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真的那麼難?做好這7點,孩子們的衝突也是教育的契機
我們來想像一下……哦不,有經驗的爸媽根本不用想像,你們肯定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小女孩一起玩兩輛小火車,都是2歲多的年齡。
小男孩把兩輛小火車都拿在手裡,小女孩一輛火車也沒有了。
於是,小女孩伸手去抓小男孩手裡的火車,小男孩不給,使勁拉扯,小女孩差點摔倒——兩個孩子都哭起來。
其實,在我們大人看來,一人一輛就好了嘛!
可是為什麼讓孩子分享,就那麼難呢?
主要是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還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這並不是說「父母沒有教好」,也不是說「孩子不是好孩子」,而是由孩子的心理的發展階段決定的。
2、3歲的孩子,都專註於自己的感受,他們在想:我要火車,我現在就要火車!
孩子這樣的行為,當然讓父母感到有點尷尬,但在這個年齡段,不願意分享是完全正常的!
國外有一個教育機構做了一個家長調查:43%的受訪家長認為孩子應該能夠在2歲之前掌握分享。但是事實上,分享能力要在3.5到4歲之間才能發展起來。
如果爸爸媽媽知道了這一點,那我們對孩子的期待就可以更合理,教育孩子的時候,自己也就沒那麼多挫敗感了。
所以,爸爸媽媽並不用強求年幼的孩子分享,但我們仍然可以有一些教育和引導的方法,教會孩子「合理拒絕」,慢慢建立起「分享」的意識,學會更多、更好的方式,來處理和小夥伴之間發生的「小矛盾」。
1、確保安全
當小夥伴想搶自己的玩具的時候,孩子們通常把握不了輕重,而是以非常激進的方式回應。比如打了小夥伴一巴掌、朝對方扔東西、甚至咬人之類的。
發生這樣的情況時,爸爸媽媽一定要趕緊讓孩子之間的攻擊停下來。
趕緊分開兩個孩子,用嚴肅而冷靜的聲音對孩子說:「不能打人!」
表明父母的冷靜和權威。
2、敘述剛才發生的情況
「爸爸知道你們倆都想要小火車,東東你拿了兩輛小火車,然後琪琪伸手抓住了一輛,東東不願意放手,現在你們倆都哭起來了!」
敘述的時候,可以用平靜的聲音,並且放慢速度。這個敘述過程,為之後的平靜解決問題,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3、提供等待的方式
有時候,本來玩具是可以輪流玩的,我們會跟孩子說:「你等一等,哥哥就給你玩了」。
可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等,很多孩子不願意等,現在就想要,於是著急地哭起來。
爸爸媽媽可以試著給孩子提供一個「等待的方式」,比如:「和小熊一起,坐在藍色的椅子上等」;「牽著小熊的手一起等」……
把抽象的「等一等」,變成了具象的「等待方式」,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著急的心也會稍稍平靜一點,慢慢學會等待和秩序。
4、使用計時器
在很多情況下,讓孩子決定什麼時候結束是不太實際的。
這種時候,計時器就可以充當一個有用的規則管理員,把「看不見」的時間變得「又能看見,又能聽見」。
而且,計時器的另一個好處是:不是媽媽要求孩子要分享,是「鐘聲」(規則)在提醒你。
5、承認感受
孩子間的衝突發生時,承認兩個孩子的感受非常重要。
「你把火車拿起來,因為這樣玩非常有趣對嗎」?
然後,通過表現出同理心來幫助另一個孩子表達他的感受:
「哥哥把這些火車拿起來玩,你就要等一會兒才能玩了,你心裡肯定很著急。等待太難了」!
6、提供「情感指導」
孩子正在期待著「轉機」,他們通常有著非常強烈的情感!
所以,通常情況下,這意味著爸爸媽媽要經歷孩子暫時的「情緒崩潰」。
孩子的失望、委屈、眼淚,雖然在我們成年人看來有點過於「誇張」,覺得「這點小事兒,不至於吧」?
但孩子此刻的感覺卻是非常真實的,他們真的有這麼難過!
只有爸爸媽媽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難過,孩子也才能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7、引導孩子們提出解決方案。
幫助孩子集體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也要問他們的意見。
不要低估孩子提出好主意的能力。比如,我們可以問:
「我們有兩輛小火車,你們倆都想玩,我們可以怎麼辦呢」?
越是賦予孩子善良,富有同情心,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就越有可能做到這一點。
當然,在情緒非常激動的時候,3歲以下的孩子幾乎不可能請進去任何道理、任何建議、任何批評……
只有等每個人都比較平靜了,那爸爸媽媽再對孩子提出期望和建議,孩子才有可能因此學會新的、更好的行為方式。
比如教會自己的女兒:「下次你想要玩具,就問哥哥『可以給我一個嗎』」?然後陪著女兒把這句話多練習幾次,下次遇到類似的狀況,孩子才有可能用得上。
學會分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我們成年人現在仍在努力!
不要太害怕孩子之間發生的小衝突,這些小衝突,也是幫助孩子學習分享的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自我調節情緒,富有同理心和解決衝突的方法……所有這些都將有助於孩子更好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