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一一》的巔峰在前,《快把我哥帶走》的成功是偶然嗎?

《一一》的巔峰在前,《快把我哥帶走》的成功是偶然嗎?

《快把我哥帶走》上周末上映到現在,在眾多好萊塢動作片、動畫片,國產流量大片的檔期內,逐漸顯露出黑馬相,依靠口碑發酵,逐漸吸引關注,有了長線增長的態勢。成為單日票房冠軍,目前票房已經突破2億。

從主演、導演到幕後團隊,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在各自的職位上,能夠做到專業和敬業,共同做出這部故事紮實、情感充沛、畫面優美的電影,在當下的青春、家庭題材中,能夠脫穎而出。

我們訪問了製片人陳希聖,探究這部電影從劇本到拍攝製作的幕後故事。討論如何用有限的預算,讓成片達到最好的效果。如何合理分配預算,甚至節省超過10%。如何用小成本撬動大市場。

陳希聖擁有超過30年的製片經驗。早期擔任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的製片人。從台灣來內地,陳希聖希望用自己製片經驗,在龐大的中國市場,快速變化的數字電影時代中,繼續努力拍好電影。

以故事和情感取勝

陳希聖說,《快把我哥帶走》能夠在和「爽片」的同檔期競爭中後來居上,靠的是,「本著最大的誠意,用情感內核打動大多數人」。

因此從原版漫畫到改編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在劇本層面的討論和修改花費了接近兩年的時間。

原著作者幽·靈姐妹也參與了很多次討論,認同電影對漫畫的改編,「只保留了兄妹關係」。導演鄭芬芬也以自身成長經歷為參考,讓電影中兄妹相處的細節更真實。

以兄妹情為重心,外圍增加了朋友感情,以及父母親情,共同構成這部電影的核心情感。這也是電影最打動人的部分。很多觀眾表示故事催人淚下,尤其在電影結尾,哥哥送妹妹回家,妹妹追哥哥到車站,更是將兄妹感情推向了一個高潮。

雖然在內地,很多人是獨生子女,對親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模式並沒有親身經歷,但是電影中的生活細節,仍然可以打動觀眾的內心,甚至因為缺少,才顯得更新鮮和有趣。

至於選擇張子楓和彭昱暢兩位做主角,陳希聖說,因為預算限制,「從一開始就明確,我們要的是演員,不是明星大腕。如果硬要逼著某個明星來演,可能我們自己都會覺得尷尬。」

最終結果證明,兩位主角的表演足夠深入人心。兩位主角按照兄妹相處模式慢慢建立默契,在拍攝中,真情實感自然流露。仍然是車站送別的一場戲,男主角的哭戲,連續拍了四天,沒有戲份的張子楓仍然來到現場陪彭昱暢。

陳希聖說,這是一個大家都為把電影拍好而努力的團隊,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敬業跟專業,現在讓人很感動。所有人都去奮鬥,解決問題的時候,對製片人也是一個莫大的肯定。

嚴格控制時間和預算

陳希聖說,目前中國電影超支5%-10%都屬於合理的範圍,而《快把我哥帶走》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最終還節省了10%預算。

做製片人要「摳門」。「服裝造型便宜一點,合理。美術多實景,中間價。」片中的主要道具——電動車和零食,也是廠商免費提供給製片部門。

「摳門」是為了把錢用在刀刃上,「現在最悲哀的是把大部分錢花給演員,所以下面每個部門的錢不夠。」而《快把我哥帶走》在演員片酬和其他部門的預算分配控制在合理的比例。

從一開始,陳希聖就和導演說,「這個片子,要比拼的就是在影像、攝影、燈光當中」,對於這些直接影響電影畫面的部門,盡量滿足。

「攝影燈光,要什麼給什麼。」昂貴的攝影設備,雙機位進組,包括奇幻劇情的特效製作,都佔據了不小的開支。最終的視覺呈現,即便白天戲份居多,攝影燈光的表現依然很到位,視覺風格統一。

整部電影的拍攝周期接近兩個月,陳希聖說,「計劃表沒有改過,一天都不用動,就照表抄課。」陳希聖舉例,有些電影補拍一個月,多一天就會多一天的預算支出。有的電影超支嚴重,甚至停擺。

「我一天都不願意停,我絕對要保護項目,保護出品方。無論如何,出品方還是可以有一個完成的項目可以拿回去。這也是代表我們在執行的專業度上,是拿得出手的水準,不會給你掉鏈子。」

老人不怕新用

陳希聖說,老人不怕新用。在當前中國的電影市場中,很多經典IP被再創作,老電影人依然可以在各自的職位上發光發熱。

2000年陳希聖楊德昌導演《一一》的製片人,同時也是片中弟弟的飾演者,開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陳希聖。《一一》獲得當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後來被列為「十大華語片之一」。再往前,陳希聖還參與了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製片工作。

作為楊德昌的學生,戲劇科班出身,陳希聖並沒有像他的很多同學一樣做電影導演,而是做了專業製片人。「我沒有電影導演的夢,我很清楚為什麼,我的構思、想法,沒有那個資格做。我只能在導演的基礎上,給他更多幫助,更多刺激,讓電影更豐富。」

電影製片人是導演的partner,而做楊德昌《一一》的製片人,陳希聖說,「我們是在伺候皇上」。在《一一》劇組中,陳希聖可能是最了解楊德昌的脾氣、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的人,維持劇組的正常運轉。《一一》當中有陳希聖的一份貢獻。

但陳希聖說,「這個19年前的勳章,不能一直掛在那裡。最近幾年在內地沒有亮眼的作品,也是事實。」

《快把我哥帶走》對於陳希聖來說,是一個新的開始,「因為你曾經做過的事情,因為你的專業,別人就比較願意信任你。以後就可以做更有趣的,或者格局更大的題材。」

在90年代台灣新電影運動的氛圍中養成,陳希聖心裡始終有一種對電影的崇敬之情。與楊德昌相處的往事,仍然歷歷在目。「有一次楊導從外面回來,說『今天來了一堆法國人,問我台北有什麼,我說,台北有電影。」

一直到今天,這種對好電影的追求依然埋藏在陳希聖的心中。「《快把我哥帶走》不是跟以前的藝術電影比,而是跟《巨齒鯊》、《精靈旅社》比,跟全世界比。這就是我們在那個教育下的老頭子,最後一點說大話的骨氣。」

TIPS:

沒有人懷疑《一一》在華語影史上的地位,即便過去將近20年,當中的人生況味依然值得細細品味。

但是那一批曾經年輕的電影人,如今卻是不同的狀況。陳希聖說,他也曾經想過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楊德昌在內地拍電影,會是怎麼樣。而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陳國富的工夫影業都已經交出了各自的答卷。

陳希聖也是其中的一員,即使二十年過去,提起自己所出身的門派,以及那個有點瘋狂的年輕時代,仍然是慷慨激昂。陳希聖今天依然忙碌地穿梭在電影公司的會議室、片場和外景地,把時間精力用在電影上。在他身上似乎可以看到時間的痕迹,看到三十年前的台灣,也看到現在。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有酸甜苦辣,有笑有淚,《美食大冒險之英雄燴》和貼秋膘最配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