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從商業的幾條底層演算法,來看消費品行業的中國特色

從商業的幾條底層演算法,來看消費品行業的中國特色

決定消費品價格的真的不是製造

我以前經常舉iPhone配套耳機EarPods的例子。

EarPods,富士康給蘋果的交貨價是1.6美元,蘋果賣226元,這沒什麼,其他蘋果原裝配件也賣的很貴。問題是:為什麼蘋果不選用好一點的耳機?比如找Foster或者捷音特,訂購5美元左右的高端貨?

蘋果的演算法是:1.6美元成本的耳機,已經滿足了95%的客戶需求;採購成本5美元的耳機,只能再多滿足2%的挑剔客戶。但為了滿足這2個挑剔客戶,全部標配5美元耳機的話,那意味著蘋果為了每2個挑剔的客戶,多支付95人X3.4美元=323美元。如果你是蘋果的CEO,你會這麼做嗎?你的董事會或者股東會高興嗎?

多數手機廠商的演算法都差不多(早年HTC曾參股並標配過捷音特),自然,那5%對音質非常挑剔的「金耳朵」用戶,就形成了另一個小眾市場需求,魔聲、雅馬哈、BOSE、JBL等就想辦法要進來。

假如你是魔聲耳機的總經理,首先得讓那5%的人知道,評估了一下電視雜誌等傳播渠道,發現早被寶馬奧迪、招行平安、雀巢寶潔、格力華為等等買完了,得同樣砸錢才行。可是,同樣的廣告費帶來的成交量大不一樣,假如某手機品牌廣告費攤到每個手機上是100元,那高端耳機就需要每個200元甚至更高。

所以早年的耳機品牌,確實是把兩三美元交付的,定在200元(比蘋果音質好一點還便宜),七八美元交付的,定在約600元,10多美元交付的,定在1000多元了。因為營銷策劃、明星代言、傳播渠道、銷售渠道,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通道都不是免費的,花很多錢卻只有很少幾個人買,那就只能把零售價定的非常高。

這和商家黑不黑沒什麼關係,而是商業原本就是如此,換你來也多半只能如此,除非能發現並驗證新需求、新渠道或者新模式。

再複雜一點的,比如眼鏡、服飾和傢具,同樣一方面要做傳播,喚起客戶的信任和興趣;另一方面也要租賃門店,承擔店租、裝修和庫存摺舊、電費、人工,結果每天成交單數很少。而比耳機還糟的是,他們的品類款式規格要多得多,根據「二八原則」,也就少數幾款熱賣賺錢,而其他款式的研發費用、庫存,大多打了水漂。

這些費用都要通過那些成交的毛利收回來。導致同類產品中定價越高的,製造以外的費用的佔比就越高。給一線襯衣代工廠批量下單的話,價格大概在25-120元之間,過百元的就已經是極品,零售可以到幾千元的那種。鈦合金眼鏡架幾百元一公斤,而非一個;環保材料的傢具大概可以按噸或者平米報價。

至於保健品、化妝品等,成本更不透明,用戶還自帶「安慰劑效應」,相信越貴的保健品越能健康長壽、越是大明星同款的口紅用起來感覺自己越美,那麼傳播說服和分銷渠道的費用佔比就會更高。按某位投資人朋友的估算,如果新團隊想打造新品牌,最好把零售價定在扣除包裝後原料成本的30倍以上,20倍他是不肯看的。

還有一類是奢侈品,用戶更看重的是階層門檻兒,有時不實用反而更好,比如需要天天熨的亞麻襯衣,或者熱衷於公益慈善、送孩子去名校讀藝術和哲學。品牌運營商必須花費重金請一線明星、在黃金地址開設昂貴門店,富豪們才肯買賬。

至於成本,根據時代集團控股HK01023招股書的披露,各種上萬塊的包包的代工價只有兩三百元。然而急需顯示已實現階層躍遷的國內消費者並不在意,照樣買下了全球接近一半的奢侈品;想偽裝已經實現階層躍遷的那些人,則對仿品態度曖昧。

以上是為了簡要說明,無論哪個層級的消費品,大都可以看作是製造廠商、傳播渠道、銷售渠道這三方算盤制約之下的動態演化進程。而理解中國特色和未來走向的話,那照例又有必要把美國消費品行業的結構做個大概對照。

正常消費品市場的層級結構

歐洲北美等經濟體的正常的消費品層級,可以分為高端品牌、大眾品牌和零售商貼牌三檔,其中很多商品的零售價格比國內還低,引發了很多困惑,其實也好理解。

大眾品牌中,重複消費的可樂、牙膏等商品,大件包裝價格和國內差不多,而類似耐克鞋、自動馬桶圈、筆記本等低頻次消費的,往往比國內還便宜。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高而導致的渠道的效率更高。

比如自動馬桶圈在日本是普及品,專櫃每月賣20個的話那加價300就行;而在中國買的起的人太少,打廣告再設專櫃,結果每月只賣掉2個,那每個就得加2000元才行,否則只能撤櫃了。耐克鞋賣的比國內便宜,原因也類似,美國消費者中買得起耐克的比例高出太多。

中低收入群體呢,需要價格極其便宜和品質仍舊可靠的商品。這時COSTCO或者ALDI出現了,幾千上萬元一噸的洗化用品、紙品、塑料製品、加工食品等,委託工廠分裝、質檢、運輸後,擺上貨架,加一點錢就賣了。省掉了廠家的廣告費,超市上架的消費者就敢買;也基本不需要交地租,店鋪大多是自己買的土地;再控制一下品類數量提升周轉速度,確實可以做到很低毛利出貨仍有錢賺。

