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光大銀行董事長李曉鵬:未來銀行的「五變」與「五不變」

光大銀行董事長李曉鵬:未來銀行的「五變」與「五不變」

中國光大銀行董事長李曉鵬,圖源新浪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AI金融評論報道,8月23日,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18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為「未來銀行之路:固本與攻堅」。光大銀行董事長李曉鵬受邀出席並進行了演講。

在李曉鵬看來,銀行的未來將是「變」與「不變」同時存在。變是銀行的主流,未來銀行發展有五變,科技驅動之變、財富管理之變、協同生態之變、全球融合突變、高質量增長促變。而同時,他也強調銀行的本質、屬性、理念、宗旨、底線等都不會變。

他表示,未來銀行仍然作為信用中介的這個本質不會變,銀行不僅是賺錢的機構,更重要的是風險防範的機構。未來銀行堅守穩健經營的理念不會變,不能過度追求擴張和大跨步的前進。「做金融已有40多年,從一開始進入學校老師教的第一句話是『要牢記資金來是你的資金運營,負債即有資產,有多少錢辦多少事』。

「因此我也想提醒有些投資者,不要過度的使用銀行信用,不要僅僅依靠所謂的資本運作、資產運作,從資產端來翹動負債業務的發展,進而促進金融業務的發展。有一些金融機構看似用巧奪天工的手法在一夜、一天、一周、一年之間變成金融大國,但是它可以在一夜、一年之內搞的一無所有。」

以下為演講全文,略經雷鋒網編輯:

關於這次會議主題:銀行未來的走向,我的觀點是:未來銀行的發展變與不變同時存在。變是銀行的主流,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發展,銀行會變得越精彩,而不是可有可無,更不會變成最後的恐龍,變仍然是未來銀行發展的主題。

銀行五「變」

銀行將有五變:

第一變,科技驅動之變。未來幾年,前沿科技將再改變銀行的商業模式和經營機制,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將逐步驅動銀行發展,成為其發展動力。大家非常願意說「眼球經濟」「流量為王」,說的也是互聯網對金融帶來的新變化,這句話可能有些誇張,但是未來的數據流、信息流對銀行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成為未來銀行的生命線。誰得到了場景、誰得到了數據,再加上有人工智慧的金融科技,誰將佔據銀行業發展的最有利地形。因此,銀行與科技前沿緊密結合,能夠不斷提高銀行服務和產品的覆蓋率、使用率和滲透率,進而滿足金融消費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二變,財富管理之變。未來的財富管理可能成為商業銀行整合傳統業務的一條主線,無論大銀行、小銀行,現在都把財富管理作為他們一項賺錢的業務或主要的賺錢業務,這個選擇是對的。可以看到國際型銀行和國內型銀行,都逐步把財富管理作為一個主打產品,只不過在財富管理的產品、客戶對象選擇上有所區別。現在財富管理已經由原來簡單的理財發展到大財富、新財富管理的階段,也就是由財富管理1.0逐步過渡到前幾年的大資管2.0,到目前我們展望的新財富、大財富的3.0階段。

之所以說是新財富、大財富,是因為財富管理不僅包括個人客戶,還應該包括法人客戶、對公客戶。現在公司業務包括政府機關、其他特殊機構,哪一家不為自己的財富增值保值而感到操心呢?甚至,財富管理不應該是個人享受銀行產品的奢侈品,而應該是所有機構追求財富管理的共同目標。財富管理不僅有傳統的VIP理財區和傳統的渠道,應該包括網上網下的,特別是眾多具有特色APP財富管理主渠道。財富管理不僅僅是能夠依靠專一的分業經營來實現,而應該打造更多的像光大集團這樣的多元化綜合經營的金融控股集團,才能滿足廣大老百姓對金融百貨公司的這種追求。因此,財富管理應該是第二變。

第三變,協同生態之變。未來銀行發展將進入生態建設的新時期,就存款說存款、就貸款說貸款、就財富說財富的時代可能要變了。我們必須打造一個用生態圈吸引客戶的生態系統,可以讓客戶在一個場景下可以了解、使用和發現更多的金融消費機會。顯然單一的機構、單一的場所、單一的產品是實現不了的,就光大集團而言,我現在是金控集團的法人代表,手下有兩千多個銀行網點,500多個證券公司的網點,還有上百和保險和信託的網點,更有中青旅、上市公司遨遊網的網點,還有健康醫藥的網點,這些網點需要不同的客戶、不同的分門造訪,為什麼不可以把眾多的網點打造成一個生態圈而滿足一個客戶的共同需求呢?

