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炒作,范曾跟他差了不止八條街!
今年藝術圈最重量級事件,
莫過於前段時間在故宮開展的
《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
展品數量之多、質量之高,簡直罕見。
在這個展覽上,除了千里江山圖,
還默默放著非常非常非常多厲害的藝術家作品。
比如這幅:
賊可愛有沒有?近看筆觸甚至有點像小朋友的彩筆畫。
可是,就是畫出如此可愛的山水畫的畫家,300年來飽受極大爭議,民間甚至還流傳著關於他的恐怖傳說…
他是誰呢???
明朝中後期藝術圈紅人——董其昌
董其昌
你一定聽過這個名字了,
董其昌的字畫,到今天都有大批粉絲。
董其昌不苦逼、不拼爹、不被潛,
幾乎是一個沒有故事的男同學,
卻最終成為了明朝中後期藝術圈的大紅人。
在字畫、藝術創作上下足功夫,這點肯定是不容置疑的,
不過這哥們兒還有更厲害的一手——營銷炒作。
▼
說起來董其昌進入藝術圈,簡直是一個意外:
出生寒門的小董,小時候只是一心讀書,要考取功名。
如果事情順利,他有可能入朝為官,
穩紮穩打,最後有權有勢。
可是誰知道,命運此時跟他開了個玩笑。
第一次考試時,他沒拿第一名,
理由很有意思:他!字!太!丑!
考官就把他從第一名挪到了第二名。
對於自信爆棚的學霸董其昌來說,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然後他拍案決定:哪裡不行補哪裡,字寫不好,我練!
他借來了所有大師的作品,
從顏真卿到王羲之,一筆一划地臨摹。
22歲的時候,他又開始接觸繪畫,
同樣也是臨摹黃公望、董源等頂級大牛作品。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董其昌慢慢接觸了藝術。
董其昌臨顏真卿 《多寶塔碑》
邊練邊考取功名,34歲董其昌不止考中了進士,還因他絕妙的書法名滿京城。
而且沒過多久,董其昌就開始擔任皇長子朱常洛的老師,他的社會地位一下變得迥異往昔。
不過此時,比起當官,董其昌顯然已經跑偏了,他一頭扎進了藝術里回不來。
當時的明朝,商品經濟發達,收藏之風盛行。京城不僅有豐富的圖集文物,而且人才濟濟。他開始結識一大批收藏家。作為最有影響力的書畫家,又身居高位,董其昌一躍成為藝術收藏界的重要人物。
董其昌 《方暘谷小傳》
紙本金箋,墨跡。冊頁,每頁高35厘米,寬21厘米。計43行,373字。與陳繼儒行書《方暘谷像贊》合冊,今現藏蘇州博物館。此冊是董其昌五十歲前後所書,用墨浸潤靈滋,古淡生動。
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當時明朝正處在「國本之爭」的混亂里,長達十餘年來,朝廷內部為冊立太子一事,黨爭不休。作為太子的老師,董其昌居然在此時全身而退,不問世事。
他向朝廷辭了官。不久,便奉旨以編修書籍為由,回故里「養病」去了。
辭官回鄉後,董其昌的書畫創作數量暴增,有學者統計,在人生最後的十多年時間裡,董其昌的創作達到了高峰。慢慢地,他辭官回家這件事情,被傳成了:董其昌不圖高官厚祿,為藝術獻身!
結果,董其昌名氣越來越大。
這不就是………最早的炒作??
▼
無論如何,這位追求洒脫豁達的人生,而棄官回鄉的大名人,成了遠近聞名的書畫大家。來董家拜訪求墨者絡繹不絕。
然後,董大哥走上了「倒賣字畫」的發家致富道路。
在當時,字畫跟董其昌沾點邊,那都是奇貴無比,《明史·文苑傳》有記錄當時董其昌書畫受追捧的盛況,「名聞國外,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因此回鄉之後,只拿乾薪的董其昌,家產反而越來越多。
他的筆墨不僅貴,數量還「極多」。為什麼呢?
