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過草木炎涼,山高水遠,歲月柔長
01
如果把人生看做電影,那一定是場悲劇。從虛空里來,又到虛空中去。中間短短數十載,又忙著為名利奔走,臨終了什麼都帶不走,徒然耗盡年華。
現代社會所定義的幸福太具象,可幸福本身是抽象的,它可能僅僅是在某一瞬間感受到的心安與滿足,金錢名利只是途徑而不是目的,太多人本末倒置了。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旅人。既然開始了這場修行,何不在趕路時多抬頭看看風景,留到末途時再細細回味,也不枉此行。
如果人生註定虛無,那我們要如何去完成這場修行才算不負此生。
讀《私家地理課》,隱約在其中找到了答案。很簡單,多去體驗。去看去聽,去想去感受。
記得之前看到這樣的一句話,「我到這世間是來體驗的,來看看一顆樹如何生長,河水如何流,白雲如何飄動,甘露怎麼凝結,花兒怎麼開」。這樣的人生多輕盈。靈魂本來是輕盈的,只是被皮囊肉身沉重的慾望給拖累住了。
02
在《私家地理課》一書中,作者行走在路上,在行走中閱讀,又在閱讀中驗證。
「相信旅途中會有愛情發生,會有靈光閃現的一霎,讓四時滄桑、腦中海岳在某時某地如通了電般,圓融正覺了起來。那是多麼美妙的一刻。每個詞都坐到了世界的實處,而凌亂著的物,也在天地間的秩序中一一歸位,如同頭頂的星空,無言中卻有大美」。
當書上的文字與現實中的景以某種形式巧妙的重合時,不能不讓人感嘆造物主的奇妙。
正如作者行經平昌,赴湯顯祖紀念館的途中,見夜色的巷子里燈如晝,人如潮,軟儂小雨嘈嘈切切。一切都如小說文字中所描繪的場景,忽然有種走進《金瓶梅》世界的恍惚。繼而生出與古人同游共談的神思。
又在探訪天一閣時想起陳登元記下的他的所見。「雜生的怒草,苔蘚與爬山虎,見人亂竄的飛燕,醬紫的木頭樓梯與全祖望的字,屋宇縱深深處幾乎看不見的黑」。恰恰是這黑,吸引著作者想要進入院子一探究竟。如今與前人所想所感不謀而合,怎能不有種遇知音的欣喜呢?
我也曾經在見到月夜投在地上的樹影時,忽然《繼承天寺夜遊》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的文字以畫面的形式浮現在眼前。不禁發出感嘆:東坡所言不虛啊。在不平行的時空與前人產生了共鳴。
前人曾是今人,今人會成為前人。頓感宇宙之無窮,人生之短暫。
那麼俗世中的紛紛擾擾是否可以不用太過在意,最要緊的事是在人生這場修行中多感受,多體驗,用在途中的經歷充盈自己的生命。
03
人生苦短,才更要及時行樂。
書中有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寫到了李漁,一個享樂主義者的早年生活。李漁確實是一個很會生活的人,懂得享受當下。人生態度超然洒脫,活的很通透。
我最開始看到的是李漁的《閑情寄偶》,看他寫美人。
「媚態之在人身,尤火之有光,燈之有焰,珠貝金銀之有寶光」。便知此人不一般,目光沒有停留於表層的皮相,而更看重其從舉手投足間散發的態。
此次在文中讀到他的生平,更斷定了這是一個極為有趣,精神世界極為豐盛的人。
親手為宅院設計圖紙,不再為名利奔忙,每日耕讀之餘,寫幾句詩文。喝酒,唱戲文,吹著西風吃蟹。往院子里再種些花花草草,瓜果樹木,最好再往池塘里種點荷花,炎熱時節下去泡個澡。
可真是謂及人世之期限,擅有生之至樂矣。
這樣還不夠盡興,又興滋滋的以宅院的名字給自己起了一個別號「笠翁」,甚至想好了用這樣田園生活般輕鬆愉快的方式度過餘生。這倒是有趣又讓人長了見聞,或許我們在尚且年輕時就可為晚年生活做打算了,這樣一來,便覺得未來可期,而不至於在途中稍不如意就了無生機。
古時文人雅士大多都有著歸隱山林的願望,他們在精日尚充足的時候搏鬥在塵世的名利場里,滿心期待著功成名就時能退隱山林,得以舒展疲憊不堪的身體和心靈。
但這其中也講究一個捨得,有些人在途中迷失了方向,也有的人臨到終點又不能果斷捨棄塵世浮華。
04
所見不是所得。眼前經過的皆是虛空,若是不及時抓住它,便會像風一樣吹過無痕。
世間景色雖眾多,但若僅僅只是走馬觀花似的看一眼,那景色大多應是大同小異。幾乎沒有什麼新奇之處。
書中寫到遊方岩,看到千年古鎮里的祠堂,眼前便浮現前人曾在此處祭祖拜宗、訓誡子弟;走到胡公廟,胡公姓甚名誰,身世如何,因何故百姓為其立廟祭祀,一切瞭然在心;行經絕壁,名「萬人坑」,亦知曉因戰亂此處多有墜崖身亡者,故名為「萬人坑」。
只有看到景觀背後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去回憶起這裡曾發生過的事,生活過的人。無言的景觀也能夠平添幾分感情色彩,此時它便成為了獨一無二的。
等到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還是山的時候,所見即為所得。
「每次出門,不論長途短途,都要帶幾本書在路上,儘管更多時候,人與事、詞與物,碰不出一點火花,但還是會一次又一次毫不氣餒的準備書和行囊,相信到處都有個秋風吹上心頭的時候」。作者在《私家地理課》中這樣寫道。
去巴黎要讀海明威的書,穿過市中心的橋樑,可以看到當年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里描繪過的地方,那個島最終變得像一個尖尖的船頭的地方。這是春風吹上心頭的時候。
去波蘭要讀米沃爾的書,站在江廈橋上,能讓人輕易想到《在華沙》里那個站在維斯瓦河邊的「無能」的詩人。這亦是秋風吹上心頭的時候。
人生是場修行,世界的形相取決於觀者的眼睛和他的經歷。認知世界的同時也是在讀懂自己。
走過的每一處地方,看到的每一處風景,都是獨一無二的,在這其間的所思所感是這場旅程收穫的精華所在。
TAG:鄉愁里的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