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2018年中安卓旗艦手機橫評

2018年中安卓旗艦手機橫評

早晨醒來,樓下車站對面的煎餅攤排起了長隊,濃香的山東煎餅一個接著一個出鍋,2塊5的價格倒也實惠,只是曾幾何時,食客習慣拿著鋼鏰往攤位一旁的錢箱里扔,但現在,錢箱的位置被一個碩大的二維碼取代,拿出手機掃碼支付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偶爾掏出鈔票付賬,反而會被老闆嫌著麻煩。

出門在外,陌生的道路陌生人讓你迷茫,過去我們樂於拿著Lonely Planet尋找當地特色,它層伴隨成千上萬的旅行者走過世界無數的旅程。然而現在,只需要打開手機里的谷歌地圖,一切地標躍然紙上,無所不能的搜索工具幾乎能告訴我們一切答案。

小時候,一部遊戲機是所有孩子的夢,但現在黑白的GameBoy能吹爆學期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孩子手上的玩具已經成了iPhone或是iPad,他們更喜歡在Minecraft中尋找現實以外的自我世界。

世界變得好快,而智能手機的出現也進一步加速著世界的改變。從2008年蘋果為iPhone添加App Store開始,越來越多的應用程序以及互聯網服務,令生活的方方面面變得更便利,這也使得移動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在隨後幾年,以三星、HTC以及蘋果為首的國際品牌,用著一部又一部旗艦,提升著智能手機在人類生活中的功用。

從2016年開始,國產智能手機逐步在市場展露鰲頭,憑著對中國用戶使用習慣的深挖,以華為、vivo以及OPPO為首的品牌取得了傲人銷量。而到了今年,加持徠卡三攝的華為P20 Pro、全面屏的vivo NEX以及OPPO Find X,在產品口碑和聲勢上,都達到了巔峰。

於是乎,我們就集結了2018上半年最強的旗艦們,想通過一次橫評,來看看究竟國產智能手機是否已經具備了與國際品牌旗艦比肩的水平。

那麼,就請我們選手登場

這一次我們選擇了2018上半年智能手機市場的主流旗艦產品,它們包括了vivo NEX、小米8、OPPO Find X、堅果R1、索尼Xperia XZ2、華為P20 Pro、一加手機6、HTC U12+。(很可惜,由於諸多原因,Galaxy S9+並沒有參與到這次橫評中)。

針對這些手機的上市時間以及售價,我們也為各位做了統計: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有產品的售價都以官方售價為準。截止測試,所有機型都已經升級到最新官方系統,並且所有手機都選擇國行零售版本。

全面屏已成主流,異形屏大行其道

為了視覺的滿足,智能手機的屏幕尺寸在近些年已經擴大了數倍,我們終於不再局限於2.0英寸狹小的視野,一塊塊6.0英寸的顯示屏靚麗地展現著世界。然而這種尺寸的增加並不是無節制的,畢竟作為日常工具,智能手機仍然需要兼顧單手操作的需要,因此從很早開始,智能手機廠商就開始探索手機屏幕尺寸與體積之間的平衡究竟在何處。

屏幕要更大,但是機身體積不能變大,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大屏幕在手機體積內的佔比,進一步縮減邊框、額頭以及下巴所佔用的空間。在2018年,全面屏已經成為了市場的主流,在我們選擇的8款旗艦產品中,所有的產品都已經打出了(或打出類似於)全面屏的概念。

不過雖然都叫全面屏,但出於不同市場的考量,產品所選擇的全面屏類型也有所不同。其中主要的差異,則聚焦到了手機屏幕的額頭部分,在2017年底,iPhone X選擇將前置攝像頭、感測器等組件封裝到手機的額頭區域,通過異形屏切割出特殊的區域存放這些組件,外界普遍將這樣的異形屏方案稱之為劉海屏。當前,劉海屏方案已經出現在了不同價位的產品中,不僅僅是頂級的旗艦,在千元機領域,也有它活躍的身影。

