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論塞兌垂簾

論塞兌垂簾

關注一下,更多精彩等著你!

塞兌者,口開神氣散,故塞之也。垂簾者,眼全開神漏,全閉神昏,惟垂簾微啟耳。兩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謂性命關也。其根生於眼,眼屬心,心生造化,自屬玄之又玄者,仙家謂之玄牝之門。心腎內日月,交接於內,兩眼外日月,交接於外,攢簇水火而不散,氣自調矣。

論 回 光 調 息

欲明回光調息,須知觀音堂之妙用。觀音堂者何?觀屬眼,音屬耳,眼屬心,耳屬腎,心腎相接處,為觀音堂,主持一身神氣者也。

其法自兩眼角收心一處,收到兩眼中間,以一身心神,盡收此處,所謂「乾坤大地一起收來」是也。心定之後,自此用眼下看鼻尖,直下看到臍下。眼常在此處,寂然不動,任鼻呼吸,調息綿綿,若存若亡。不假工夫,則真息自調,「息不由於鼻外,思維止於身中」。正謂此耳。又曰「蟾光終日照西川,即此便是葯之根。」蟾光即眼光也,西川即臍下坤地也。如此回光於臍下,以調真息,是神入氣穴。回光日久,腎中一點真陽,上與心神相合,則心息相依 ( 內息者氣也 ) ,心息相依則水火既濟。

回光調息工夫,遇靜即行,不拘子午,十二時中皆可為。即行功時,意失便收來,所謂「放去收來總是伊」。

是工用久,心內自悟,五賊先去,五賊乃眼耳鼻口意。眼不外視而內照,則魂在肝而不從眼漏;耳不聞聲而返聽,則精在腎而不從耳漏;鼻不嗅味而調息,則魄在肺而不從鼻漏;口不開言而塞兌,則念在脾而不從口漏;意不妄想而默守,則神在心而不從意漏。如此精神魂魄意,攢簇在坤位,則獨修無漏矣。

人身的兩眼瞳神,是人人本具的發光體。都可從這裡體現出來。所以在觀時,不但身體能獲得平衡,各方面的光熱,也凝聚在聚光鏡的焦點上,發顯焦點透視的能量。兩瞳交光,內外交光,在心境進入高度平靜時,兩耳也自然依息,心息兩定,息念雙消,外而眼耳鼻舌虛空,包括山河大地日月萬物,四時八節,百骸九竅;內而心肝肺腎脾等一切骨骼臟腑,精神氣血精液,內外五行同歸虛無,一起消融;以致上呼下應,頭頂目前,以致四周,便大放光明;下面的水府海輪,也成光的海洋。以至上下交光,連在一起,同向光點結集,整個宇宙,通天徹地,無處不光明。你的凡胎肉體,也就不知不覺的全都融化在光的海洋里,發生微妙的變化,成為真空實體。把雙眼瞳神重疊在兩眉中間,是謂對合同,它的原句叫「無影山前對合同。」全句都是雙關兩意,隱含在兩眉中間對合瞳之意。同與瞳同音,合同是將兩張契約放在一起,在中間蓋上一個印章,兩人各執一紙,作為今後相認的憑證,所以叫對合同。對合瞳,就是上述兩眼瞳神對合起來做功夫。能知兩眼瞳神對合做工夫,也就是無影山前對合同的印章兩半對上了。豈非雙關兩意的妙秘。所以他們這個功法,又稱「雙瞳抱一」。

《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認為腦藏髓而不瀉,主藏元氣,為陽氣之所聚處,故為奇恆之腑。腦不僅藏髓,而且藏神。《靈樞·本神》云:「兩精相搏,謂之神」。精成於腎,腎氣通於腦。《靈樞·經脈》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闡明了腎與腦的關係,腦髓源於腎精,精盈而神旺腎氣通於腦,而為腦神之用。就用而言「神即氣也」,《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並且視覺、聽覺、運動器官等正常與否,都直接關係於腦髓,《髓海》說:「髓海有餘,則輕勁有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頸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卧」。清·王學權《重慶堂隨筆》卷上健忘條云:「蓋腦為髓海,又名元神之府,水足髓充,則元神清湛而強記不忘矣。若火炎髓竭,元神漸昏,未老健忘,將成老損也」,認為腦主宰覺悟動作之司,一身之靈在腦,將腦與記憶聯繫起來。清·王清任在《醫林改錯·腦海說》也說:「靈機記性在腦」。

關於腦的微觀系統,道家認為主要有腦部九宮及腦神兩個要素。腦部九宮為腦神所居之處,而腦神為九宮之主。《黃庭內景經》說:「腦神精根字泥丸」,又曰:「凡一頭中有九宮:兩眉間上,卻入一寸明堂;卻入二寸為洞房宮;卻入三寸為丹田宮;卻四寸為流珠宮;卻入五寸為五帝宮;明堂上一寸為天庭宮;洞房上一寸為極真宮;丹田上一寸為玄丹宮;流珠上一寸為太皇宮」(梁丘子注)。《酉陽雜俎·廣知》說「腦神曰覺雲」。中央泥丸處為百神總會。泥丸者,為形而上神也(指超越形體之上的支配之神,對人體的意識活動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泥丸是修鍊家及釋道儒共修之課。因取其形象天地初開時之混沌狀態中陰陽二氣相合相抱之形,故稱「泥丸」。

