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礦山修復治理及礦業權補償工作側記

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礦山修復治理及礦業權補償工作側記

去年7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被通報。一年過去了,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張掖段礦業權整治點整改、礦業權退出補償、礦山修復治理工作進展如何?筆者日前來到張掖市國土資源局、肅南縣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區進行了走訪。

干群合力攻堅 治理成效顯著

張掖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高林俊說:「去年以來,我們把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全市國土資源系統幹部職工的頭號工程,集全市國土資源系統之力打好攻堅戰。截至今年6月底,張掖市國土資源系統承擔的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礦山修復治理及礦業權退出補償工作已全面完成,全市保護區內77個礦業權(117個整治點)項目全部完成整改,整改率達100%。列入註銷式退出的44個,列入扣除式退出的7個,列入補償式退出的26個,註銷和扣除退出的礦業權資料申報工作全面完成;非煤礦業權補償式退出的工作全面完成,完成率達100%。」

高林俊表示,在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張掖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國土資源系統針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礦山開發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進行拉網式摸底清理排查,堅決關停保護區內一切礦山探采活動,對自然保護區礦業權項目實施了全面、科學、系統地修復整治,對符合補償式退出的礦權予以補償後徹底退出,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至此已無任何礦山探采活動。

高林俊說:「目前,祁連山保護區已重現往日寧靜,逐步恢復了生態,現在的祁連山,天藍了,地綠了,水清了,野生動物回來了,作為國土資源人,我感到欣慰。」

苦戰高原 修復治理提前完工

肅南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一線,是全國唯一的裕固族自治縣,礦產資源豐富,蘊藏著鐵、銅、鉛、鋅、煤等多種礦藏。自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甘肅省祁連山內礦產資源探采活動逐漸增加,生態環境也因此受到了嚴重破壞。

肅南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呂樹平在石居里選礦廠修復治理區向筆者介紹,石居里選礦廠地處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共有6號溝、8號溝兩座選礦廠,佔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治理區內建有選礦車間、礦石破碎車間、尾礦庫、辦公和生活用房等,隨意堆放的6處礦渣堆,近17萬立方米,大面積壓占土地,易造成泥石流堵塞河道,周邊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我們申報了祁連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項目2017年8月開工建設,對該礦進行人員撤離、設備拆除、礦井口封堵、護坡加固、河道清淤、場地平整、人工覆土、植樹種草、封育圍欄、截引引水工程等生態恢復綜合治理。目前已全面完工,修復治理區綠色成片,與周圍地形地貌基本一致。

在肅南縣九個泉石居里選礦廠修復治理區,筆者看到一大片1米5高的雲杉,在金燦燦的陽光照耀下,青翠欲滴。

此外,筆者還奔赴肅南白泉門治理區、大灣治理區,該礦區2017年被列入山水林田湖草項目。建設規模120公傾,共分白泉門、月牙檯子、大灣三大片區,治理區總長度5.4千米。同行的肅南工作人員孫曉園,指著河岸上的山坡說,山上許多的礦洞已封填,通過工程治理,穩固了河道兩岸,綠化了平整後的河谷地帶。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成功的背後總是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付出。張掖市國土資源局從2016年12月至今年6月底,先後組織300多人次深入祁連山礦業權項目整治現場200餘次,行程7萬多千米,儘管多處礦點海拔在3000~4000米以上,自然環境惡劣、施工難度大,但全市國土資源系統黨員幹部職工知難而進,克服高原缺氧、大雪封山、道路險峻等困難,晝夜奮戰在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治理第一線。

依法依規核查 分類退出礦權

在礦業權退出工作中,張掖市國土資源局認真學習領會省政府印發的《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礦業權分類退出辦法》,報請張掖市整改指揮部會議研究審定了《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張掖段)礦業權分類退出工作方案》,確定了礦業權分類退出的目標任務和工作步驟以及職責分工。縣、區按照程序和退出辦法的規定,確定了納入註銷式退出、扣除式退出和補償式退出的範圍。對每個礦業權的實際投入情況逐個進行了摸底,一礦一策制訂了退出方案,縣區國土資源部門核實核算企業申報的投資情況,審計部門全程對礦業權補償認定程序和資料進行審核,政府法制部門把關對認定過程涉及的法律程序進行審核,確保礦業權分類退出工作依法依規,有序開展。該局礦業權分類退出工作領導小組及時跟進縣區補償協商工作,派員赴省國土資源廳地質資料館調取探礦權勘查成果資料,赴新疆、青海等地就高海拔地區礦山開採成本投入進行詢價,派員赴河南、陝西等地對部分企業提供的票據協議的真實性進行外調,為礦業權補償認定標準提供依據;抽調規劃院勘測院技術人員,配備技術設備,對部分礦山投入工程量進行勘測認定等。

針對探礦權投入認定方面存在的問題,專門與省國土資源廳相關處室和相關市州進行溝通諮詢,協調省內地勘行業專家對礦業權人自主勘查投入進行確認,從專業和行業的角度研究探礦權補償退出投入認定辦法,有效解決了縣級部門無法把握的疑難問題,為探礦權投入認定提出了解決方案。市局主要負責人每周調度一次補償協商進展情況,每月督查一次協商洽談進展,召開會議專題分析研究。分管領導帶領工作組赴責任縣局靠前指揮,及時配合開展協商洽談工作,協調解決協商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問題,參與涉及違法轉讓行為礦業權的調查取證工作,及時跟蹤礦業權補償退出協商的過程和具體環節等,有效推動礦業權補償退出進程,確保每一個退出的礦業權項目有法可依、有據可查。

堅持標本兼治 構建長效機制

張掖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王金龍表示,在全面整治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上,堅持標本兼治,由國土資源部門牽頭進行整治和監管的33處監測點,均按要求開展恢復整治工作並全部整改到位,日常監管責任全部落實,黑河濕地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保護區外圍區域礦山環境整治與自然保護區內環境問題整治同等重視、同步推進,對排查出的215個礦業權項目,通過全面督促整治和不間斷的提質提標,目前已全部完成礦山環境現場整治任務,張掖全域礦山開發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治理。

此外,張掖市國土資源局構建了長效保護機制。一是把好礦業權審批關口,自然保護區所有礦業權堅決不予新立。二是建立用地「雙審核」制,嚴格落實環保第一審批權制度。三是規範項目用地審批管理,加快調整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設立禁止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嚴把涉及祁連山、黑河濕地保護區建設項目的准入審查關,確保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不再規劃、審批、建設任何項目。四是以縣域為基本單元,對國家級、省級禁止開發區域及其他各類保護地,加強生態空間管控。五是嚴格落實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六是把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活動的前置性條件,按照省市出台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實施細則、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評辦法,細化國土資源部門對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對縣區國土資源部門實行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一票否決」。建立「天上查、地下管、網上看」的巡查監管機制,切實加強保護區範圍內國土資源的監管力度。

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得到了積極貫徹,未來「金張掖」會更加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