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位留守老人,5畝桃樹林,300多顆桃樹,年過60了,他們都為啥忙?
近幾年,農村的留守兒童是社會各界所關注的焦點。因為農村條件變好,他們所處的物質環境已經大大改善,人們開始關注起孩子們的精神生活來。不少分析文章中都提到,只靠老人照顧,這些留守兒童無法健康成長,可又有多少人想過,這些老人也有他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想為兒女多掙點錢,同時又盼著在外打工的兒女能回家看看。
今天我們登門造訪了一家「永連密桃」桃園,主人就是一對典型的「留守老人」,老夫婦年齡都超過60了,一起管理著這片佔地五畝的桃樹林,300餘顆桃樹,日常的打蟲、施肥、澆水、採摘一直到售賣都是二老親力親為。
早晨七點左右我們就到了這片桃園,比起老人還是晚了一步,他已經摘了滿滿一三輪車的桃子要往市場上去了。我們跟著老兩口來到市場上,小販很多,賣桃的也不少,他的生意卻還不錯,一方面是由於永連蜜桃本身就個頭大,汁水足賣相好看,另一方面,也該歸功於老人的實在。
給客人裝桃的過程中,但凡有磕碰的他都挑揀出來,有人還價也差不多就賣了,碰到比他還要佝僂的老人,甚至還會主動降價。電動三輪車上綁著二維碼的牌子,照顧了年輕人的付款需求,老人說,這是女兒給他買的智能手機,開的賬戶,他不太會用,說到這裡掏出了他還嶄新的智能手機給我們看了看。不過,後來我發現,有人掃碼支付的話,他從來不過目,也不知道收沒收到錢。
摘桃,撿桃、賣桃這個過程他一天要經歷兩次,一次是上午10點之前,另一次是下午5點左右,每天大概能賣出去將近200斤,收入500多元,這個數字對於一個小商販來說確實非常可觀了,但對於老人家裡幾千斤的等著出售的桃子來說就有點小巫見大巫了。老人說:「家裡的晚輩們提過辦農家樂、在網上賣等方式,但我們年紀大了,不懂,兒子女兒也都不在身邊。」這個」永連蜜桃「的招牌,還是女婿給寫的,「連」和「密」字都寫錯了,原本是「永蓮蜜桃」。
其實農村還有很多像他們一樣有兒有女的空巢老人,兒女離家後會缺乏精神慰藉,面對空蕩蕩的家,為兒女操心幾十年的他們會覺得自己失去了價值,為兒女奉獻慣了的他們又不忍心成為拖油瓶,於是一大把年紀又自食其力做起了生意,不求賺得多,只是想要找個事情做,能養活自己。
這一點在兩位老人身上也得到了體現,當我們詢問他,這片桃園除去成本能賺多少時,老人只是擺了擺手說「我們不講這個」。也許,老人只是想有個事情做,讓自己的生活沒有那麼空虛吧,至於能掙多少錢,確實講不講都罷了。
※這種常見的蔬菜農民賣掉果實,花留著自己吃,城裡人想吃還吃不著
TAG:山農老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