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騷擾電話「回潮」,監管手段不能滯後

騷擾電話「回潮」,監管手段不能滯後

據《新京報》報道,近期騷擾電話呈「回潮」之勢:12321網路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網站自今年4月份以來,涉嫌騷擾電話舉報次數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騷擾號碼涵蓋手機、座機、95號,有呼叫中心每人一天撥800個電話,而花500元就可以從網上買到1萬個部分真實的北京手機號碼。

騷擾電話是老生常談的問題,百度資訊顯示有超過25萬條相關新聞。問題是,近年來,有關部門嚴厲打擊騷擾電話,為何投訴卻越來越多?

12321網站的數據顯示,7月的涉嫌騷擾電話舉報次數突破了6萬件次,而去年7月只有1.6萬件次。投訴越來越多至少可以說明:一方面,騷擾電話確實久治不愈,嚴重影響人們生活;另一方面,人們維權意識越來越強,積极參与打擊騷擾電話。

騷擾電話久治不愈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不易界定。目前相關法律條文中還沒有明確定義什麼是騷擾電話。因而,如何界定、處罰,商業營銷和騷擾電話之間的界限在哪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明確。

另一個原因在於商業的需求刺激產業鏈上下游鋌而走險。數據顯示,貸款理財、違規催收和房產中介是撥出騷擾電話的「重災區」。這些依靠廣泛推廣、需要高頻次撥打電話的行業,一方面催生了職業化、團伙化的電話騷擾團隊,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干起了詐騙的勾當;另一方面刺激了信息販子不斷挖掘、買賣個人信息。據媒體報道,某些高檔樓盤,整個樓盤內的業主信息最高可賣到十幾萬元。

面對環環相扣的騷擾電話產業鏈,長期以來,監管卻顯得不到位、不徹底,對主要受益方即廣告主的監管不足。產業鏈涉及多個環節、多個監管部門,但是更多的時候都是工信部門在單挑,處罰方式也不外乎責令電信運營商暫停手機外呼功能或封號,治標不治本。而職業化的騷亂團隊不斷提升技術,甚至可以躲過國內一些領先手機安全軟體的攔截,這給監管帶來了較高的技術門檻,經常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此外,一些監管舉措推行不夠徹底。比如不用身份證依然可以買到電話卡,而個別電信運營商甚至還設計了專門針對營銷推廣的資費套餐,本來應該是監管者的得力助手和監管舉措的執行者,卻在某種程度上成了騷擾電話的「幫凶」。

工信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13部門日前印發《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方案》,決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在全國開展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此次專項行動的諸多舉措都很具體,注重技術性和可操作性。期待通過這次行動,我們的耳根能夠更加清凈。只是,寄希望於通過一次專項行動就根治騷擾電話,不切實際。這是一場持久戰,每一個被騷擾者都應該站出來投訴維權,積极參与持續的打擊行動。

(工人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綜合快訊早知道 的精彩文章: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經典劇目晉京展演
全球首部翻譯手機發布,糖果新品類撬動千億市場

TAG:綜合快訊早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