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人口科學》2018年第4期內容摘要

《中國人口科學》2018年第4期內容摘要

1.鄭秉文:中國社會保障40年:經驗總結與改革取向

【摘要】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文章回顧了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以來的艱難歷程和取得的成就,對社會保障改革的緣起與動因進行了分析。文章認為,社會保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貢獻是使企業組織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使個人成為「自由勞動者」;社會保障成為市場經濟運行的調節器和社會穩定的安全網。文章總結了中國社會保障40年來取得的成功經驗與遺留的主要問題,認為經驗與問題均源自「多點試錯」。文章對未來社會保障改革取向提出了4點看法,即社會保障高速度擴張亟待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社會保障明顯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應儘快解決,社會保障頂層設計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舉足輕重,社會保障改革堅持「精算平衡原則」意義深遠。

【關鍵詞】改革開放40周年 多點試錯 社會保障改革 養老金改革

【作者簡介】

鄭秉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2.張桂文 王青 張榮:中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減貧效應研究

【摘要】文章基於邏輯推演與數理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非農就業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促進農業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收入、提高人力資本存量增強農民的收入掙得能力,以及降低農業人口佔比提高農民的政策影響力4個方面分析了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減貧作用機理,並在此基礎上,對中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減貧效應進行了計量檢驗,結果表明,中國農業勞動力非農轉移顯著降低了貧困發生率,對農村減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農業轉移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國家財政支農、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減輕農村貧困也有重要影響。文章建議,為更好地發揮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減貧效應,要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實施差別化的扶貧政策。

【關鍵詞】農業勞動力轉移 減貧 人力資本

【作者簡介】

張桂文,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王青,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張榮,河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3.劉華軍 李超 彭瑩:中國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地區差距及區域協同提升研究

【摘要】不斷縮小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地區差距是高質量發展階段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文章將衛星燈光數據作為期望產出,在DEA框架下運用曼奎斯特生產率指數測度中國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並實證考察其地區差距及影響因素。研究發現:(1)中國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處於較低水平,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2)中國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地區差距呈擴大態勢,加強區域內協調並不斷縮小技術進步的地區差距成為縮小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地區差距的關鍵。(3)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合理化、市場化等因素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具有正向影響,而要素稟賦結構、能源結構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存在負向效應。基於上述結論,文章為中國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區域協同提升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綠色全要素生產率 地區差距 區域協調發展

【作者簡介】

劉華軍,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李超,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彭瑩,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

4.李恩平:分年齡人口城鎮化進程差異及其變化趨勢——基於聯合國URPAS數據的考察

【摘要】文章以聯合國URPAS數據為基礎,考察了1950~2015年發達、欠發達、最不發達三類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分年齡人口城鎮化進程差異及其變化趨勢。研究發現:(1)分年齡人口城鎮化進程存在明顯的差異;(2)從最不發達到欠發達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城鎮化具有明顯的年齡優先次序,20~29歲青年人口具有明顯的城鎮化「急先鋒」特徵,分年齡城鎮化水平曲線呈現以20~29歲青年人口為峰值年齡的倒「U」形特徵;(3)從欠發達到發達的經濟發展進程中,存在圍繞大約50%城鎮化水平為拐點的急劇城鎮化特徵轉型,分年齡城鎮化水平曲線的極差、標準差、偏度等特徵指標存在隨總人口城鎮化水平的二次型曲線特徵。文章將分年齡人口城鎮化進程差異及其變化歸之於分年齡人口不一致的城鄉利益偏好和不同步的城鄉差距變化趨勢。

【關鍵詞】年齡 城鎮化 差異 變化趨勢

【作者簡介】

李恩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5.邊恕 馮夢龍 孫雅娜:中國農村家庭資產貧困的測量與致因

【摘要】文章基於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2010、2012、2014年3期農村樣本數據,分析了中國農村家庭資產貧困的水平與影響因素,得出的主要結論為:(1)收入貧困發生率持續走低的同時,資產貧困發生率呈先降低後升高的趨勢,半數以上的農村家庭處於金融資產貧困狀態。(2)3期數據中的收入貧困缺口率維持在11%的穩定水平,而資產貧困缺口率呈大幅度增長趨勢。(3)資產貧困發生率存在戶主及家庭特徵的差異,房屋自有權對金融資產貧困的影響與其他兩類資產有所差別。(4)中國農村家庭的資產動態為單一均衡,不存在多重均衡的貧困陷阱。(5)兩期貧困狀態下的家庭以結構性貧困為主,兩期非貧困狀態下的家庭以隨機性非貧困為主,發生貧困轉移的家庭主要為隨機性流動。(6)健康衝擊、政府補助對農村家庭的資產積累具有負向影響。在上述結論的基礎上,文章提出將「個人發展賬戶」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結合、推動農村地區小額信貸的發展、促進政府補助政策向資產積累方向轉型的對策。

