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鑲&貼皮:傳統技法與造假手法
「包鑲」作為一種古典傢具的製作工藝,和當下流行的「貼皮」看似雷同,卻又有著天壤之別,前者是「君子坦蕩蕩」的胸懷,而後者,卻是「小人長戚戚」的醜態。
在傳世的明清古傢具中,有一種是用黃花黎、紫檀、紅木等名貴木料的薄板鑲貼在楠木、樟木、楊木、松木等較軟木材的表面,經打磨、雕刻而製成的,老行活稱其為「包鑲」傢具,現多俗稱為「貼皮子」傢具。
其實,「包鑲」與「貼皮子」工藝有所不同,「包鑲」是明清時期我國北方地區一直沿用的一種傳統的傢具裝飾工藝。而「貼皮子」工藝則是近現代木器裝飾工藝的一種。
清 黃花梨包鑲夾頭榫帶托泥龍紋翹頭案
「包鑲」是硬木傢具中的一種難度很大的特殊工藝,胎骨採用不易變形、比重較輕、價格低廉且易得之木材,而外表則以名貴珍稀木材包鑲,採用這種工藝所制傢具稱之為「包鑲傢具」。這種傢具具有保存長久性、結構穩定、工藝奇巧之特性。
貼皮傢具一般指將極薄(0.2-1mm)的珍稀硬木單板(俗稱「木皮」)粘貼於硬雜木或軟雜木、人造板上而作為硬木傢具用材製作的傢具稱之為「貼皮傢具」。
所以,「包鑲」和「貼皮子」二者之間在產品質量上有較大區別,不可一概而論。
清 黃花梨包鑲大四件櫃
「包鑲」工藝在清代的工程文獻里屢見記載,在現存的宮廷裝修及傢具上也屢見不鮮,這說明其原本不是一種低俗的作偽工藝。
包鑲最早出自宮廷,如清宮造辦處「活計檔」中所載,雍正元年(1723年)制「包鑲紫檀木邊、楠木心桌三張」、雍正六年(1728年)制「紫檀木邊、豆瓣楠木心嵌雲母如意花紋桌」等等。
故宮乾隆花園的倦勤齋的內檐裝飾大多採用包鑲工藝,門扇、群窗胎骨為金絲楠木,外包為紫檀木,而絛環板、槅扇、碧紗櫥、炕罩的絛環板和裙板上均用了5mm厚的雞翅木薄板貼於楠木胎上。
故宮乾隆花園內景隔扇及炕罩
清室入關以後,除保留修整明故宮以外,還大量地修建行宮園林,這就需要大量的傢具及裝修來裝點室內,而清皇室又恰恰偏愛數量極少的紫檀等名木,供需矛盾的激化促進了以節省、經濟為第一要素的包鑲工藝的發展成熟。
包鑲工藝在歷史上多以惜木如今、手藝高超的揚州地區、蘇州地區見長。倦勤齋之內檐裝飾就由內務府指定兩淮鹽政史李質穎在揚州監製,於乾隆三十九年船運至北京。
清中期 銅包鑲刻龍六方筆筒
而後,山西地區的富商也採用包鑲工藝製作了不少紫檀、黃花黎傢具,多數已流往美國。由於包鑲工藝要求極高、難度很大,如今很少有人接近,故今天新仿或新制的包鑲傢具幾乎不見。
包鑲傢具的出現體現了前人對於紫檀、黃花黎等珍稀貴重木材的珍惜,對於各種木材材性的準確理解與把握,與今天的所謂貼皮傢具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包鑲工藝的優點:
1在保持相對較高檔次的基礎上經濟實惠,能使貴重的珍稀木料消費最少化。如在古建的落地罩的邊框上、大型傢具的板面上、頂箱立框的腿框上等使用包鑲法製作,可節約大量的珍貴木材,經濟可行。
2堅實穩固。大凡珍貴的硬質木材,在北方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下,干縮濕漲的變化極大,如大面積集中使用同一種硬質木材製成的器物或裝修,日久則極易鬆散變形。如用較鬆軟的楠木、松木等做成胎骨,外表再包鑲粘貼硬質的珍貴木材,這樣製成的傢具及裝修,只要不遭受過度的潮濕,會十分堅固耐用。
3「內涵」豐富。用楠木、樟木等材料做包鑲傢具的胎骨,不但鬆軟不易變形,往往還會帶有濃郁的自然香味,要使包鑲傢具在有華美高貴的外觀氣質的同時,還能放出陣陣的幽香,不但能提神怡情,還可防蟲防蛀,豐富了傢具的內涵功能。
4輕便。據清宮檔案記載,皇家的車船轎輦等交通器具上所用的傢具,常用楠木、榆木等輕軟木材做胎骨,上包紫檀、花黎等名貴木材作裝飾,可兼收輕便與高貴之效。
清中期 紫檀包鑲條桌
