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同心縣:把醫療人才「引進來」 讓醫療事業「強起來」
人民網北京8月23日電 (張桂貴 張玫)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核心區,是國家級貧困縣。在這裡,百姓因病返貧、因病致貧時有發生。同心縣急需的不僅是經濟幫扶,對醫學人才培養和醫療技術提升更是迫在眉睫。近年來,有一批人從東海之濱奔赴西部旱塬,跨越3000多公里前來相助,就是為了幫同心縣的醫療事業脫掉技術落後的「帽子」,為同心縣百姓的健康謀福祉,他們就是來自福建泉州參與閩寧扶貧協作的支醫醫生。
千里支醫合民意,精準扶貧暖民心
走進同心縣人民醫院,惠安支醫住院樓和閩寧樓兩座大樓佇立在顯眼的位置,這是閩寧精準扶貧的印記,也是來自福建泉州的支醫醫生在乾旱少雨的大西北找得到歸屬感的地方。
同心縣人民醫院閩寧樓(人民網 張桂貴/攝)
同心縣人民醫院惠安支醫住院樓(人民網 張桂貴/攝)
1996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東西扶貧協作的戰略部署,成立了對口幫扶寧夏回族自治區領導小組。在政策引領下,福建省泉州市與同心縣結為幫扶對子,泉州各縣市接力對同心縣進行金融扶貧、產業扶貧和技術扶貧。之後,在福建省的支援和幫助下,同心縣人民醫院發生了很多變化:閩寧行政樓在1999年建成,惠安支醫住院樓也於2006年投入使用。不僅如此,泉州市每年還分四個批次定期派出支醫隊伍到同心縣進行醫療技術幫扶。
消化科醫師王木成是福建省泉州市第一醫院派到寧夏同心縣支醫的第四批醫生之一,與他同行的還有同院的外科醫生賈靜。據同心縣人民醫院的醫生介紹,他們兩個是同心縣人民醫院的骨幹,為縣醫院的醫療水平提升做出了很大貢獻。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醫院王木成醫師(左站立者一)介紹病人病情(人民網 張桂貴/攝)
今年8月8日凌晨3點,同心縣王團鎮吊堡子村75歲的馬如寶突然大口吐血,嚇壞了家人,馬老的大兒子趕緊給同心縣人民醫院打電話,並緊急將病人送到醫院,馬如寶被確診為胃潰瘍並出血。
就在幾個月前,同心縣人民醫院的醫療條件還無法收治這類病人,只能轉院到銀川等大城市進行搶救治療。這樣一來,病人就有可能錯過最佳治療時間並且承擔在路上發生意外的風險。幸運的是,王木成這時正在同心縣人民醫院支醫,他及時地為馬如寶做胃潰瘍並出血鏡下治療,止住了出血口,馬老得到了救治。
「如果不是因為技術幫扶,恰好王主任在這裡,我們百分之百要將他轉到大醫院,病人有可能在路上就發生了危險」看護醫生告訴記者。
支醫醫生在的時候可以治療,可支醫醫生走了怎麼辦?王木成說:「我們來這裡的目的,就是要教會當地的醫生,我們走了,醫院還是能看這樣的病,這對老百姓來講人力、財力都會得到極大的節省。」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醫院賈靜醫師向記者介紹外科醫療援助的成果(人民網 張 玫/攝)
為了這個目標,他做了很多努力。從基礎手術做起,他總是站在當地醫生的身後,傳授技巧和原理,並讓他們獲得親手操作的機會。縣醫院的一位醫生說:「跟著王主任學習一個月,比去外面培訓三個月還有效。」
培養人才,我們不惜財力
同心縣是回民聚居縣,回族人口佔全縣的86%。同心縣人民醫院院長馬漢俊也是回民。在談到醫院的醫療人才培養時,馬院長說,「因為醫療是關乎百姓的大事,所以,我們政府和醫院引進和培養醫學人才不惜成本。雖然我們是國家級貧困縣,但專家是無價之寶。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把錢擠出來,把專家引進來。」
同心縣人民醫院院長馬漢俊向記者介紹醫院人才培養模式(人民網 張 玫/攝)
為了提升醫療水平,同心縣人民醫院一方面堅持「引進來」,省出錢來把外面的專家引進縣醫院裡,另一方面堅持「走出去」,派本院的醫生出去培訓。
為了調動醫生外出培訓的積極性,同心縣人民醫院也想出了很多激勵辦法。以前醫生去外面培訓,每天餐費補助只有十五塊錢,醫生吃不好,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於是,縣醫院將餐補提升到了六十塊錢;醫生出去培訓耽誤了工作,沒有績效工資,收入少了,也會影響到醫生培訓積極性,醫院決定給培訓醫生每月都發一半的績效工資,並報銷來回的機票。外出培訓的醫生不僅能開拓眼界、提高技能,還有能有績效補貼,培訓的積極性立即上來了。除此之外,醫院還提出「考出一個證,獎勵五千元」的策略。在這一系列政策鼓勵下,同心縣醫院的醫療水平顯著提升,很多以前看不了的病,現在都可以看,而且看得好。「現在,基層醫療做好了,老百姓看病更省錢,也更能把握最佳救治時間。」馬院長說。
同心縣人民醫院醫療條件的改善有效解決了本地大病救治的難題(人民網 張桂貴/攝)
要打贏扶貧攻堅戰,啃下扶貧硬骨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通過引進人才,培養人才,我們嘗到了甜頭,所以我們不惜成本也要引進人才。」從同心縣人民醫院離開,馬院長說過的話猶在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