銷售1177.53萬輛,同比增長4.64%;其中,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510.91萬輛,同比增長3.43%,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3.39%,還有將近7%就達到半壁江山了。

然而,這7%並不容易得到,因為自主品牌這成績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了,很明顯,自主品牌在發展中遇到瓶頸了。

正如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董事許憲平所說:「自主品牌想要在更高層級上與國際大品牌展開競爭,實現核心技術上的自主創新是破題關鍵。」自主品牌的瓶頸在哪,似乎顯而易見了!

當我們提及豐田的時候,我們會想到它的THS混動技術,它的FCV氫燃料電池車,它的41%熱效率的發動機;而當我們提及本田的時候,我們會想到它的i-MMD混動技術,它的VTEC技術,它的地球夢發動機;而當我們提及大眾的時候,我們會想到它的雙離合變速箱,它的EA888發動機。

當我們提及一些國際一線的汽車品牌,它們的一些技術很自然而然地就出現在我們的腦海里,這就是典型的技術在推進品牌的發展。可是,當我們提及自主品牌的時候,我們除了能想到性價比,就只剩下性價比了。

所以,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之間的差距不在於資金,不在於人才,更多的是一個技術品牌積累。

很多自主品牌都試圖往上走,試圖實現品牌向上這偉大的目標,有的收購沉寂已久的豪華品牌,有的模仿合資品牌的高端車型,也有的把所有高級的用料和高級的配備堆砌上去,可是目前為止,這些途徑無一成功!

沒有核心技術成為了這些車企的致命一擊,就像是不懂演戲的小鮮肉,徒有一身外表,即便能把一部戲的流量帶上去,也幫助不了這部戲成為經典。汽車也一樣,即便內外飾再漂亮,用料再高級,沒有技術品牌,它就沒資格和合資品牌一決高下!

傳祺是深諳這一點的,所以從品牌創立之初就開始了技術先行,堅持正向開發,並打造出一整套整車平台開發體系,使其很多先進的技術成為它的標籤,例如它的GCCS燃燒控制專利技術,它的NVH技術,還有它的底盤調校功夫……

怎樣打造一個技術品牌,傳祺身上有答案嗎?

作為一個汽車品牌的研發機構,不是搞純粹的學術研究,也不是搞基礎研發,研究院的成果需要到市場上去檢驗,這就顯得一個技術品牌對於一個汽車研究院來說,是多麼重要的了。

所以,廣汽研究院相比起其它汽車研發機構,也更注重技術品牌的建設,它也因此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其中「祺技萬里行」是當中最重要的一個。

少有汽車品牌會舉辦這樣的宣傳活動。用短則半個月,長則一個月的時間,每天開車七八個小時,驅車上萬里,然後到達極熱、極寒或高原地區,全方面地模擬用戶的使用場景,把不為人知的道路性試驗全面地呈現給公眾,並且在行進途中,深入用戶群體,傾聽用戶聲音,用來作為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的靈感源泉。

「祺技萬里行」就是這樣,成功舉辦了兩年。

第一年,「祺技萬里行」車隊從中國最南的廣州出發,一直開到了中國最北的黑龍江黑河,行程超一萬公里,溫差跨度也達60攝氏度;第二年,「祺技萬里行」同樣從廣州出發,不過目的地從極寒的黑河來到了極熱的吐魯番,全程5000多公里,歷時足足25天。

雖然每一次都很辛苦,但每一次的意義都是非凡的。

譬如,通過第一次的「祺技萬里行」,我想很多消費者都會知道NVH是最能反映一台車綜合實力的性能指標;也知道了評價一台車NVH水平如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粗糙路面上,把車速提到100km/h;更明白了NVH真是一門玄學,不是有錢就能解決的事情。

再譬如第二次「祺技萬里行」,廣汽傳祺把各大汽車媒體帶到了吐魯番的乾熱試驗場,告訴大家,汽車零部件是如何進行暴晒實驗的;而新能源車在高溫這種嚴苛條件下,需要做怎樣的試驗來驗證電動車的動力電池的適應性……

傳祺這些對於技術上的執著也幫助了它創下一個又一個的銷量奇蹟。

今年1-7月,廣汽新能源累計銷量7649台,同比勁增7倍。其中GS4 PHEV銷量同比增長32%,在滬插電混動SUV車型中排名第五; GE3銷量在滬純電動SUV車型中同樣排名第五。

而今年上半年,傳祺GS8和GS7的銷量合計達到了51766量,超越了漢蘭達的47087輛,位居高端中大型SUV銷量的第一名。而售價突破20萬的傳祺GM8也保持著每個月三四千的銷量成績,在MPV銷量排行榜的前十名中站穩了腳跟。

廣汽研究院這技術品牌,在幫助傳祺創下一個又一個銷量奇蹟的同時,也把一個它帶到了一個新高度——單車平均售價約估10.74萬,成為「含金量」最高的中國品牌之一,發展質量、銷售車型單價和盈利水平位居中國汽車品牌前列。

從正向研發向國際領先邁進!