在8款橫評的產品中,華為P20 Pro、小米8、一加手機6以及堅果R1採用了劉海屏方案,但由於組件功能的差異,它們的額頭留空區域尺寸也不徹底不同。其中,堅果R1留出的區域最小,僅保留了正面前置攝像頭,而在2018下半年,行業也將這種類型的劉海親切地稱之為「水滴屏」。除此之外,華為P20 Pro的劉海留空要小於小米8以及一加手機6,可能是由於頂部紅外感光相機的存在,小米8的區域是四部手機中最寬的,它幾乎與iPhone X的劉海寬度相當。

不過可能是考慮到一部分對劉海視覺影響較為敏感用戶的需求,在這四款產品中都保留了隱藏劉海的選項,開啟後頂部劉海兩側的留白狀態欄會變為黑色,此時應用程序的顯示會維持在18:9比例,解決了不少用戶強迫症的問題。當然,這種做法只是劉海屏的折衷方案,畢竟去掉額頭範圍,會進一步壓縮原有的顯示空間,比如屏幕尺寸為6.21英寸的小米8,在隱藏留海後,實際顯示區域要明顯小於配備6.0英寸18:9比例屏幕的HTC U12+。

值得一提的是,四款具備劉海屏幕的手機,在處理遊戲和應用時,劉海區域的顯示也各有不同。小米8與華為P20 Pro選擇與iPhone X一樣,自動在界面上挖出劉海區域,完全利用每一寸屏幕區域。而一加6和堅果R1則會自動開啟隱藏劉海的功能,在頂部留出黑邊,以確保遊戲內容的完整。

左側從上至下:一加手機6、小米8、OPPO Find X、Xperia XZ2

右側從上至下:HTC U12+、華為P20 Pro、堅果R1、vivo NEX

多樣技術 一切為了更高屏佔比

iPhone X之所以選擇劉海的異形切割,是因為它沒有辦法在有限的邊框區域塞入結構光組件,劉海的存在確保了手機下巴和左右邊框能夠進一步減少存在感。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廠商都奢望劉海來拯救世界,vivo NEX、OPPO Find X這兩款產品都另闢蹊徑的在「幹掉邊框」這件事上做出了新的努力。

事實上早在前幾年,三星就作為先行者,第一次通過雙曲面屏幕技術從視覺上抵消了左右邊框的影響,而在隨後,幾乎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壓縮額頭和下巴的空間。但至今,也僅有OPPO Find X和vivo Nex真正做到了近乎全面的全面屏。前者的屏佔比達到了93.8%,而後者的屏佔比也達到了91.24%,這兩部手機也是此次橫屏中,屏佔比數據最高的產品。

左:OPPO Find X 右:vivo NEX

因此,從視覺來看,OPPO Find X與vivo NEX的顯示是最為「過癮」的,不管是遊戲還是應用使用,減少視覺干擾的機身很容易令用戶實現沉浸式的體驗。同時,高屏佔比也在更小的體積內提供了更大的顯示面積,很難相信在一手掌握的機身內,兩家廠商塞入了6.42英寸和6.59英寸的顯示屏。

HTC U12+以及索尼Xperia XZ2的設計似乎就顯得與中國用戶的喜好背道而馳,它們雖然也採用了18:9比例顯示屏,但寬大的四周邊框令屏幕看起來並不「全面」。當然,這其中不乏對手機外觀協調性的考慮,比如索尼和HTC就在機身上堅持對稱的設計原則,以U12+為例,頂部的區域為前置雙攝像頭留出了正常空間,而下巴區域則做出了與頂部相協調的留空,如此一來整機就不會顯得頭重腳輕。

反觀幾款具備劉海屏的設備,在下巴和額頭的處理則失了平衡。其中以小米8、堅果R1最為明顯,兩者的底部的留空區域幾乎與HTC U12+相接近,因此在視覺上會多少造成底部過大的觀感,反而降低了全面屏的衝擊力。華為P20 Pro是橫評中唯一採用前置指紋識別按鈕的產品,這反倒為它寬大的下巴找到了合理的理由,畢竟從實用角度來看,正面指紋識別按鈕具備更高的實用價值。

