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preter of Maladies 疾病解說者
1999年,Jhumpa Lahiri出版了她的短篇小說集Interpreter of Maladies。2000年,她憑藉此書獲得當年的普利策獎,並成為第一位獲得這個獎項的印度裔美籍作家。7年後(也是我在坡國的第五年),我忽然迷上移民作家的小說,在新加坡的圖書館裡把能找到的Amy Tan的和哈金的書都讀了一遍。遇到Jhumpa Lahiri的小說Namesake也是那個時候。
還記得,當時很喜歡她的文筆,是一種不用力,很淡然的風格。移民的種種經歷、文化的衝突、幾代人之間的糾葛,這些看似悲哀、沉重又繁冗的話題在她的筆下自然而然地被描述出來,如同普通人每日的生活,平淡無奇,卻實實在在。
這本Interpreter of Maladies雖然早於我之前讀過的Namesake,但直到最近我才讀到它。這是本短篇小說集,由9個獨立的故事組成。 主人公有婚姻瀕臨破裂的年輕夫妻;有被翻新升級的公寓樓拋棄的老門房;有目睹電視里如火如茶的巴基斯坦內戰,而在萬聖節那天找到自己文化之根的小女孩;有來自加爾各答,孤獨落寞,靠幫別人看孩子消磨時間的家庭主婦;有帶著印裔美國家庭尋根訪祖,卻意外聽到了深藏多年秘密的導遊……Lahiri用她精細的筆觸掌控著這些故事的現實感,沒有過多的煽情,多餘的傷感,有的只是普通人生活中無解的孤獨、焦慮、 偏見和沉默。這些故事都是形形色色人生中的某個片段,就像你我的生活一樣,沒有大起大落、驚心動魄,卻在不知不覺中過了一大半。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情一直處於一種悵惘的狀態,夾雜著喧囂過後的疲倦感和沉靜感。作者恬淡的語言風格是讓我有這種感覺的主要原因。跟煽情帶來的淚流滿面不同,她不經意的細膩讓我從那些主人公的悲歡離合中找到一種共鳴感。雖然我也許永遠不會擁有那樣的人生,但正是這種共鳴把我跟世上千千萬萬的人連接在了一起,讓我體會到普羅大眾的平順與掙扎。所以說,好的小說能讓我們在別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這本書正是這樣。
TAG:Lee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