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前夕,德國曾在1年內,3次說合中國和日本別打了

二戰前夕,德國曾在1年內,3次說合中國和日本別打了

1937年8月,作為對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的回應,蔣介石在上海投入了約60萬大軍對日軍發起了猛烈的反擊,日本則集結了約20萬人迎戰。

按照所謂的九一八經驗,日軍自認為可以輕鬆「幹掉」上海的中國駐軍,然而從結果來看,中國軍隊讓他們刮目相看了。

依靠著頑強的意志力,中國軍隊在上海寸土必爭,用鮮血捍衛中國尊嚴,致使日本連續攻擊了數月之後,依舊沒能取得決定性的進展。

而也正是因為中國軍隊的拚命,日本國內的主和派被喚醒了,他們主張日本在擴張途中要懂的「知足」,一口氣吃下中國,會使日本「消化不良」,應該暫時跟中國和睦相處,消化既得利益。

所以當上海戰役陷入焦灼狀態,主和派立馬抓住日本主戰派無法快速結束上海戰役,以及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話」打臉的「痛點」,積極的準備和中國和談。

而那時的中國和日本已經打紅了臉,幾乎完全喪失了直接溝通渠道,所以日本人找到了跟中國有著不錯經濟合作的德國牽線。

1936年4月《中德信用借款合同》簽訂,德國承諾提供給中國1億馬克的貨物信用借款,以及出售各式先進武器給中國,不完全統計1936年,德國向中國出口的武器占其軍火出口總額的28.8%,作為交換中國將為德國提供緊缺的鎢、銻、錳等礦產資源,中德在經濟上建立了「盟友」關係。

1937年10月21日,時任日本外相廣田弘毅對德國駐日大使狄克遜說:日本隨時都準備與中國直接談判,假如有一個與中國友善的國家,如像德國和義大利,勸說南京政府覓取解決,日本也是歡迎的。

面對日本的暗示,考慮到中日停戰可以讓中國進入和平安定期,有助於德國更加有效率的從中國獲取急缺的礦物,時任德國最高領導人希特勒答應了出面調解。

10月30日,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將日本提出的4個條件(1、中國承認「滿洲國」;2、華北特殊化;3、中日共同防共;4、中日經濟提攜)反饋給了中國政府,並強調德國願意在中間促進和談。

由於時任中國政府掌舵人蔣介石,還將遏制日軍進一步行動的希望,寄託於在比利時召開的九國公約國會議,相信英法等強國會制裁日本,因而委婉的拒絕了德國的提議。

但遺憾的是九國公約國會議除了對日本進行口頭上的譴責,並沒有任何實際的有效制裁措施,日本的兵鋒毫無顧忌的直逼南京。

南京淪陷之前的12月2日,陶德曼進行了第二次中日和談調解,這一次蔣介石有了退步的意思,傳出話可以在之前日本提出的條件上談判。

但是這一次日本主戰派不答應了,他們見南京城近在咫尺,認為只要打下南京,中國就自動肢解了,於是德國第二次調解,在日本的炮火聲中灰飛煙滅。

但德國並沒有放棄調解的努力,12月26日陶德曼再一次給蔣介石帶來了日本方面的4大和談條件(1、中日「滿」三國合作防共;2、華北特殊化,並將特殊化範圍擴大到內蒙及上海附近的非軍事區;3、中日「滿」三國成立經濟合作協定;4、中國賠償日本戰費。)。

由於日本的條件,是為直接明了的讓中國「割地賠款」,而那時中國舉國上下的民族情已經被喚起,整個華夏大地都在為打倒日本而吶喊。

假如蔣介石接受如此屈辱的條約,幾乎100%會失去民心,成為人人喊打的「漢奸」,所以蔣介石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選擇了拒絕。

配圖來源網路,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繫我們!立馬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袁載譽 的精彩文章:

死也要拉墊背,德國18輛虎式坦克,英勇對轟英美巡洋艦
別不信!德國曾是波蘭附屬國,國王需效忠波蘭國王

TAG:袁載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