【關鍵詞】 農村家庭 靜態資產貧困 動態資產貧困 貧困陷阱 貧困致因

【作者簡介】

邊恕,遼寧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

馮夢龍,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碩士研究生

孫雅娜,遼寧大學新華國際商學院教授

6.慈勤英 寧雯雯:家庭養老弱化下的貧困老年人口社會支持研究

【摘要】文章利用「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研究」課題組2015年的調查數據,通過控制個人、社會特徵變數,考察家庭代際支持和國家福利對於貧困老年人口經濟狀況、健康狀況和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並按照城鄉分組進行檢驗。結果顯示,家庭代際支持對貧困老年人口經濟狀況有顯著改善作用,同住能改善農村貧困老年人口健康狀況;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險同樣對貧困老年人口經濟狀況有積極效應,但對健康狀況無顯著影響。家庭代際支持和國家福利並未顯著提升貧困老年人口生活滿意度。基於此,文章提出:(1)在制度建設中要充分考慮貧困老年人口的特殊性,並根據其年齡、健康狀況適當增加救助金額,完善貧困老年人口的醫療救助政策;(2)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和制度,支持貧困老年人口家庭養老;(3)將老年扶貧納入區域扶貧綜合治理。

【關鍵詞】貧困老年人口 家庭養老弱化 福利依賴 社會支持

【作者簡介】

慈勤英,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寧雯雯,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講師

7.宋全成 張倩:中國老年流動人口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

【摘要】文章使用依據2015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構建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綜合分析個體因素、流遷因素、醫療衛生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對中國老年流動人口健康狀況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中國當前老年流動人口以低齡為主,總體健康狀況良好,但受性別、年齡、受教育水平、醫保參保狀況、日均鍛煉時間、收入水平、經濟來源及多種流遷因素的影響,存在潛在的健康風險。對此,應優化改造老年流動人口健康信息管理系統,全面提升社區健康衛生服務質量,加快落實醫療費用跨省異地報銷機制,針對健康風險突出的老年流動人群,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給予特別關注和政策傾斜,合理規劃城市養老服務產業,充分挖掘老年流動人口的勞動力供給潛力,強化對老年流動人口的社會經濟支持。

【關鍵詞】老年流動人口 健康自評 患慢性病 社會經濟支持

【作者簡介】

宋全成,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張倩,山東大學移民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8.於長永:傳統保障、醫療保險與農村老年人疾病風險擔心度

【摘要】文章基於2016年12個省36個縣1 212份調查數據,採用因子分析和Ordinal Logistic回歸模型,實證分析了傳統保障、醫療保險對農村老年人疾病風險擔心度的影響。結果顯示,農村老年人的疾病風險擔心度相對較高。傳統保障中的個體保障條件、家庭保障資源和社區保障環境,對農村老年人的疾病風險擔心度有顯著影響。其中,健康狀況越差、家庭收入越低、中西部地區和非平原地區的農村老年人疾病風險擔心度越高;年齡越大、已婚、村經濟情況越差、交通便利性越差和女兒數量越少的農村老年人疾病風險擔心度越低。醫療保險綜合保障能力、政策目標實現度、補償機制合理性和就醫問題緩解度對農村老年人疾病風險擔心度有正向影響。從影響機制看,補償機制合理性是醫療保險影響農村老年人疾病風險擔心度的決定性因素。補償比例、補償範圍和報銷手續是決定補償機制合理性的3個主要因素,也是提高醫療保險保障能力的關鍵著力點。

【關鍵詞】農村老年人 醫療保險 保障能力 疾病風險擔心度

【作者簡介】

於長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應用經濟學流動站博士後

9.李含偉 喻彤彤 汪泓:中國長期照護保險個人繳費意願研究

【摘要】鑒於目前中國社會保險總體繳費率已經偏高,新增長期照護保險險種無疑會增加個人繳費負擔,如果不了解公眾個體的繳費意願盲目進行政策設計,會導致其籌資進程難以推進。文章基於中國12個省份實地問卷調查數據,分析了不同人群長期照護保險的繳費意願及可接受的繳費比例。研究結果表明,自評健康越差、學歷越高、收入水平越高、年齡越大、兄弟姐妹數量越少、子女數量越少、城市規模越大,繳費意願越強烈;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東北地區、東部地區的繳費意願強度依次提高。針對不同人群的差異化繳費意願,文章提出了相應的長期照護保險個人繳費政策建議。

【關鍵詞】老齡化 長期照護保險 繳費意願 繳費比率

【作者簡介】

李含偉,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

喻彤彤,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汪泓,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10.石人炳 陳寧 鄭淇予:中國生育政策調整效果評估

【摘要】2014和2016年,中國連續對生育政策進行了調整,分別實施「單獨兩孩」和「全面兩孩」政策。生育政策調整的效果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相關研究結論大致可以分為「遇冷」、「符合預期」和「難以判定」三類。導致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同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判斷標準,其中有些標準是不嚴謹和不科學的。文章分別對近期和中長期生育政策調整效果進行了評估。結果發現,從近期看,生育政策調整「遇冷」的結論是不成立的,政策調整無論是對二孩出生數量的增加,還是對二孩生育水平的提高都產生了明顯效果。但從中長期看,政策調整的效果十分有限,不能適應中國人口長期發展需要。目前和今後一段時間,中國年出生人口數量受趨勢性因素和階段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前者導致出生數減少,後者推動出生數增加。隨著時間的推移,階段性因素不斷消減,趨勢性因素將逐漸成為決定人口出生形勢的決定性因素,中長期年出生人口數量可能會迅速減少。要實現人口長期發展目標,應加快完善生育政策。

【關鍵詞】計劃生育 生育政策調整 政策評估

【作者簡介】

石人炳,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陳寧,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

鄭淇予,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本科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何迪雅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劉凱:人工智慧是否會對世界盃感興趣
改革開放40年,這些學術熱點你真的研究透了嗎?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