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暑氣淺消秋意熏

暑氣淺消秋意熏

處暑至

暑氣終

長夏彌留際

更引秋風雨

處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別看它仍有一個「暑」字,卻是暑氣的終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

「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為終止之意,處暑之後,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中國黃河以北地區氣溫也逐漸下降,迎來涼爽的秋天。

《詩經》之《周南》云:「五日為一侯,三侯為一氣。」處暑三候為:「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是古代勞動人民觀察自然規律總結的一般經驗現象。

離離暑雲散

裊裊涼風起

太陽直射點南移,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小露鋒芒。

至此,北方地區濃雲疏散,悶熱的氣候逐漸轉涼,迎來秋高氣爽的美好天氣。

而南方地區卻「立秋處暑正當暑」,強勢的副熱帶高氣壓南撤徘徊,秋老虎仍虎視眈眈,給剛感受到一絲秋涼的南方以回馬槍般的高溫。

疾風驅急雨

殘暑掃除空

處暑期間,天氣變化多端,北方冷空氣南下,若遇上南撤的暖濕氣流,往往會帶來大風和秋雨,甚至在華南、西南和華西地區等部分地區,雷暴活動仍活躍。

而南方受副熱帶高氣壓南撤的影響會出現乾旱少雨的現象,對農業生產帶有重要影響。

「一度暑出處暑時,秋風送爽已覺遲」。

處暑這個五穀豐登,秋高氣爽的日子,自然少不了人們感念上天、追憶先人的情感寄託,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也隨著夏去秋來,時和歲稔代代傳承。

祭祖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時至今日,處暑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迎秋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

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雲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處暑節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晝夜溫差增大,氣候變化明顯。在歡送長夏離開享受秋遊肆意的同時,也要謹防「秋燥」、「秋乏」、「秋凍」的侵襲。

秋燥潤喉清肺

處暑之後燥氣明顯,飲食方面要清淡,以潤肺養胃,去燥清熱為主,可以多食用銀耳、百合、葡萄、山楂等食物,少食用辛辣類食物,多補充水份。

秋乏補充睡眠

天氣由熱轉涼易疲乏,充足的睡眠對緩解疲勞、美容養生很有幫助。

秋凍勿早加衣

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可以適當接受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煉耐寒能力,冬天再冷也不怕不怕啦。

古往今來,對二十四節氣的定義紛繁,它是農民勞作生活的時刻表,是四季輪轉的物候圖,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藏。

然而,更為重要的是,二十四節氣,浸潤時間歷史,以自然時空為軸,描繪出了人在時間中的使命、義務和人格。

處暑節氣最大的空間之象為炎陽高照下的大江大河,古代先哲給予這一時空的卦象是上火下水,命名為未濟。

余世存《時間之書》中曾用一句話解讀處暑予人的哲思:

處暑——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這句話源於周易第六十四卦未濟卦《象辭》中的闡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意思是火在水上,水不能克火,是未濟卦的卦象。君子觀此卦象,有感於水火錯位不能相剋,從而以謹慎的態度辯事物的性質,審視其方位。

這種由氣候升華、抽象到行為、人格的領悟在詩詞中同樣有體現。

唐詩云:「強起披衣坐,徐行處暑天。」

宋詩也有,「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

文人墨客在氣候的變化中感悟思考,以自然物候的轉移為契機,將時空連結,在節氣的變遷中給人以氣節的標杆。

GIF

特定的物候規律的變化

從來不僅僅是給勞作生活的指南

它同樣

給人以時間空間、義理辨證的深邃

讓人在關注農業和養生的同時

加深對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與認知

讓人在自然輪轉的節氣中覺醒

契合著天人關係的氣節與人格

出品|共青團東北大學委員會

圖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字|杜欣

責任編輯|杜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北大學團委 的精彩文章:

TAG:東北大學團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