清代的宮廷紫檀包鑲傢具曾集中出現在年代較早的康熙、雍正時期,清早期並無缺料一說,無論是黃花梨還是紫檀,莫不如此。兩代帝王對傢具製作都有著較透徹的理解,當時製作包鑲傢具的主要原因是出於實用。
實際上,比起一件「實木」傢具,製作一件包鑲傢具要更費工費力費時,所以包鑲極有可能是古代匠人「炫技」的一種做法。
清宮的內檐裝修及傢具上的包鑲工藝極端精緻,從選材、乾燥到工藝、工序、拼接等都十分講究,並使用魚鰾膠來粘接,十分牢固精細,有的介面細如毫髮,歷經數百年都難以察覺,大有登峰造極之感。
「格角貼」、「騎縫貼」、「委角貼」、掛漆里及包銅套腳等工藝的綜合運用,使得清代傢具的包鑲技藝日臻完善,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清宮廷的包鑲傢具上,往往還有貼竹簧、嵌黃楊,拼百納等工藝的共同使用,形成了清代包鑲傢具豐富多彩的風格。
上圖是紫檀包鑲博古架殘腿示意圖,通過斷茬可看到此腿的四面「委角貼」紫檀薄板,腿芯楠木作胎,外觀工整光潔,線型精緻,四角拼縫隱而不露,五木之間粘合嚴密堅固,無隙可擊,若無斷茬露底,很難察覺是四面包鑲的做法。
更令人驚嘆的事,在其握不盈寸的斷面上,可看到每片紫檀鑲片的內側粘合面上,均開有兩條極細的縱向溝槽,四面共計八根,隱蔽的貫通全腿上下,此做法在木工工藝中極為罕見獨特。
這應是古人為防止在包粘紫檀木片時,由於多於膠液的擠漲及木片內側因受濕熱鼓脹變形而影響包鑲質量的巧妙措施,其目的是為了吸納多餘的鰾膠液和防止木片內側因鼓脹而擠開四角的拼接縫,從而保障了包鑲效果的隱蔽、嚴密和堅固,真可謂匠心獨運。
紫檀包鑲插屏殘件
古代匠師的這種對木材特性的高度理解和尊重,以及這種極致的敬業精神,只有在康乾盛世的不計工本的皇家工程中才能見到。
紫檀包鑲插屏殘件
清前期,中西文化交流頻繁,清宮中常有幾位洋人主持設計,西洋建築樣式影響了清代宮庭傢具款式的形成,而西洋古建築中向來有「土胎貼石材」的裝飾傳統,用「貼皮子」來裝飾傢具更是歐洲傢具貫用工藝手法,這也許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清代包鑲傢具的流行。
西方古建築與東方不同,其主要是磚石結構,並自古羅馬時期開始使用混凝土建築,這些天然混凝土建築需要用美觀的石料貼飾牆面。建築包鑲技術發展的成熟,自然影響到傢具上,歐洲許多宮廷傢具都是用包鑲技術裝飾的,如貼烏木、貼桃花芯、樺木、癭木等技術,效果美觀動人。
與清中期以前的包鑲傢具不同的是,清晚期風格的包鑲傢具,由於紫檀料的進一步匱缺,宮中往往拆改前世的殘破紫檀傢具舊料,剖解成薄片來製作包鑲傢具,舊料常有榫卯洞眼,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晚清包鑲傢具的堵眼現象;同樣原因,也出現了在同一件傢具上,包鑲部件與實木部件並存的現象。
與此同時,清晚期的民間包鑲傢具多以紅木包鑲為主,品種主要有:紅木包鑲帶門聯三櫥、紅木包鑲柏木冰箱、紅木包鑲樟木衣箱等等。
清早期 黃花梨三聯櫥(包鑲)
北方民間所見到的傳世鑲傢具多為明式風格,最多見的品種為頂箱櫃等箱櫃類傢具,其中猶以悶戶櫥製做最為精美,其比例嚴謹,雕刻生動,極具裝飾韻味,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是北方民間明式傢具中的精品。
很少見有桌椅類傢具用紅木包鑲法來製作的,究其原因,可能是箱櫃類家具體大用料多,製作成本和運輸成本都較高,南商北販無利;而北方天寒,衣被多,凡居家多備箱櫃,包鑲箱櫃華美價廉,適於北方就地打造使用,故傳世較多。
清末至民國期間,皇威日減,宮中裁撤機構,削減開支,御用工匠外流,民間出現了大量的仿宮廷傢具,其中不乏包鑲製品,但隨著工藝的日漸式微,其實這一時期的包鑲已經可以說是貼皮子了,因此,「包鑲」一詞,因有作假之嫌而漸帶貶斥之義了。