因為生意太好的時候,董其昌會請人代筆作畫。
他的好朋友陳繼儒曾贈一札給沈士充,說「送去白紙一幅,潤筆銀三星,煩畫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
為什麼人們爭先恐後要董其昌的字畫?因為在那個時候,他的山水畫和書法真的很有特點啊:就跟我們開篇那一幅故宮展出一樣,毛茸茸的,可愛極了,畫一筆一畫的不像大手筆的潑墨,倒像是認認真真的素描。
董其昌山水畫
董其昌的山水畫大體有兩種面貌,一種是水墨或兼用淺絳法,這種面貌的作品比較常見;另一種則是青綠設色,時有出以沒骨,比較少見。他十分注重師法古人的傳統技法,題材變化較少,但在筆和墨的運用上,有獨特的造詣。他的繪畫作品,經常是臨仿宋元名家的畫法,並在題識中加以標榜,雖然處處講摹古,並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夠脫窠臼,自成風格,其畫法特點,在 師承古代名家的基礎上,以書法的筆墨修養,融會於繪畫的皴、擦、點劃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樹石、煙雲流潤,柔中有骨力,轉折靈變,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 ,清雋雅逸。他的畫風在當時聲望顯著,成為「華亭派」的首領。
人們一直說他效仿古法,師崇黃公望,在大氣老成的山高水闊構圖裡,董其昌的筆法確實很奇特,他的書畫有種孩童般的趣味,董其昌就像一個天真的寶寶:
董其昌仿楊升 《青綠山水圖》
容右上方題:"以水筆蘸墨成畫,亦潑墨之小變。丁未秋七夕前二日,玄宰畫題。"下鈐"董其昌印"。引首印"畫禪"。丁未為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這一年董氏53歲,即辭去湖廣學政的第二年,閑居里中時畫此圖。
而董其昌的字,又是另一番氣象,卻也被人愛不釋手,看他的草書,總有種一氣呵成的感覺。
董其昌運筆很流暢,而且從表面上看去,字跡有輕有重,有虛有實,整個布局看起來甚至有種「設計感」。
據說,為了寫出這樣的字,他只用一種絲滑無比的高麗紙,順著他的字,隔空臨寫一遍,估計都會感覺身心舒暢,有通筋活血之奇效。
董其昌 《早朝詩》
明代董其昌草書手卷賞析《早朝詩》,尺寸:29.2×463厘米,鈐印:董氏玄宰、宮詹學士、玄賞齋。嘉德2012春拍,成交價80.5萬元。
董玄宰此卷,以尖利秀勁之筆,鼓努俊發之勢,迅筆疾掃一氣呵成,在懷素之外別具一種秀朗峭拔的風神,舒展淳雅的韻味,自是佳作。
董其昌厲害的地方就在這裡,明明是多麼精明的一個人,卻在作品裡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再洒脫豁達不過的藝術家。
這才是營銷最厲害的地方啊!
▼
最讓人吃驚的是,這位老大哥不光營銷自己,還借著營銷別人來營銷自己。
董其昌非常聰明,他意識到,光自己的字畫出名是不夠的,他要成為藝術圈的風向標。
為什麼要這樣?因為他手上有一批收藏,且數量據說也有五六百件之多。
那麼,怎麼捧紅手上這些作品呢?
製造輿論啊!炒作啊!
如果你熟悉中國古代藝術,你一定聽過一個分法,叫「南北宗論斷」。就是把山水畫分成南北兩派,這東西就是董其昌搞出來的。
他提出這個南北派分法,來推崇某一些他自己喜歡的畫和畫家。
大致上把自己喜歡的就分到南派,不太喜歡的就分到北派,以此來製造輿論導向。
可是呢,因為南北派分法的美學標準非常地模糊,基本按照董其昌自己的喜好來的,於是就很混亂,舉個栗子:從大致上看南派偏文人畫,比較淡雅平和,但是因為董大哥喜歡范寬,於是就把范寬也歸到南派里去。
范寬《溪山行旅圖》局部
因為美學標準模糊,所以南北宗論斷給畫論畫史帶來了不太好的影響,這也是他多年以來飽受爭議的一個點。
在董其昌的評論里,他先後評出了很多個天下第一:
他說,天下第一山水,是王蒙的《青卞隱居圖》;還說,《溪山行旅圖》也是天下第一;結果:
董其昌題跋董源 《韓林重汀圖》
你看 ,董源又成天下第一了!
這樣看起來,也挺滑稽的。不過話又說回來,所謂的畫論,貢獻倒也不是全然沒有,比如他推崇王維作為南派開山,認為他是文人畫的開端,推崇王維的山水畫。
這一點,到今天毋容置疑。
▼
這麼折騰了一番,董其昌要比其他藝術家幸運多了,生前享盡了功與名。
今天看來,如果按照一向以來中國評定藝術家的方式,這個人的「藝德」估計要打零分,但是「藝術」有時候就是如此矛盾重重。
他自己難道不矛盾嗎?當然矛盾。
一輩子從寒門到大官到大藝術家,董其昌上躥下跳,不斷實現著孤傲的人生理想。
可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在他82歲寫的絕筆《紫茄詩》行草長卷里,卻有這樣一句話:
董其昌 《紫茄詩》
講的是茄子開會結果的一生,「累垂貪結子,低亞巧藏身」。你看那三個字「貪結子」,寫到連在一起,字字用力均勻,在筆觸之間不是洒脫,是脫口而出,是萬分感慨。
詩歌雖然講的是寫的是一個茄子的姿態,但是寫到這裡,一個「貪」,一個「巧」,這說的是茄子還是自己?
估計到了一把年紀,在藝術家、營銷者之間,董其昌忽而有種「世人逐勢爭奔走,瀝膽隳肝惟恐後」的感慨吧。
拼盡全力去獲得,然後回看一地雞毛,這不就是人生。
PS:大家看完了千里見山圖,記得展覽里還默默放著一個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馬橋)人,明代書畫家。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後謚「文敏」。
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盪;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董其昌主張學古變古,但在書法神韻問題上的迷信觀念,卻比古人尤有過之」。
其存世作品有《岩居圖》《明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晝錦堂圖》《白居易琵琶行》《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等。[2] 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文集》《戲鴻堂帖》(刻帖)等。
文章源自於:意外藝術
TAG:中國藝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