兩眼之間和兩眉之間向內一寸的區域,是明堂宮所在之處,是顯發光明最重要的部位。兩目神光內註明堂宮,促使日、月、星(天罡,在兩眉之間)三光在額前匯聚,形成圓光明鏡,光的顏色有紅、黃、白、籃等,因各人稟賦不同而顯不同光色。由於泥丸宮(又叫性宮或上丹田)正好是人體松果體的所在部位,即是從天目穴至玉枕畫一條直線,兩耳尖對穿畫一條直線,再從百會至會陰畫一條直線,這三條直線交叉的地方。人體的神經系統很像一棵倒長的竹子,其枝葉分布在四肢,主枝在脊椎里,而它的根扎在腦內,是神經中樞的總根,為全身百脈所朝,萬竅所歸之宗。所以性宮被歷代修鍊家視為通玄入妙之門。《太乙金華宗旨》說:「道在一身,其機在目」。「人身精華,皆上注於空竅是也。得此一節,長生者在茲,超生者亦在茲也。此貫徹三教功夫也」。《靈樞》說:「十二經,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面而走空竅」。這個空竅就在兩眼之間的鼻樑內,正是祖竅的位置。祖竅,又叫天心、緣中。《太乙金華宗旨》曰:「天心居日月中,黃庭經雲,寸田尺宅可治生,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何」?又曰:「天心者,三才同稟之心。丹書謂之玄竅是也,人人俱有。賢則啟之,遇迷閉之。啟則長生,閉則短折」。「緣中二字極妙,中無不在。遍大千皆在里許。聊指造化之機,緣此入門耳」。祖竅還是三光出入之總戶,故歷來被修養家視為秘不外傳的玄竅。如《參同契》所言:「一者以掩蔽,世人莫得之,一竅通萬竅,一以貫全身」。內視法即內觀法,它是修養的重要標誌。李時珍說:「內景邃道,唯返觀者照察之」。《太乙金華宗旨》曰:「聖聖相傳,不離返照。孔曰之止,釋號觀心,老雲內觀,皆此法也」。所以內視法又叫內觀法,回光法、返照法等。《宗旨》又曰:「回光,則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回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須先目光聚於乾宮」,「初學者但於兩目中間齊平處繫念便了。光是活潑潑的東西,繫念於眼之齊平外,光自然透入。專一回光,便是無上妙諦。回之既久,此光凝結,即成自然法身」。《宗旨》進一步指出:「宗旨妙用,亦惟在置心一處也。內觀即置心一處之訣,即心傳秘旨」。《太極圖》曰:「太乙含真氣,精神魂魄意。靜極見天心,自然神明至」。元性雖居於真竅,而光華寄於兩目,故聖人教人回光,以求真性。然而只繫念於兩目,不凝神於緣中,則為升堂未入於室。

注:意于山根,映於玄關,頭部上赤下黑,左白右青,下田上赤下黑,左青右白,恰好互為鏡象,這實際上同時隱含了左右以頸部為界互相交錯的規律,此一現象類似腦神經系統的交錯控制。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與頸部的太極鎖相結果有關,兩位太極各以其外殼為鏡面,則互鎖狀態下形成場效應凸透鏡,則其上下鏡像效應類似凸透鏡成像,所有光線過光心而互相交錯,乃成倒像,今有學人研究頭腦和腹腦功能的對應實際上也是同樣效應造成的。同樣,對於男女的內太極色氣分布方位差異也是同樣類似的鏡像效應。總體說來,男女都是上赤下黑,都暗合天地定位,但男子左青右白,女子左白右青,而有左右之差,也即左右、內外確定男女之別,上下確定動物和人的分別。左右色氣分布完全同於上下之別,故一身之中,自具男女,信夫!看手相男左女右的原因,乃各取其肝木青區。基復盤、意守祖竅或者臍下三寸都是類似於踏右魚眼(意於臍下,映象日輪;意于山根,映象月輪;兩者全息,都為火位;意的位置都是右魚眼;艮其背也是走水位,退火洗心,退火步。日月落于山根,日月合朔於腎堂,都是日月歸處,這可能與抱定罩之眼目實現靜心安神是同樣的道理.而且,起手注重下盤下丹,也類似從整體能量上啟動右魚眼),同時起到退火和啟動太極流轉的作用,因此不能用意太重,否則就不能保證太極的靈動流轉,一定要在似有似無之間,勿忘勿助最妙.