至於那些價格不高、又非每日消耗的品類,通常是由零售巨頭們順帶提供廉價的信任背書。如前所述,廣告渠道是很貴的,每年喝幾百罐的可樂其實就掏了兩三百元廣告費,買一部手機或者電視也掏了兩三百,每六七年買一輛家用車則掏了兩三千。但雨傘、水龍頭、扳手、廚具等許多品類,想跟可樂、手機、汽車搶廣告時段,就接近於找死。還好沃爾瑪、家得寶、迪卡儂、宜家等連鎖巨頭們,重視品質和聲譽,退貨條件也寬鬆,消費者基於對他們的信任就可以買了,供應商無需聲嘶力竭。

高端品牌、奢侈品,還有肉蛋奶蔬菜水果等品類,這篇就略過吧。

一些中國特色和背後的原因

論及中國消費品行業的話,短板早就不在於製造業的技術、管理和資本了,算得上相對充足和過剩,還出口到全球發達國家。短板其實在需求一端,多數居民的收入太低,還有實體銷售渠道背負了沉重的壓力。

先說居民可支配收入。看似14億居民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但其實可支配收入在1萬美元以上的居民可能不足1億,還有6億多人可支配收入在3000美元以下。扣除基本食品支出,以及剛性上漲的醫療教育買房養老的預算,能分給消費品支出的餘量就更少,生存壓力之下,不得不青睞那些撇掉了廣告費用、渠道費用、增值稅社保的各種三無產品。

國內的實體零售連鎖業呢,受制於特色土地管制的約束,很難方便的自購便宜土地建店,房租壓得自身發展和擴張都極其困難,「無恆產者無恆心」,被迫走上不斷提升每平米毛利的賽道,幾乎沒法像COSTCO或者ALDI那樣安心做低價優質商品體系,因為會被房東一腳踢開的。

零售連鎖賣場疲於奔命的話,也會把壓力和風險傳遞給廠商。假如小老闆資本2千萬,沃爾瑪或者富士康每年買2億貨值,即使純利只有2%,那400萬純利也很舒服,只需專心提升技術和管理。而做國內市場需要的決策和團隊就複雜的多,風險也高的多,稍微有一點點使壞,小老闆就受不了,需要把毛利加上十來個點才能撐住。加上增值稅、消費稅、過路費、燃油稅、店鋪租金的中美差額,那很多國產商品就應該漂洋過海後在美國賣的更便宜,對此大驚小怪或者義憤填膺的反倒像外賓了。

除了稅制和土地制度影響外,A股資本市場的落後其實也有不小的影響,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在成熟市場中,同一品類通常只有三五個的競品長期競爭,弱勢的很容易被併購。而在國內,一個機會出現往往幾十幾百家同行冒出來,不論是彩電冰箱,還是木地板乳膠漆,還是團購外賣、共享單車。由於很難像美國那樣,一兩家領先者短跑上市後,投資者就紛紛放心認購坐等升值和盈利,往往變成幾十幾百名廠商的馬拉松比賽,長期散、亂、差,大量的財富資本反覆的毀滅掉。

(看過《製造業組織進化論:富士康才是工業4.0》的讀者還記得我曾解釋,日本資本市場效率低是很多產業衰落的重要內因,比如松下索尼NEC日立東芝三洋三菱夏普先鋒建伍富士通雅馬哈等公司的重疊業務,沒法快速併購整合優化。)

這些國內特色,幾十年來很少有人提及。官方和媒體反覆抱怨的是執法不力,或者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什麼的,可是,單靠法律和道德,還是很難應對「窮生奸計、富長良心」啊,根子還是要靠治窮。

國內未來的可能走向

先說制度部分。萬眾期待的稅負減輕、土地鬆動等措施,能快速把幾億人拉入現代經濟金融循環體系,收入結構正常化以後死結自然解開;而央地分權和房產稅如果推行,現在的「市場競爭為附、官場競爭為骨」導致的治理亂象(參考北大光華周黎安教授的系列文章),也會有所緩解。

這些方向早就寫入了18-3報告,然而農業時代成長的官僚精英們天生推崇製造業、致力於產業升級,即使看到越富國家的製造業佔比越低,也堅信那些土地流通和金融賦能等高級玩法,是危險道路、遲早「藥丸」。

所以中短期內,投資者最好還是寄望於技術和市場組織的進化。尤其是國內的互聯網電商,已經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之前傳統媒體就像消費者和廠商之間的跨江大橋,廣告費就像過橋費,品牌廠商努力琢磨過橋技巧;太小的廠商或者品類擠只能擠到商場超市裡一個專櫃或者貨架。而搜索和電商問世以後,就也能收過路費、展位費了(只是有些搜索企業的吃相實在太差)。

淘寶把門檻降低到任何中小企業和個人都可以嘗試一下,參與者和商品款式數量多出了成百上千倍來。京東在全國有三四百個直屬倉庫,適合模仿ALDI成百上千噸的訂購洗衣液、捲紙等品類,做好品管和供應鏈金融,再以極低毛利就近出貨。至於拼多多,除了分流阿里的流量租金以外,感覺在蔬菜水果領域裡協助農業合作組織直發周邊,會比較有意思,而對製成品的信任和金融介入可能略難。

至於自媒體分流的影響,我感覺像是聚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部落,而不是電視時代與廠商之間猶如長江天塹,適合那些擠不過去的小眾個性品類,基於流量X相關係數X信任係數的演算法廣告可能更有效,而隨著流量擁堵,信任會越來越有價值

以上只是大概推斷,來自於幾次幫自己和朋友薦書的經驗。這篇就掛一漏萬的到這裡吧,希望能為讀者補充完善視角,徹底消除一些困惑,做一點微小的貢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學經濟家,作者:學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梅西的「中年危機」
當 360 手機不再玩性價比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