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釣魚城之戰勝出的會是南宋,而不是實力更強的蒙古?
南宋弱,蒙古強,這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多數人心中的一個印象。南宋積弊多年,即便是出現了多位良將,也很難挽回頹敗。蒙古縱橫歐亞,從成吉思汗開始,鮮有敗績,戰線推至歐洲,幾乎沒有遇到對手。
但在釣魚城之戰時,卻是一場逆轉的戰役。蒙古軍隊在現在重慶釣魚城一帶大敗,南宋軍隊獲得勝利。
當時的蒙古大汗意外去世。蒙古帝國內部經歷了一場驟然變動,內鬥紛爭不休。就連準備向非洲大陸進攻的蒙古軍隊也被迫撤離。最後是由忽必烈上台,蒙古帝國才進入一個暫時平穩,不過依然內亂的情況。
回望整段歷史,釣魚城之戰的勝利,固然有其重要的意義。但能分析勝敗的緣由,對於當下及其未來,會更有意義。
在釣魚城之戰爆發以前,蒙古軍隊雖然士氣高漲,蒙哥汗是個有實戰經驗的指揮官,但蒙古內部,同樣存在著反對聲音。
謀士游顯曾對蒙哥汗說道:「巴蜀水則江流悍急,陸則陟降山巘,舟船皆不可施利,饋繼甚艱,六軍出此,恐非萬全之策。」
游顯跟蒙哥分析了巴蜀這個地方的地理特點,認為無論是水路還是陸路,都不利於行走。這對於軍隊保障來說,是一個很艱難的事情。游顯的分析,並不是沒有道理。
蒙古騎兵能夠多次遠征成功,依靠的不僅僅是單兵作戰的驍勇,更有一整套完整軍隊後勤組織的保障。如果沒有這一點,蒙古軍隊絕對是無法完成一次成功的遠征。
但在蒙哥看來,自己必須拿下南宋。這是一種繼承,也是蒙古大汗的責任。蒙哥對反對意見的忽視和拒絕,對於後來戰爭布局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在決策時無法聽進反對意見,並做出反應調整,這是許多人經常犯下的錯誤。對蒙古軍隊更為不利的是,現實中,巴蜀環境,遠比游顯說的要艱難。
跟其他地區相比,巴蜀軍民更了解蒙古軍隊的兇悍。當年蒙古軍隊聯合南宋進攻進攻時,窩闊台就曾以偏師進攻巴蜀,雙方多次交戰。而在釣魚城一帶,當地人更是很巧妙的利用山地優勢進行防禦。
跟其他地區不同,釣魚城內有多處水源,且水產豐富。這讓當地居民在防禦時,不用擔心被人切斷水源物資,可以利用山體自身的條件,進行很好的防禦。
而且,釣魚城內又引進了較為先進的火炮。宋朝時,火炮就已經被運用於戰場。從蒙哥汗後來被炮風震傷去世的結果來看,應該不是拋石機,而至少是跟火藥有關的炮具。
雖然當時的熱武器仍不先進,但總歸是一種技術優勢。可以很好的幫助釣魚城的軍民守城。
在戰爭前期,雙方的士氣不會相差太多。但隨著戰況僵持不下,情況開始出現逆轉。守城固然艱苦,可時間愈長,信心也會增長。
尤其是城下的蒙古士兵因為疾病的困擾,疲憊不堪的局面,更讓南宋士兵更有力量繼續堅持。此消彼長,等到蒙哥汗去世後,蒙古軍隊的士氣一下子就崩潰了,只能被迫撤兵。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微信公眾號: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清朝海軍首次到達日本,卻引起日本恐慌,發誓要趕超中國
※唐朝「聖旨」的第一句話,只有2個字,大部分人都見過
TAG:腦洞外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