上排從左至右:堅果R1、小米8、一加手機6、OPPO Find X

下排從左至右:華為P20 Pro、HTC U12+、Xperia XZ2、vivo NEX

目前來看,在橫評的產品中,也僅有OPPO Find X做到了這一點,它的下巴寬度僅為3.4mm,甚至比iPhone X的數據(4mm)還要更窄,其次vivo Nex以及 一加6也儘可能的遮掩了下巴對於視覺的影響。

左至右:OPPO Find X、索尼Xperia XZ2、HTC U12+

當然,要真正幹掉下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由於手機的下巴區域同樣承載了一定的功能作用。事實上,無論是採用LCD顯示屏還是OLED顯示屏,無論屏幕的比例採用16:9、18:9還是19.5:9,屏幕組件本身都是由顯示層、電源管理、觸控IC和排線等元器件組成的面板整體,通過軟性排線與主板相連。往往屏幕組件的封裝模式決定了手機結構工程師需要在手機底部為其留出多少空間,而這也就是為什麼雖然當前大多數國產手機已經在劉海上做了妥協,卻沒法真正幹掉下巴。

小米8、vivo NEX、一加手機6等主流全面屏設備,目前普遍採用COF(Chip On Flex)屏幕封裝技術,相較於更早前的COG封裝(Chip On Glass),COF將觸控IC等晶元附著於屏幕面板和主板之間的排線上,由於排線本身具備一定的柔性,從而實現一定的摺疊效果,因此這種技術本身能夠為下巴節省出一定的空間。

OPPO Find X之所以能將下巴區域縮減至此,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使用更為先進的COP封裝(Chip On Pi), 這是一種利用OLED柔性特點的封裝技術,由於柔性OLED本身不想LCD面板那樣具備硬度,因此它可以根據需求實現一定角度的彎折,因此,COP封裝就可以在COF的技術上,直接將底部的封裝區域對摺到屏幕層的下方,從而減少對屏幕底部空間的佔用。由於良品率以及製造成本的因素,目前也僅有iPhone X、三星Galaxy S8系列、Note8、S9系列以及最新的Galaxy Note9採用了COP封裝。

這裡還需要再提一下vivo NEX以及OPPO Find X,為了實現真全面屏效果,兩款手機都採用了機械升降結構來收納前置攝像頭(Find X還具備結構光組件),同時在感測器安置的結構方面做出了創新。首先是Find X,它率先啟用了TP+屏下紅外方案以此來取代距離感應器的功能,在通話時,OPPO Find X會利用屏幕觸摸來判斷人體是否接觸到屏幕,在此時只要人耳的皮膚大範圍接觸到上半部分屏幕,手機屏幕就會自動熄滅,確保不會出現誤操作掛斷電話的尷尬。同時,在Find X的屏幕下封裝了一顆紅外感測器,這顆感測器在熄屏時會自動開啟,用以檢測通話屏幕熄滅時,手機與人體之間的距離。

頂部邊框空間捉襟見肘的vivo NEX則創新式的將常用的光線感應器擺放到了屏幕下方,通過屏幕光線數據補償演算法,實現了屏下光線感應的功能。而用於距離計算的紅外感應器則被放置到了屏幕頂端的微縫中,此外還有微振動單元驅動屏幕發聲以實現「全屏發聲」的效果,用以代替聽筒。

這一切的技術革新,都只是為了實現更徹底的全面屏效果,或許升降結構不一定會成為最佳的方案,但OV的確在蘋果的劉海之外做出了另一種嘗試,這種探索的思路值得所有手機廠商學習借鑒。

華為P20 Pro、堅果R1、小米8

全面屏決定顏值 顯示效果則影響體驗

功能機走向智能手機時代,我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屏幕尺寸的革命,從最初1英寸單色顯示屏到如今屢見不鮮的6.0英寸顯示屏,手機所承擔的使命也由簡單的電話簡訊演變為了每個人鏈接世界的通道。無疑,越來越多的時間被這小小方寸的空間所佔據,市場研究公司Statista在去年公布了一組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用戶平均每天使用手機時長已經超過3小時,隨著時間來到2018年,這一時間有增無減。

