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順治帝臨死前,為何安排鰲拜等四大臣輔佐年幼的康熙帝?

順治帝臨死前,為何安排鰲拜等四大臣輔佐年幼的康熙帝?

文/陳德方

在清朝的歷史上,康熙皇帝登基的時候只有八歲。從他登基到親政的八年間,清朝權力中樞的決策機制是四大輔政,孝庄太后總統一切重大決策。太后加四大臣的模式是順治皇帝去世前的重大安排。儘管這個體制也導致了鰲拜專權的發生,但整體上穩定了康熙前期的局勢。

順治皇帝做這樣的安排時,不可能沒有考慮到四位有如此巨大權力的大臣早晚會威脅到皇權,那麼他為何還要做這樣的安排呢?其實,對順治皇帝來說,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儘管不是最優選擇,但也是次優選擇。要想弄清楚這個決策的邏輯,要從後金的權力制度說起。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的時候,當時的滿族尚且處在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過度的階段。儘管漢化對後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但是從軍事制度上看,奴隸社會殘餘很明顯。其中,軍事貴族民主的制度依然對中央的決策產生重大的影響。

努爾哈赤立國的基礎是與宗室共享皇權,而不是皇帝一人或一家獨大。努爾哈赤時代,最高權力掌控在八旗旗主手中。八旗旗主又叫八貝勒或八王,他們共同治理後金的制度叫做「共治國政」。八王不僅可以決定軍國大事,還有選擇「大汗」的權力。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登上汗位便是八王選出來的。除了八旗的八位王外,皇太極讓每一旗增設三名議政王大臣,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就此成熟。皇太極為了攬權,提高議政大臣的地位,增加他們的權力,慢慢削弱議政王的地位。

在皇太極時代,皇權與宗室貴族的權力出現了重大的衝突,皇權在逐步加強,與宗室貴族的矛盾也逐漸表現出來了。皇太極死後,多爾袞為攝政王,基本上總攬了所有的權力,形成了多爾袞攝政,多鐸輔政,議政王大臣會議輔助的行政模式。

這個模式對皇權產生了重大的威脅。這個模式結束後,順治皇帝立即著手改革這個制度,變成了親王輔政加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模式。不過,順治皇帝依然對這個制度不放心,在自己身體不適的時候,開始著手安排死後的局面。

順治皇帝給康熙帝準備的四個輔政大臣全部都不是宗室貴族,而是其他貴族。通過抬高非宗室貴族的地位,進一步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地位,從而形成了太后與四位大臣總攬全局的局面。順治帝想不到,鰲拜最終做大,也威脅到了皇權。

康熙成熟後,抬高內閣的地位,進而成立了秘書班底南書房,總攬了全部的權力。議政王大臣會議儘管依然存在但是已經名存實亡了。

參考文獻

1.《簡明清史》;

2.《清代宮廷社會史》;

3.《清史稿》;

4.《論清朝的議政王大臣會議》;

5.《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怪譚 的精彩文章:

曹操唯一一次自得意滿,導致他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諸葛亮與劉禪的親密關係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TAG:文史怪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