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與願違:磚家缺少經濟學常識誤國誤民
?
事與願違:磚家缺少經濟學常識誤國誤民
(分辨願望和結果的十個案例)
?牧哥
8月14日,兩位磚家劉志彪、張燁在《新華日報》刊文建議設立「生育基金制度」,更有甚者,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胡繼曄還建議要對丁克家庭徵收「社會撫養稅」,文章一發,輿論嘩然,央視直批「高級黑」!不能分辨願望與結果,磚家缺少經濟學常識。經濟學家薛兆豐提醒,能夠分辨願望和結果的才是地道的經濟學思維,經濟學是一門專門研究事與願違規律的學問。
分辨願望和結果的十個案例:
1、每個人都生活在人們互相作用的共同體中;
2、法律規定無法左右稅負分攤真實比例;
3、最低工資制度不能造福底層勞動者;
4、消滅血汗工廠只會損害工人利益;
5、補貼單親家庭反而分裂黑人家庭;
6、失業保險金越高人們失業時間越長;
7、政府提供保險反而鼓勵和增加了風險;
8、追求藥物過分安全延誤患者治療時機;
9、限制商人獲利反而減少社會財富;
10、追求貧富均衡反而製造社會不公。
以下是詳細內容:
GIF
描繪一些良好的願望,激發人們對美好的事物產生憧憬,這主要是文學家的任務;經濟學關心的是那些事與願違的事情,經濟學家覺得這種事情才有意思,才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才是一門科學應該從事的研究。
1.每個人都生活在人們互相作用的共同體中
需求第一定律講的是人會對代價做出反應: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代價越高需求量就越低,代價越低需求量就越大。
人們總是積極地去尋找那些能夠帶來最大收入的事物,問題是,每一個人其實都是生活在一個人們互相作用的共同體當中的。
作為一個需求者,我想要買世界上最便宜的蘋果,但是當我進入市場去尋找世界上最便宜的蘋果的時候,我進入市場的這一行為本身,就使得蘋果的價格上升了。
作為供應者,我本來是要賣最貴的房子,但是當我作為供應者進入房地產市場去蓋樓房、去賣樓房的時候,我的行為本身就使得樓房的價格下降了。
2.法律規定無法左右稅負分攤真實比例
需求第二定律說,人們對價格變化所採取的對策,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越來越靈活的。對策變得越來越靈活,用經濟學的術語來刻畫,就是彈性越來越大。
有一些突如其來的衝擊,人們一開始沒來得及反應,反應的空間並不是那麼大,很多對策沒辦法實施。也就是彈性比較低的時候,人們對這些衝擊的分擔比例是一種格局。但隨著時間的變化,人們能夠採用的對策越來越靈活了,對這些衝擊的分擔又會產生另外一種格局。這種規律的集中體現就是稅負的分攤原理。
到底是誰交了政府規定的稅收,交了政府規定的養老保險,支付了風俗習慣所要求購買的結婚戒指,都並不是由這些法律、規定、風俗習慣所決定的,而是由暗中的交易雙方或多方的相對彈性決定的。相對彈性較大的一方,承擔額外成本的比例就比較低;相對彈性比較低的,承擔的比例就比較大。
所以我們會半開玩笑地說,稅負分攤原理也叫「法律無效定律(The Law of the Irrelevance of theLaws.)」。
你想幫一群人或者懲罰一群人,於是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開始的時候好像是見效的,但過一段時間以後事情又回到了原點。事情不由你的規定決定,而由當事人之間的相對彈性來決定。
3.最低工資制度不能造福底層勞動者
我們知道最低工資制度表面上能夠幫助窮人增加收入,因為窮人很缺錢,資本家不缺錢,他們已經賺取了很高的利潤,少賺那麼一點問題不大。但工人如果能夠提高一點工資,對他們和家人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這種想法很常見。
問題是經濟規律卻告訴我們,一件產品是一個綜合的團隊,它的收入是由眾多不同的要素所共同產生的。這些收入形成以後,是要倒過來歸功給各種不同要素的。哪種要素該得到多少回報,它的內在是有規律的。那就是每一種收入所應該得到的回報,應該跟這種要素帶來的邊際收益相當,否則平衡就會被打破。
如果回報過低,這種資源就會離開當前的用途,被別人、被別的地方所爭取過去;如果過高的話,那就會產生浪費,生產者就會蒙受損失,他的競爭力就會下降。當然,到最後他要麼從競爭當中消失,要麼只能另謀出路。
所以強行通過行政命令的辦法、通過法律規定的辦法給勞動力增加工資,它就會產生許多事與願違的結果。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就業的難度增加,資本家開始考慮用機器代替工人,開始考慮把工廠遷到別的地方去。
如果他們在一定的時間內,都做不到這些調整方案的話,那麼他們的競爭力就會下降。工廠可以倒閉,地區的競爭力可以下降,最後整個行業、整個城市甚至整個國家,經濟增長都會減緩,甚至停滯,甚至倒退。
4.消滅血汗工廠只會損害工人利益
我們每當看到工廠裡面的工人工作非常辛苦,工作條件比較惡劣、生活的水平還不夠高的時候,我們往往就會呼籲要消滅血汗工廠。我們沒明白一個最基本的道理,那就是人是有對策的。
當我們看到有血汗工廠存在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問,為什麼這種血汗工廠還能夠不斷地招到工人去工作,工人還願意留在這樣的工廠裡面?他們自己為什麼不提出抗議?時間長一點他們為什麼不離開這樣的工廠?