因此,手機屏幕的顯示效果決定了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形式,在2018年,OLED顯示屏展現出了壓倒性的擴張態勢,如今,即便是千元級的入門產品,也已經開始採用OLED顯示屏。此次評測的8款旗艦,也僅有堅果R1、HTC U12+以及索尼Xperia XZ2採用了LCD顯示屏,其餘全部採用了AMOLED屏幕。

從現實風格而言,濃郁飽和的AMOLED在日常顯示時的確相較LCD屏幕更討好我們的雙眼,但這並不是當前AMOLED相較LCD屏幕的唯一優勢。可以看到,即便是採用LCD顯示屏的HTC U12+以及Xperia XZ2,在色彩飽和度方面也已經有了明顯的加強,如果單純只看一款產品,你也能體驗到濃烈明快的色彩表現。

AMOLED顯示屏相較LCD顯示屏,最大的優勢無疑在於亮度。若是在幾年前,無疑沒人會相信這樣的論調,畢竟OLED屏幕在發展初期,不佳的亮度表現一貫制約了它的發展,而現如今,在亮度方面的AMOLED已經超越了LCD顯示屏。即便沒有更明確的數據支撐,只將橫評的8部手機手動開啟最高亮度,肉眼即可發現vivo NEX、一加6以及小米8在亮度方面要明顯超越HTC U12+以及堅果R1,三部LCD產品僅有索尼Xperia XZ2的亮度表現值得稱道,但依然不算拔尖。

上排從左至右:堅果R1、小米8、一加手機6、OPPO Find X

下排從左至右:華為P20 Pro、HTC U12+、Xperia XZ2、vivo NEX

如果將這一對比移至室外,則差別更為明確。在正午陽光直射的室外,配備AMOLED屏幕的5台手機都擁有非常好的可見性。而堅果R1以及U12+則顯得較為灰暗,在清晰度方面相對較差,而Xperia XZ2則繼續維持不錯的亮度水準,也算是LCD黨最後安慰。

上排:OPPO Find X、vivo NEX、小米8、堅果R1

下排:索尼Xperia XZ2、HTC U12+、一加6、華為P20 Pro

當然,即便全是AMOLED顯示屏,一加手機6、小米8、華為P20 Pro、vivo NEX以及OPPO Find X的顯示風格也各有千秋。比如vivo NEX以及一加手機6會更注重紅色的顯示,而華為P20 Pro則會略微偏暖,小米8顯示較為中性。而在三台LCD中,堅果R1對綠色顯出了不同的偏愛,甚至在白色的網頁顯示時屏幕也微微泛綠。而在極限角度下,LCD屏幕的可視性仍然打了折扣。

上排從左至右:堅果R1、小米8、一加手機6、OPPO Find X

下排從左至右:華為P20 Pro、HTC U12+、Xperia XZ2、vivo NEX

得益於AMOLED顯示屏黑色不發光的特性,當前幾乎所有的主流產品都提供有息屏時鐘功能,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提醒功能,畢竟有時候掏出手機只想要查看時間,低功耗的持續顯示能夠省去點亮屏幕的麻煩。vivo NEX、OPPO Find X、小米s8、一加手機6以及P20都配有相應的功能。

當然,只要功能由需求,技術的壁壘根本不是障礙,HTC U12+就是橫評中,唯一一款使用LCD屏幕,但卻配有息屏提醒功能的手機。而堅果R1以及Xperia XZ2並沒有配備相應的功能,前者只能在無線充電時啟動時鐘模式。

全面屏時代下 解鎖方式也有了改變

在移動通信產業迅速發展的今天,智能手機對於每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樂於將所有的秘密都擺放其中,正因如此,用戶對於智能手機的安全需求也水漲船高。在2013年,蘋果首次將電容式指紋感測器與Home鍵融為一體,隨後這種便捷的生物驗證技術就成為了現代設備的標配。