閉目垂心勿散神:閉上雙目,神取山根之處,似凝非凝。玉堂一帶略有一物松垂,似有非有。竅陰似緊非緊,或感有物入而達於玉堂,似連非連。人體的內外經絡是互為鏡象的,內機強到一定時候,可能出現傅立葉光學現象(也出現常規幾何光學現象,比如玄光吞吐即生物場太極剖分造成的類似牛頓環的現象,包括各種分形鑒景鑒象的產生實際上就是實物有界目標的光學傅立葉變換,如百千億萬化身基本上就是因為傅立葉變換原理形成的,參考本文後面附圖,光象的形成與某種物質的運動必然有密切關係,比如釋佛內證之日月星辰向自己墜落和各色人等之象向自己走來,這一方面是對於宇宙大全信息的兼容,另一方面也對應頻譜的變化,能造成頻譜的平移則對應實域里整體複雜非線性變換),身外出現五彩輪(根據現代光學實驗,以一定能量激光束照射一維光柵投影屏上顯象為直線等波長距排列光點,二維光柵為十字光點,三維光柵為矩陣光點,旋轉光柵為佛輪光圈無暈,光柵換為等序排列石墨晶體片顯象為有暈彩光輪,進一步不成熟推測,量子能級再高,則可能出螺旋彈簧狀光象)映射外無窮大頻率空間——每一正負頻率與互反旋向的兩個圓周運動一一對應,而圓周上運動點的位置則反映了相位信息,實際上與二維平面的極坐標表示關係密切——內外太極互映,意識潛意識鏡相取反——對應Z變換中以單位圓互為鏡像的極點——互為傅立葉變換,加上順逆流轉,沖和至極可能就是雙s太極構象,根據信息光學原理,凸透鏡成象的物與象互為傅立葉變換(凸透鏡可以看成兩球相交而成),頂多相差一個二次相位因子,若物在前焦平面上,則在後焦平面上互為準確傅立葉變換(實際上傅立葉變換在光學中廣泛應用,夫琅和費衍射與傅立葉變換也有關聯,又如點擴展函數的概念),只相差一個常數相位因子,推廣到三維球面鏡成象也是如此。人體功能與傅立葉變換關係非常密切,比如人的眼睛晶狀體就相當於一個凸透鏡(雙目合瞳或者說雙目交光乃是小孔成象或者類似凸透鏡聚焦效應,如果恰好在焦點上則不成象,乃一無所見,但恰好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不在焦點上,則可能呈現各種各樣物象,包括動植物,神佛等,容易搖根動性.同時在從無限遠到目前進行調零的過程中,凸透鏡形狀同時其焦距也在發生變化,這主要原因在於神光所成氣旋的狀態導致的,對應不同層次法眼之說,理想狀態為天目一帶恰好為兩球相交所成之凸面鏡,上邊界為天庭,下邊界為山根,中央地帶在天目,互鎖互扣,互成鏡象,初始前焦點在玄關,後焦點在竅陰,最後至於泥丸,則前出玄紫小球),人的泥丸宮(也就是松果體)有退化的視網膜(天目穴位附近,古代丹道稱為祖竅的部位,也是一個場效應凸透鏡乃至球鏡,類似電子顯微鏡和天文學中引力透鏡一樣.人體的印堂穴部位確有一面神秘的天目鏡(腦屏)。它的外形就像一面巨大的圓鏡,從內往外看為凹透鏡,從外往裡看為凸透鏡,只要修到內氣光源充足,天目鏡就會自動打開,閉上眼睛就能看到。天目穴位於人的印堂向內約半寸處,「乃為三光會歸出入之總戶。」為內視之要處。在常態中它是關閉的,而一旦打開以後,它的外在特徵有三種形態:一為綠豆型,直徑大約2毫米左右;二為棗核型,長5~10毫米;三為圓凹型,其外凹最大為20毫米左右。而其額內的天目,就像一面弧型的鏡子,佛教的最高智慧為大圓鏡智,大概與內視為天目鏡的形象有一定的關係。內視中天目鏡跟自然天空一模一樣。我稱它為內空,根據其可以顯像的特徵,亦可稱作腦屏。

),甚至人體一切信息處理功能的實現都是自動進行空間全息傅立葉計算的結果(光學感應神經和經絡等系統立體感知網路而自動進行快速分布並行計算,這是信息光學和人體神經網路研究給出的某種啟發,而且各種快速傅立葉變換演算法與數論關係密切——快速傅立葉變換與倍周期可以建立聯繫,則必然與黃金分割關係密切,對開解生物信息可能有幫助——可能與古代陣法原理研究相關,也許,人體生物場能實時完成正反傅立葉變換計算而進行相關生理、心理功能信息處理,人透視功能的實現可能直接與傅立葉變換物理效應有關),如果那樣的話,拓展人體功能,當注重全頻譜體智(無量光智慧)。

古人說:修行三交,心腎交,生大葯,龍虎交產丹嬰,海底梵天,造法身,八識相合化真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丹 的精彩文章:

丹道修鍊:只有在生熱時,精才能可能化為氣
道教功法:入室思赤子法

TAG: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