我們說之所以有血汗工廠,是因為有更血汗的農村。消滅了血汗工廠並不能消滅貧困本身,而只是消滅了貧窮的工人、農民能夠致富的比較可行的途徑。
我們說不論是在提高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的問題上,還是在消滅血汗工廠的問題上都存在兩種人:
一種是不明白經濟學原理的好心人,他們以為只要提高法定最低工資,窮人的生活就能夠改善;只要消滅血汗工廠,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就能得到改善。他們沒有意識到,工人可能反而因為最低工資制度,或者因為工廠的倒閉和遷移完全失去了工作,生活變得更差而不是變得更好。
還有另外一種人,他們是要故意提高法定最低工資,故意提高工廠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那就是這些工廠工人的潛在競爭者。他們之所以這麼做,目的是為了提高競爭對手的競爭成本,從而使更多的工作機會流向他們自己。
5.失業保險金越高人們失業時間越長
失業保險制度看上去能夠幫助那些失業工人渡過難關,但我們已經指出,由於稀缺是這個世界的一個基本事實。只要稀缺存在,那麼勞動力就是有價值的,那麼社會上就到處都是工作,到處都需要勞動力。人們不愁找不到工作,人們愁的是找到那些有價值的工作。
失業是人們自願的選擇,一個人哪怕他被解僱是非自願的,但他在被解僱之後的一個小時,被解僱之後的一天,被解僱之後的一個禮拜還找不到工作,那完全就是他自己選擇的結果。因為世界上到處都是工作。
人們之所以不會一見到工作就做,而是挑挑揀揀,原因就在於他們總是希望把鋼放到刀刃上去,把自己的勞動力用在回報率最高的崗位上去。搜尋、掂量、等待都是有意義的。
任何一個社會都有所謂的自然失業率、合理的失業率,而政府給予的失業保險金額越大、福利越好,就會改變人們尋找新的工作的計算方法,使得人們自願地延長失業的時間。
在那些完全沒有失業保險制度的地區,人們的失業率可能很低,人們失不起業;在那些失業補貼很高的地方,失業率可以達到很高的程度。原因就在於,失業率是失業補貼的一個函數。給失業者的補貼越多,工人失業的時間就越長,失業率就越高。
6.補貼單親家庭反而分裂黑人家庭
在美國,過去哪怕是窮人的孩子,80%、90%也都生活在有爸爸、有媽媽的完整家庭裡面。而到今天,有三分之二的黑人小孩生活在單親家庭裡面。過去奴隸制度沒有分裂黑人的家庭,種族歧視政策沒有分裂黑人的家庭,而今天分裂黑人家庭的正是這種福利制度。
很多女人覺得,不需要找一個負責任的男人結婚就可以生小孩了,因為政府承擔了相應的責任,說我就是男人,我就是丈夫。你補貼什麼,什麼東西就會多起來。
7.政府提供保險反而鼓勵和增加了風險
有一些風險是市場化的保險公司所不願意承擔的,政府出面來承擔了。那些修築在海邊的漂亮房子,這些房子有一個缺點,就是它們很容易被風浪所破壞。保險公司不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政府的洪水保險基金願意承擔。結果人們就爭相修築這些風險特別高的房子。
誰來買單?表面上是政府,實際上是廣大的納稅人。不負責任地支付保險費,實際上不是減少了風險,而是鼓勵和增加了風險。
8.追求藥物過分安全延誤患者治療時機
我們說藥物安全當然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但是藥物不能過分安全。追求藥物過分安全,就會放棄了藥物其他方面的質量指標。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可得性。病人不能以比較低的代價,在比較早的時間點獲得藥物,造成的問題、承擔的損失,可能要比吃到一些副作用比較大的藥物更大。很多艾滋病人呼籲,美國的食物藥物管理局(FDA)縮短他們審批藥物的時間。他們的生命已經危在旦夕了,早一點讓他們享受雞尾酒療法吧。
經濟學的觀點永遠是從邊際上看,我們要求的不是最高的安全性,也不是最快的可得性。我們是要在這些不同的指標上求一個邊際平衡,也就是邊際收益應該和邊際成本相當。
9.限制商人獲利反而減少社會財富
我們說一個社會怎麼分餅會影響餅的大小,商人或者那些高收入人士,如果預見到自己的收入會因為稅務的管制而下降的時候,他們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
每一個人都偷懶,而那些能夠做出巨大潛在貢獻的人也偷懶的話,那麼整個社會能夠做出來的餅就會大大縮水。減少了的收入不容易被人看見,但它卻是真實存在的。
10.追求貧富均衡反而製造社會不公
我們說基尼係數是一個很漂亮的數學指標,能夠以非常簡潔的方式體現出一個社會收入不均的情況。在數學上它是很漂亮的。但是在經濟上,它卻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它衡量事情的角度、衡量貧富分化的角度是錯的。
人們追求的不是一剎那某個時間段最高的收入,而是終生收入的最大化。如果硬要讓人們在每一個剎那都獲得比較平均的收入,就得執行許多其實是不公正的收入分配政策,為了反對不平製造了許多不公。
圖片來自網路
轉載請聯繫牧哥
文字版權歸作者所有
TAG:企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