全面屏的引入進一步壓縮了手機正面設計的空間,因此傳統與Home鍵結合的指紋識別按鈕只能在手機上尋找其他容身之所,對於大多數中低端產品而言,當前最經濟的方案無異於採用後置指紋解鎖按鈕,而諸如vivo NEX之類的頂尖產品,則全面擁抱與屏內指紋識別方案。當然,毫無疑問,不管是後置指紋解鎖還是屏內指紋識別,在便利性方面始終打了折扣,業界也不斷在找尋可替代的方案,於是在橫評的8款旗艦中,我們看到了不同迥異的解鎖方案。

首先電容式指紋識別仍然是使用最為廣泛的方案。一加手機6、華為P20 Pro、索尼Xperia XZ2、HTC U12+以及小米8都採用了這一方案,只不過為了兼顧正面ID設計,大部分機型都選擇將指紋移動到了手機的背面,只有華為P20 Pro仍然堅持將指紋按鈕放置在手機的正面。

因此,在使用體驗方面,這些產品呈現了大同小異的態勢,背部的位置限制了舒適解鎖的姿勢,僅有雙手食指才能自然落在指紋區域。而採用前置指紋的P20 Pro則沒有這樣的限制,特別是當用戶將手機正面擺放在桌面時,正面指紋解鎖無疑更為順暢,畢竟你不需要將手機抬起再利用背部的指紋識別按鈕解鎖,解鎖速度自然也要更勝一籌。

比較有特點的是vivo NEX,早在vivo X20時代,vivo就開始了對屏下指紋識別技術的迭代,到vivo NEX已經是第三代光電方案,而所謂光電指紋識別,就是一種利用屏下CMOS和微透鏡對手指進行識別,從而解鎖的技術。在實際使用時,vivo NEX的指紋識別相較前幾代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幾乎在手指放下的瞬間就能實現解鎖,不會讓人有等待的煩惱。

OPPO Find X則是所有橫評產品中最為激進的一派,為了實現無開孔機身,它放棄了屏內指紋識別模組,也沒有採用背部指紋識別,而是採用了與iPhone X幾乎相同的3D結構光模塊,它被安放在頂部升降區域中,因此在點亮Find X的瞬間,頂部升降結構會自動升起完成解鎖。

所謂的結構光,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激光發射器打出數量眾多的光線圖形,當這些圖形反射到被識別物體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光線反射和扭曲,至此再利用激光反射的圖像進行3維立體結構的識別。舉個例子,我們每個人都有使用過百葉窗,當光線透過百葉窗照射到我們的臉上,陰影會形成不同程度的扭曲,而結構光就是一部可以用以識別這種扭曲的機器,當反射的信息足夠多時,系統自然就能準確的判斷解鎖的用戶是不是你。單純以技術角度來看,相較當前電容式指紋方案,擁有數萬個識別點的結構光方案的確是安全程度更高的一種加密方式。

回歸到實際體驗,在一升一降的瞬間,OPPO Find X的解鎖速度毋庸置疑,同時由於採用了點陣發射,因此它不受環境光的影響,在弱光下的解鎖性能也不會降低。但它是否能真正替代指紋解鎖,或許還要打個問號,畢竟對於普通用戶而言,「刷臉」解鎖是一件需要重新建立用戶習慣的事,而改變固有習慣,往往是普通人最不願做的事。

除了上述各異的解鎖方式外,8部旗艦機(NEX和Find X不具備)幾乎都在指紋或是結構光之外提供了人臉識別解鎖,作為一種輔助解鎖方案,基於平面的人臉識別雖然並不安全,但卻一定程度的再解鎖速度和加密安全之間提供了一種輕便的選擇,至於是否啟用該功能,則需要用戶自己做決定。

事實上在安全解鎖方面,國產手機廠商的確也已經拿出了更進一步的方案,在今年,vivo和OPPO已經展示了TOF 3D超感應技術。它作為結構光的類似方案,在識別特徵點的數量上更具優勢,超過30w的特徵點安全性是當前結構光的十倍。同時,TOF方案也能令手機快速掃描建立人臉模型,從而實現更多好玩的功能。

