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因為你快樂所以我也快樂呀

因為你快樂所以我也快樂呀

要說「助人為快樂之本」,這便是老生常談了,但幫助別人,自己真的快樂嗎?

心理學家指出,這句話確實是有科學依據的,它和我們大腦中的紋狀體有關。紋狀體是基底神經節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豆狀核和尾狀核,它會對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做出反應。例如,當你決定扶起一個摔倒的老人並認為這是一個有價值的選擇時,紋狀體會被激活並釋放大量的多巴胺,提高我們對情緒的感受能力,讓我們覺得興奮。所以,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這不無道理。

研究表明,生活中的善舉和幸福感之間存在著某種微妙的聯繫,下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快樂和悲傷會「傳染」

人體內有一群被稱為「鏡像神經元」的神經細胞,它們就像人體內的鏡子,可以映射他人的行為並反饋給本體,我們也因此學會從簡單到複雜的各種模仿。鏡像神經元形成的鏡像機制還可以幫助我們迅速理解他人意圖、建立語言基礎以及體驗別人的情感。在通過鏡像神經元理解他人情感的過程中,鏡像機制會使我們產生同樣的情緒。例如,你看到不遠處有位同學的作業本散落一地,於是上前幫他撿起來,他笑著對你說了聲謝謝,此時你的鏡像機制會被激活,看到別人笑自己可能也會跟著不由自主地笑起來。

我們一個小小的善舉會讓別人覺得快樂,看到別人發自內心的笑容我們也會覺得開心。既然笑是會「傳染」的,我們何不當一個樂於助人的人,讓笑容持續傳遞下去呢?

不僅快樂會「傳染」,我們對他人消極的情緒也會感同身受。比如,看到同桌因為考試成績太差而傷心難過,你自己可能也會覺得心情低落;看到至親生病時臉上掛滿愁容,我們像是對病痛感同身受般痛苦不已。此外,研究表明,越是親近的人,情緒就越是容易相互「傳染」。科學家曾通過核磁共振監測了22名年輕人的大腦活動,發現他們在朋友或陌生人受到同等程度的威脅時,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擔心:當陌生人遇到危險時,他們大腦中的危險反應區活動微弱,但卻在看到朋友遇到危險時異常活躍,甚至與自己受到威脅時發生的活動完全相同。

科學家指出,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像相信自己一樣信任、依賴朋友,並相互共享很多資源。因此,當有什麼東西可能對朋友或朋友的資源造成威脅時,我們會像自己受到威脅一樣擔心、難過。既然如此,那就多伸出援手幫助身處困境的人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也會讓我們的精神振奮起來。

給予的快樂

我們小時候會覺得沒有什麼比收到禮物更讓人開心了,每次拆禮物都會滿懷期待,心想這裡面會不會就裝著自己近期最想要的玩具。長大後卻發現,原來送禮物比收禮物能收穫更多的驚喜,尤其是看到別人拆禮物時那種由衷的喜悅和幸福,自己內心會充滿莫名的滿足感。善良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朋友,有時候一杯咖啡或一份貼心的禮物就能增進友誼,還能改善自己的情緒,你有沒有注意到,給朋友或家人挑禮物時,你的心情總是很愉悅?

小至個人,大到社會群體,精神滿足感往往都要比金錢重要得多。相信很多人都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裡看到過別人發起的籌款活動,我們可以選擇捐款任意金額,也可以隨手分享讓更多人知道並參與進來。捐款就意味著要掏腰包,捐完之後我們可能得少買個蘋果、少喝瓶飲料,甚至少買件衣服,但正是這一個蘋果或一瓶飲料的錢,就可能關乎著一些人的生死。若是我們一個小小的善舉,就能讓別人的生活發生巨大的改善,何樂而不為?

善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一種生存的本能,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就懂得分享食物或空間,如果我們生來就是極端自私的物種,那人類早就滅絕了。正是我們骨子裡的善良教會我們給予,如此人類社會才能經久不衰。「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贈人一隻玫瑰或許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給人帶來的溫馨和快樂會在心底慢慢升騰。

研究表明,一個善良的舉動可能會帶動周圍的人,繼而形成一個互幫互助的小團體,甚至是有愛的大社會。善良可以改善我們的情緒,好心情也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友善,如此便形成一種奇妙的雙向關係,不斷地給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失憶了,為什麼還記得怎麼說話?
最怪誕的氣體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