民國時期,作假者除常用「碎拼整」、「堵舊眼」、「短接長」、「淺染深」、「劃棕眼」等
方法作偽外,還將鐵鍵、鉛塊等重物埋於包鑲的胎芯之內,以增加手感重量,用來遮人耳目,還常常將包鑲傢具的內里披麻上漆,以掩蓋拼縫介面,腿下穿銅靴套住破綻。
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木工工藝,包鑲法也可用來修復古傢具上大面積的傷殘。如果處理得當,可保留下古舊的結構骨架,使過度殘爛的表皮重現華美肌理,取得起死回生的效果。
明末 黃花梨包鑲頂箱帶座四件櫃
其實嚴格說起來,傢具貼皮是近現代才出現的一種木器裝飾工藝,在《紅木傢具通用技術條件》中,有這樣一條名詞解釋
紅木包覆傢具:採用優質天然實木鋸材為基材,外表包覆深色名貴硬木薄板(厚度不小於6mm)加工製成的傢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後面又追加了這樣一條註解。
註:硬木包覆加工工藝源自清朝年間,不同於當今微薄木覆(飾)面工藝。
這裡的硬木包覆其實就是前文中介紹的包鑲工藝。
貼皮傢具的製作方法是將較珍貴、美觀的木材用熱水浸泡軟化後,用大型木工機械將其旋切或刨切成1毫米左右厚的薄型木板,即所謂的「皮子」,再按木紋走向拼成各種圖案,貼於家具表面,俗稱「貼皮子」。
清 黃花梨包鑲頂箱櫃
貼皮傢具的識別要點:
第 1 招:看顏色與紋理
故如果在紫檀或黃花黎傢具的正反兩面花紋、顏色完全一致,則是有問題的。特別是有「鬼臉紋」的地方。
正常的傢具各部件正反面的紋理和顏色應該是有些許差異,因為一塊厚木板需按照同一規格厚度或不同規格厚度進行切割,每一塊板材的正反紋理會有所差異,且弦切與徑切所獲得的花紋效果也不一樣,很少或者不可能正反兩面的紋理和顏色完全一致。
第 2 招:觀察傢具部件折轉接縫及榫卯介面處
由於貼皮工藝的特點,不可能將榫卯都貼皮。如明式三屏風曲尺圍子羅漢床,三塊圍子與床體的連接很少用膠固定的,一般可以拆卸而觀察其榫卯。
另外,在傢具部件的折轉處,用肉眼也可以觀察到接縫,花紋整體流轉分布自然,沒有突然斷開,則為一木一體之作。如花紋突然斷開,折轉處不能連貫,則多為木材拼接或採用貼皮工藝。
此外,在傢具部件的轉折處,用肉眼也可以觀察到接縫,如果花紋整體流轉自然,沒有突然斷開,則為一木連做。如果花紋斷開,則或為木材拼接或採用了貼皮工藝。
第 3 招:觀察裂縫處
冬天寒冷乾燥,特別是有暖氣或空調的室內十分乾燥,硬木傢具多少會有開裂,如裂縫處里外顏色深淺不一致,除了有可能採用帶邊材的木材或著色木材外,最有可能的便是貼皮木材。
第 4 招:聽聲音
貼皮傢具,包覆其中的一般都不是名貴木材,其木材密度低於貼皮部分的表面材,由於密度不同,在敲擊時貼皮傢具與正常傢具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正常的傢具敲擊時會發出清脆的回聲,有如鐘磬不拖泥帶水,尤其是面心板等部位,而貼皮傢具發聲沉悶,拖沓含混。但聽聲音辨別貼皮傢具這一招,需長期的經驗積累,要反覆實踐,多多練習才可。
第 5 招:掂手感
對於中小型傢具,可手提傢具感知傢具的重量,過輕或者過重都值得懷疑。紫檀的氣干密度為1.05-1.26g/cm3,沉於水,黃花黎的氣干密度為0.82-0.94g/cm3,比重適當,也可以用手感覺出來。
除了上述五招,還要了解一點,貼皮傢具不能燙蠟,因為燙蠟會使「皮子」起泡。所以貼皮傢具只能打蠟或者擦一層薄薄的核桃油,再或者直接上漆。
包鑲傢具歷經數百年而不衰,從皇宮到市井,有過輝煌,也曾被貶斥,它和當下流行的「貼皮」看似雷同,卻又有著天壤之別,前者是「君子坦蕩蕩」的胸懷,而後者,卻是「小人長戚戚」的醜態。
- END -
/ 參見 /
《包鑲傢具雜談》
《藝術市場》 2005年04期
TAG:正大研習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