核心硬體差異較小 這是高通的勝利

對於旗艦而言,性能表現自然是無需費心的部分,幾乎每一家廠商都樂於將當年最尖端的處理器賦予其上。於是在2018上半年,高通驍龍845移動平台成為當仁不讓的冠軍,8台橫評產品中,有7台產品使用這塊處理器,而僅有華為P20 Pro配備了自家麒麟970處理器。因此可以說,相較於千姿百態的全面屏設計,旗艦手機的核心性能組件仍然有著很高的趨同性。

同時,國產品牌也在內存的選擇上擺出了相同的態度,現如今,6GB LPDDR4X已經成為了旗艦的基礎配置,對於頂級產品而言,8GB LPDDR4X才是標配。HTC與索尼則維持了一貫冷靜的態度,最高僅提供6GB運行內存版本。(由於送測機型的限制,此次評測小米8是6GB運行內存基礎版)

我們統一選擇安兔兔以及GeekBench4來對所有橫評產品進行跑分的量化,這雖然並不一定能體現產品在日常使用中的實際表現,但卻能為用戶提供參考價值。

可以明確,搭載高通驍龍845移動平台的手機在安兔兔以及GeekBench4測試中取得了幾乎相同的成績,它明顯要優於搭載華為海思麒麟970的P20 Pro,特別是單線程的測試,845移動平台甚至要比麒麟970高出近30%。無疑,最終的成績也證明,諸如一加6、小米8以及堅果R1這類互聯網品牌,相應更注重「沒事跑個分」的環境,它們的跑分表現的確要比其餘產品更具優勢。

當然,更高的性能往往也意味著更高的功耗,久未發展的電池技術很早之前就成為了桎梏智能手機性能發展的瓶頸,更高容量的電芯以及快充技術的出現從某些方面緩和了手機續航的不足,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不僅僅是智能手機廠商,往往上游供貨商在新技術研發中都會加入低功耗的需求,相信這也是OLED屏幕、更精工藝晶元不斷登場的原因。

8款橫評的智能手機擁有不同尺寸的屏幕以及不同的硬體標準,電池容量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續航對比中我們不考慮實際的耗電量,只關注實際消耗的百分比情況,看看在50%亮度下,1小時王者榮耀後,每一部手機的剩餘電量。

最終發現,搭載3600mAh容量電池的堅果R1隻消耗了13%的電量,在相同845移動平台的硬體下,它的成績是所有手機中最好的。其次,配備4000mAh容量電池的華為P20 Pro以14%的耗電量緊隨其後,看來麒麟海思略低的性能的確也進一步幫助了省電。

像素畫質各有提升 徠卡不敵U12+?

在2018年,雙攝像頭已經成為大多數手機的標配,無論是國際品牌還是國內品牌,都樂於為產品配備雙攝像頭,此次橫評中也僅有索尼Xperia XZ2沒有配備雙攝像頭。說起來,得益於手機ISP性能的提升,多幀合成的處理速度已經有了飛速進步,通過雙攝像頭捕捉合成畫面的做法,的確令當前的智能手機畫質有所提升。

在各個價位段,雙攝方案也不盡相同,但總體分為三種類型。首先是常見的景深攝像頭方案,最初HTC One就採用了類似方案,它是在普通攝像頭的基礎上配備一顆景深攝像頭以實現對深度信息的監測,依靠深度信息從而實現背景虛化的功能,這樣的雙攝方案對於手機的畫質提升有限,但卻能帶來許多創新的玩法,vivo NEX就採用了類似的雙攝方案。

第二種主流方案則是長焦+廣角的雙攝像頭方案,這也是目前旗艦機選擇的主流方案,顧名思義,所謂長焦+廣角的方案就是使用一顆廣角攝像頭配合長焦攝像頭,通過軟體演算法,在用戶變焦時根據不同光線環境切換攝像頭主次順序,兩顆攝像頭捕捉的畫面相互疊加,從而實現類似無損變焦的效果。我們知道,在智能手機有限的空間內,要通過光學手段實現變焦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不損失畫質的前提下,長焦+廣角方案就為手機提供了接近無損畫質的變焦能力,而這也方便了普通用戶在日常拍攝時的使用。

