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很多動物都是優秀的氣象員,你知道它們是怎麼預測天氣的嗎?

很多動物都是優秀的氣象員,你知道它們是怎麼預測天氣的嗎?

1794年的秋天,法國軍隊入侵荷蘭,荷蘭人為反擊侵略者,打開運河閘門放水淹沒道路,阻截了法軍的進攻。

這天,一名法軍士兵在軍營中百無聊賴,無意中他發現一隻蜘蛛在異乎尋常地加倍拉絲結網。他曾聽說:蜘蛛「趕織冬衣」,預示著天要變冷,冰凍即將開始。

於是,士兵把自己的發現和分析報告了上司。法軍首領看過報告後,立即打消了準備撤退的念頭。果然如士兵估計的那樣,幾天後氣溫驟然下降,水面很快結成厚實的冰。法軍的進攻到底沒有被河水擋住。

蜘蛛能夠預報天氣的本領就這樣被法軍利用了。其實,能預報天氣的動物絕不僅是蜘蛛。據統計,自然界有600餘種動物可稱得上為「氣象員」,其中包括鳥、昆蟲、魚、兩棲動物和哺乳動物等。

鳥類在長期進化中,為適應環境變化,演化出一些特殊的靈敏器官,對氣壓、空氣溫度、陽光強度等變化十分敏感,成為出色的氣象員。

農諺道:燕子貼地飛,出門帶雨衣。每當下雨前,空氣濕度增大,昆蟲因翅膀受潮而低飛。燕子呢,為了填飽肚子也得低飛。所以,人們一看到燕子低飛並匆匆忙忙捕食,就知道準是要下雨了。

喜鵲也有預報天氣的本領。古書《禽經》中說它「仰鳴,則晴;俯鳴,則陰。」清晨,如果喜鵲發出娓婉的鳴聲,且邊跳邊叫,那就表示天氣晴朗;如果它在樹枝間飛來飛去,就是說要下雨了。

烏鴉和黃鸝也是「晴雨鳥」。「烏鴉沙啞叫,陰雨就來到」,如果它發出高亢有力的鳴叫,一兩天內就會有大風;黃鵬則用貓叫般的叫聲預報陰雨天要到,用長笛般的鳴聲報告天氣晴朗。

沿海漁民如果晚上聽到潛鳥叫聲拖得很長,且聲似喇叭一般,就知道要刮北風了,並且還會伴有暴風雨,漁民們因而暫不出海了。

「鷓鴣始鳴,割麥插禾忙不停」,「白鷺成隊飛出山,風風雨雨地不幹」等農諺。都是人們觀察鳥類預報天氣的經驗總結。

候鳥遷飛則預示著季節的變化。雁和野鴨秋天南飛,預示著寒冷的冬天要來到,而杜鵑的飛離預示著大風季節的來臨,注意觀察還會發現:杜鵑飛離的路線恰好是風暴來的方向。

昆蟲界也不乏出色的「氣象員」。傍晚時分,若蟋蟀高唱,第二天準是個大晴天;蜻蜓若上下飛竄,則是說一兩個小時後就會大雨臨頭。

雷雨到來之前,蜜蜂不再出外采蜜,而是待在巢里;螞蟻則忙把洞口關閉。秋天,螞蟻若把蟻穴建在高處,預示著這個冬天會很冷;蜜蜂若是把巢門留得很大,則標誌著暖冬將來臨。

蕁麻蛺蝶對風雨反應極為靈敏。當風雨來臨前幾小時,天空還沒被烏雲遮蓋之際,蕁麻蛺蝶已躲到干枝、樹洞等幽靜的角落裡了。有時眼看風雨已過,它仍躲著不出來,果然,不久後風雨再度降臨。

屎殼郎也能預報天氣。夏夜,天氣晴朗,屎殼郎紛紛出動四處尋找食物,這就是說:明天仍是個艷陽天;若它們在晴朗的夜晚躲著不出,則預示著第二天很可能要下雨。

不少種類的魚也能對天氣作出預報。雷雨到來前,泥鰍往往顯得焦躁不安,不時地將長著「鬍鬚」的腦袋探出水面呼吸空氣。這是因為,雷雨前,隨著氣壓的變化,水中氧氣含量減小,迫使泥鰍要到水面呼吸。

腔腸動物中的水母,對暴風雨的預測也十分準確。風暴來臨前十幾個小時,水母能利用體內特殊的感覺器官,感受到海水中傳來的特殊聲波。於是,它馬上潛到海底,以防不測。

牛蛙是兩棲動物中著名的「氣象家」。這些北美的「土著」,以大聲咆哮來預報災難性的暴雨,以沉默來暗示晴朗的明天。

春播季節里,青蛙若在傍晚叫個不停,入夜又突然寂靜無聲,這便是降溫轉冷的預兆,第二天往往會出現晚霜。原來,青蛙喜暖,當它敏感地感覺到冷空氣來臨時,它忙找暖和地兒躲了起來。

細心的觀察者還會發現,青蛀的膚色與天氣的變化密切相關:雨前呈淺灰色,轉晴後又變為黃色。這是因為青蛙體表的色素細胞對空氣中的電荷變化能作出相應的反應。

哺乳動物預測天氣的「才能」同樣叫絕。狗在下雨前,無精打彩,卻不停地用爪刨坑;有時會伏在地上,肚裡發出「咕嚕」聲,不吃食卻要嚼青草,這是天氣的變化影響到腸胃不好。

放牛的牧童,一看到牛東奔西跑的,天色還早便不吃草時,就知道明天仍是晴。如果牛不住地吃草,迴圈的路上仍一步一停地往早已圓滾滾的肚裡填草,那麼明天準是陰雨天。

類似上述的動物「氣象員」在自然界中舉不勝舉。氣象部門雖然擁有現代化的觀測儀器和各種尖端設施,不少氣象台仍有專人觀察那些具有頂測天氣天賦的動物。可見,對於「動物氣象員」的能力絕不可低估喲。

張曉天 文

丁 寶 畫

本文選自1994年《少年科學畫報》雜誌7、8期合刊,原標題《動物氣象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年科學畫報 的精彩文章:

建在懸崖峭壁上的寺廟和修道院,令人神往又難以接近!
站在刷子上的毛氈動物,可愛極了!

TAG:少年科學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