順著這個思路再進一步延伸,現在金融業發展很快,都有自己的後台中心,都在天津、石家莊搞了很多的控制中心,佔用了很大的地方,現在土地又這麼貴,我們不能整合全銀行系統他們的後台中心來提供公共的服務嗎?如果這樣的話不僅效率提高,而且節約了大量的所謂總部經濟所帶來的土地價格。我說的可能多了一點,但想證明我的一個觀點,未來協同發展、生態的建設是第三變。

第四變,是全球融合突變。大家都在談國際化,中國這十年銀行業的發展國際化確實是取得了進展,剛才易會滿董事長講到這個問題,我在中國銀行工作過一段時間,也體會到商業銀行在這方面的巨大成就。但總體而言,中國銀行的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按照營業利潤占商業銀行的比例來看,境外收入和利潤的比例大體在10%左右,這與全球銀行從境外獲得的收入佔總收入總利潤的比例佔50%相比還有很大區別。因此還是要力挺全球化這個大潮,而且在這個大潮上繼續走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的道路。只有這樣,到那個時候才能從一個國內銀行變成國際化的銀行,進而變成全球化的銀行。

第五變,高質量增長促變。現在已經結束了銀行業金融業規模快速發展時期,按照中央的要求,正在追求一個高質量增長的新時期。打造特色銀行、精品銀行已經成為未來銀行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也是未來銀行生存的一個重要的生命力。我們要提倡銀行把金融做精,這個精就是獲客要精準、產品要精緻、服務要精良、管理要精益,在精字下發展,每家銀行都要找出自己的特點,找出在市場中不同的地位,來滿足多元化客戶的金融需求。


銀行五「不變」

當然,我知道金融的發展變與不變是辯證的同音,變是為了適應改革潮流,不至於在改革的潮流中落伍與邊緣化,但不變也是為了堅守我們金融的初心、銀行的初心,堅守本源為實體經濟服務,唯有善於堅守本源才能逢時而舉,不斷變的更加優秀。

因此我認為,未來銀行的發展還有一些不變也不應該變的東西,也有五個方面:

第一,本質不會變。未來銀行仍然作為信用中介的這個本質不會變,儘管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脫媒和去中介化,銀行確實是得到了很大的挑戰。但是我認為,幾百年來銀行成功的歷史使它在中介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無論是線上銀行還是傳統銀行他們發揮信用中介的作用不會變,只不過是我們發揮中介的途徑與方法需要有新的思考。

第二,屬性不會變。銀行作為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是其屬性,銀行是賺錢的,但首先是會預測、判斷、計算、衡量金融風險的,這是它的天職和本分。因此無論未來一個時期銀行怎麼發展,它首先對於金融的防範應該放在第一位置上。通過對風險的把控來從中獲取它的風險收益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那些試圖進入銀行和金融界的投資者要十分把握這一點。

銀行不僅是賺錢的機構,更重要的是風險防範的機構。銀行會賺錢,但是搞不好也會對投資者帶來大的教訓,這些年出現的一些不規範的金融機構的關閉整頓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他們進入金融的時候僅僅是為了賺錢,為了弄一點資金,而忘卻了在後面的風險,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搞金融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管控金融風險的。因此投資有風險,投資需慎重。

第三,理念不會變。即銀行必須堅守穩健經營的理念,不能過度追求擴張和大跨步的前進。剛才講了我在金融幹了40多年,我從一開始進入學校老師教的第一句話是「要牢記資金來是你的資金運營,負債即有資產,有多少錢辦多少事」。我從銀行一直到總行工作,幾十年來我遇到所有的成熟金融家,都是在堅守這麼一個最最基本的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資金來源只有自己應用,負債即有資產,多少年來都是這麼走過來的。2008年金融危機之所以出現風險,就是沒有穩定的金融來源,即使有些機構創造了金融負債的金融原理,不用錢也不用存款,在金融市場進行發債,通過主動負債的做法實現規模的擴張。當然當金融出現問題不能借錢的時候,沒有常規的來源自然就會出現問題,著名的高盛公司為什麼作為一個投行賦予商業銀行的牌照?著名的美林銀行為什麼被美國銀行合併?它們都是在解決它的穩定資金來源問題,因此無數實踐銀行不是因為流動性存款多了而破產,往往是不重視存款、不重視負債、不重視經營理念到頭來受到市場的處罰。

因此我也非常善意的提醒有些投資者,不要過度的使用銀行信用,不要僅僅依靠所謂的資本運作、資產運作,從資產端來翹動負債業務的發展,進而促進金融業務的發展。有一些金融機構看似用巧奪天工的手法在一夜、一天、一周、一年之間變成金融大國,但是它可以在一夜、一年之內搞的一無所有。因此在堅守經營理念方面不能變。

第四,宗旨不會變。銀行的宗旨就是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大眾,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仍然看到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因此我們要堅守服務大眾,堅守服務我們的實體經濟這個服務宗旨不能變。

第五,底線不會變。也就是說要珍惜銀行信譽的道德規範不能變,大家可能都聽到了最近劉鶴副總理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論斷,他講到「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我認為劉副總理這是對金融業、經濟業從業者的一個最基本的重要的職業道德的總結,干銀行干金融也是這樣,存款是要取的,同業拆借是要還的,貸款是到期的,項目是有長短的,這些東西都是我們搞銀行的底線,怎麼在最近幾年的過程中,這些底線沒有守好呢?因此底線不變是我們整體銀行信譽的一個最基本的商業規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當 AI 開始學習藝術創作,我們應該覺得擔心嗎?
安智汽車董事長郭健:如何打造一款可向車廠交付的駕駛輔助產品?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