最後一種主流方案,其實是兩種不同方案的糅合。眾所周知,感光元件的感光能力由單個像素的感光面積決定,但色彩信息是由感光元件的拜耳色彩濾鏡所感知,它覆蓋於感光元件表面,因此,相較於彩色感測器而言,缺少拜耳色彩濾鏡的黑白感測器,理論的感光能力更高,這也意味著它能捕捉更多的細節信息。因此,通過一顆黑白感光元件拍攝細節,再由一顆色彩感光元件來提供色彩信息的雙攝方案一度成為市場熱衷的選擇。

而現在,這種黑白+彩色的雙攝方案也與長焦+廣角方案相融合,如此一來,在提升普通拍攝畫質的基礎上,也能為手機帶來近乎無損變焦的能力。諸如此次評測的OPPO Find X、堅果R1就採用了類似的方案。華為P20 Pro則是其中做得最為徹底的,因為它還配備了一顆超長焦攝像頭,以三攝像頭方案實現類似5x光學變焦視角的能力。

我們知道,光學組件的解析力往往與體積成正比,要想實現更高畫質,鏡頭的厚度無法妥協。在8款橫評的手機中,僅索尼Xperia XZ2以及OPPO Find X的鏡頭結構沒有突出,其餘的產品鏡頭仍然高於後置面板,這對於鏡頭本身的耐用性無疑也是一大考量,只能說在光學結構有所突破之前,這也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我們為各位整理了橫評設備的攝像頭信息:

在實際拍攝中,我們選擇了一個光線較為明亮,但明暗對比強烈的環境,在8部手機的自動模式下,來看看它們的具體表現究竟如何。(華為P20 Pro選擇4000萬像素模式)

索尼Xperia XZ2

堅果R1

華為P20 Pro

vivo NEX

小米8

OPPO Find X

得益於演算法的進步,在遇到光線較為複雜的環境時,8部手機的自動曝光和白平衡表現雖然略有不同,但相較前幾年的智能手機而言已經有了非常明確地進步。華為P20 Pro本身的曝光較為激進,而其餘的設備則最大限度的平衡了明亮環境與暗部細節。

但是這些設備的邊緣畫質則呈現了比較不同的態勢,除HTC U12+以外的表現都只能用差強人意來形容,即便是有4000萬像素加持的華為P20 Pro,畫冊邊緣的字也已經模糊不清,具體的表現,圖已經說明一切。

性價比不再的2018,精品戰略將重回手機市場

無疑在2018年,國產智能手機已經徹底擺脫中低端的固有觀念,逐步朝著更高端的市場邁進。在以往僅有三星蘋果涉足的4000元以上市場,我們已經見到了諸如vivo NEX、OPPO Find X、華為P20 Pro在內的國產旗艦,以這些手機在橫評的表現而言,它們與國際品牌旗艦幾乎已不存在差距。

在更低的價位區間,互聯網品牌的產品素質也已經有了明顯的提升,小米手機8與一加手機6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誠然兩者或許在自我個性的表現上略遜一籌,但依靠高素質的核心硬體以及一如既往地性價比表現,它們也已經俘獲了一大批擁躉。

事實上,在2018年,國產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展現了與往年不同的態勢。它正在跑步進入了「消費升級」時代,以往奏效的性價比玩法失去了作用,以OPPO、vivo以及華為為首品品牌重新拾起精品戰略,這不禁有效地幫助產品提高了溢價的能力,同時也從一定的方面提升了品牌在用戶心中的認知度。

無疑,市場已經明白,追求品牌溢價以及產品價值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畢竟有了高定價和高毛利的保證,廠商才能具備上游供應鏈抉擇的話語權,從而推出更多具備創新的產品,他們才是形成突破的機遇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活網 的精彩文章:

出入場館再也不用刷卡 NEC面部認證技術入駐東京奧運會
三塊屏幕搭載i7處理器 多合一智能辦公桌你想要嗎?

TAG:愛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