正向研發是最近幾年,自主品牌在研發方面喊得最多的四個字了,確實,我們自主品牌從逆向開發到正向研發這條路走得很是艱辛,但這也是一個車企發展過程中的必由之路,沒法逃避。

而傳祺從2008年創立之初就一直堅持技術先行,堅持品牌向上,其背後,是成立於2006年的廣汽研究院提供的技術創新支撐。截至目前,廣汽研究院擁有一支近4000人的研發團隊,累計投入超過194億,未來將會超過200億。

如此巨大的投入力度,其成果也是驚人的,就目前而言,廣汽研究院已經申請專利累計達2600件(授權1680件), 發明專利佔比約30%。其構建的G-CPMA廣汽跨平台模塊化架構還獲得了中國汽車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不過,正向研發它應該是一種常態,本身並不是什麼值得宣傳的東西,你看豐田,本田和大眾,這些國際的一線品牌,什麼時候說過自己的優勢是正向研發?

所以傳祺有更值得宣傳的四個字,那就是「國際領先」。傳祺究竟有多少國際領先的技術?下面舉兩個例子,兩個汽車的核心技術,一個是發動機,另一個就是底盤。

在發動機領域,未來廣汽傳祺即將量產的第三代發動機——2.0TGDI,額定功率180kw,最大扭矩380Nm,一躍成為了自主品牌裡面最強的2.0T發動機,就這個參數而言,目前寶馬5系身上搭載的2.0T(B48B20D)高功率版本也都有點望而不及!

更厲害的是,這台發動機在把熱效率做到38.3%的同時,把升功率保持在了90kW/L,換句話說,這台2.0TGDI發動機不僅有強勁的動力,同時也有比較高的燃油經濟性。這樣水平,即便放在豐田那,也是一個挑戰,目前豐田最新的TNGA架構下的自吸發動機,其熱效率是高,達到了40%,但是升功率卻遠遠不及傳祺的那台2.0TGDI。

而且廣汽傳祺還不只是這款發動機牛逼,還有一款用於混動系統的發動機——第三代1.5TM發動機,最大功率110千瓦,最大扭矩220牛米,和2.0TGDI一樣,採用350bar高壓直噴系統、高壓EGR、缸體缸蓋分流冷卻、集成式雙調溫器、集成排氣歧管、可變機油泵等技術,熱效率達到了38.3%,並能夠滿足國六b排放法規。

在底盤開發領域中,廣汽研究院開發出了自主品牌中的超級底盤——智能底盤架構。虛鉸雙叉臂,五連桿自適應空氣彈簧,後輪主動轉向系統,全時四驅系統,自適應可變減震器……這些名詞以往只出現在豪華品牌上,廣汽研究院卻能全部應用起來,可見其技術儲備之深厚!

這些技術,毫無疑問都是國際一流的水準的了,但是技術品牌還需要可靠的品質作為保證,因此廣汽研究院獨自研發出一門品質認證體系——G-TVS。

在這體系下,每一款新推出的傳祺新車都必須確保在量產之前都投入了不少於150台試驗車,經過400萬公里的強化耐久試驗。也就是說每一款新車在量產之前都需要繞地球赤道跑100圈,以充分驗證其耐久性,保證10年24萬公里的可靠品質。

上面這些例子,只是廣汽研究院厚實的技術積累中的冰山一角,還有很多並不能直接舉出,但卻對車輛性能方面有著舉足輕重作用的例子,例如底盤調校、NVH等等。但也足夠證明,廣汽傳祺在技術上有足夠的能力叫板國際的汽車品牌。

2018,我們再出發!

2018年,汽車市場面臨著巨大的考驗,中美貿易戰打響了,群眾的消費力下降了,消費者對車輛的消費升級更進一步了。在這大環境下,今年7月,汽車市場罕見地出現了銷量同比和環比的同時下滑,而在今年的上半年,銷量排名靠前的30位廠商,有10位出現了同比的下降,降幅最大的達到了37.7%。

幸運的是,即便在車市遇冷總體微增長的局面下,傳祺依然保持高於整體市場的增速,1-7月累計銷售30.9萬輛,同比增長7%。而傳祺GM8也繼GS8之後成為再一次成功突破20萬天花板的傳祺車型。

而這一切,按照廣汽研究院王秋景院長所說的,離不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傳祺一直以來都在堅持的「精工極致」,而另一方面則是傳祺在研發過程中貫徹始終的「場景研究」,簡單來說就是用用戶思維去做研發,把自己當作是傳祺車主。

「祺技萬里行,實際上就是一場用戶體驗研究之旅,一場場景研究之旅。」王秋景補充道。

祺技萬里行目前已經舉辦了兩個年頭了,從2016年的高寒測試,再到2017年的高溫測試。 而今天,「三高測試」中的最後一程——高原也已經在路上了,這一次,我們從廣州出發,途徑貴陽、成都、蘭州等城市,最後在格爾木收官,歷時15天。

廣汽研究院再一次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每一款傳祺車在下線之前都經過各種嚴苛的考驗。用一次次極端的環境來驗證傳祺車的可靠性,目的就是確保用戶到手的傳祺車能開不壞,省心省錢,從而讓更多的用戶「心動」。

而在這15天里,我們也會全程跟隨著廣汽研究院的工程師一路前行,努力地把傳祺這十年來在技術上的積累,在技術上的成長毫無保留的展現給大家,讓大家重新認識一下廣汽傳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earAuto 的精彩文章:

汽車品牌這麼多,為什麼還需要新的品牌?合眾新能源這樣回答

TAG:DearAu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