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山東壽光水災,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

山東壽光水災,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老天不會因為你還沒做好準備就不下雨了。」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劉暢反問:「關鍵是我們為何沒做好準備?

受颱風「溫比亞」影響,18、19日山東壽光多地連降歷史罕見的大暴雨,到了20日上午,隨著上游來水增加,彌河沿岸的村莊開始被河水倒灌,多村相繼被淹。作為山東省水利專家,劉暢一直在關注受災最嚴重的壽光市,那些被洪水衝垮的房子,泡在水裡的蔬菜大棚,老百姓無力的哭泣讓他揪心。

他認為,一場暴雨沖刷出殘酷的現實,但將壽光受災的「罪魁禍首」簡單地推到某一方面並不客觀,壽光水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幾十年一遇」的暴雨量太大,遠超預案設計;水庫泄洪,放與不放,放多放少,難以「恰倒好處」;濰坊備受乾旱困擾,麻痹了人們的隱患意識;此外,下游泄洪河道被「圍剿」,減弱了疏通功能等等。

壽光因上游晚泄洪被淹?

各方都有「說法」

「山東的水庫一是防洪,第二是要留有水資源。沒提前泄水係為保障用水,壽光被淹與河道入海能力差有關,上游水庫泄洪發揮了最大的利益。」23日,面對著網上對「洪災是否因上游泄洪所致」的質疑,山東省防汛發言人如此回復,但回應並未消除公眾的疑慮,後者對水庫方面的指責仍不絕於耳。

「這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誤解。」劉暢認為,水庫有其自身定位。「在防洪區上遊河道適當位置興建能調蓄洪水的綜合利用水庫,利用水庫庫容攔蓄洪水,削減進入下遊河道的洪峰流量,從而達到減免洪水災害的目的;國家有關部門對水庫的要求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盡量多蓄水』。」

他認為,這個要求看似簡單,其實很難做到

一方面,水庫要蓄水,以起到蓄水和供水的作用;這意味著當暴雨導致洪水來臨時,保水庫大壩也是保安全;因此,當蓄水量超過極限時,放水是水庫自我保護的手段。「水庫一旦垮壩,最大洪水流量將達到6萬立方米/秒,整個保護區內上百萬人眾將面臨滅頂之災,後果難以想像。」壽光上游黑虎山水庫黨總支書記袁立民說。

實際上,早在「溫比亞」過境前,濰坊各大水庫已經「水滿為患」。據濰坊市水文局的官方通報,截至8月16日8時,全市水庫蓄水量較去年同期蓄水多蓄4.3856億立方米,較歷年同期蓄水多蓄2.4216億立方米。

另一方面,通過滯洪和蓄洪,水庫對洪水起到「削峰」的作用,用劉暢的話來講,就是「水庫攔蓄了最大洪峰,讓後者變成小的流量再泄向下游。它是個『變壓器』」。在洪水面前,水庫既不能放干蓄水,即「清庫」,也不能在洪水面前無所作為。「如果沒有水庫的存在,上游暴雨的水量將全部流向下游,對下游來說,這更是不可承受之重。」劉暢說。

以此次降雨為例,下游水流量的頂峰峰值是每秒1000立方米,如果失去水庫的保障,將達到每秒4000立方米,還不含下游沿線支流匯入的洪水。這是不可想像的災難。

劉暢認為,大量降水致上游水庫水位上漲過快,逼近警戒水位。「確保水庫安全,泄洪幾乎成了唯一的選擇。」濰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水利局局長周壽宗說得更直白,「如當時不泄洪,將會對水庫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甚至有垮壩危險,將影響下游近百萬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天災還是人禍?

「始料未及」和「麻痹大意」兼而有之

如果說幾十年未遇的特大暴雨降臨是天災,那麼長期乾旱造成的「麻痹大意」,準備不足,乃至對疏洪河道的「圍剿」等人禍因素直接加重了洪災帶來的傷害。

「本地水源嚴重不足,主要河道乾涸或處於斷流狀態。」去年6月28日《科技日報》曾刊發《90%沿海城市缺水,該怎麼解渴》的報道,山東省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李新華博士曾向科技日報記者描述:在濰坊,白浪河水庫、峽山水庫等中心城區主要供水地蓄水情況不樂觀,像峽山水庫,已經露出了大片的水位尺,更憂心的是這裡大部分河流已經斷流……

在乾涸的河道上造田、造房,甚至成了當地一景。根據官方公布的執法記錄和通報,侵佔河道的建築既包括居民院落、建築垃圾等,還包括經營類場所如果園、魚池、養殖場、洗沙場等。「河道不是私有財產。」劉暢表示,「洪水一定要有出路,就是說一定要有疏通的道路,排洪通暢才是減少洪災、澇災的前提條件。」

實際上,六年前,颱風「達維」過境,濰坊市臨朐縣境內的冶源水庫吃緊泄洪,讓下游口子村遭遇了30年一遇的大洪水。時任壽光市上口鎮水利站站長在2012年山東電視台《真相力量》報道中分析原因:一是養殖場選擇的位置不當,不該建在行洪區;二是不應該建大棚。他說,在行洪區搞大棚、搞養殖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如果不發大水他就賺了,發大水他就栽了。」

壽光市處於自南向北緩慢降低的平原區,海拔不高,最高點為49.5米,最低點為1米。歷史上,壽光發生洪澇災害的情況也並不多見,官方報道最近一次是1974年。根據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禁止在河道、湖泊管理範圍內建設妨礙行洪的建築物、構築物,傾倒垃圾、渣土,從事影響河勢穩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礙河道行洪的活動」,「禁止在行洪河道內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和高稈作物」。

有批評者指出,老百姓在行洪區搞建設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政府怎麼能熟視無睹?保障行洪安全是當地政府的首要任務,這個責任不能推卸。

洪峰過後災難未了

如何避免下一次「洪峰之痛」?

當夾雜著人為因素的災難已經發生時,追責是必須的,但當務之急是對受災群眾的救助。

「洪水留下的滿目瘡痍,仍顯示著它的威力。村裡民房牆壁上近2米高的水線清晰可見。磚頭也泡酥了,伸手輕輕一刮就是一層磚灰。」這是24日,有媒體記者對受災現場的描述,短短几句話可見洪水的危害之重。

農田、蔬菜大棚被淹,讓壽光市這個「中國蔬菜之鄉」和產糧縣損失不小,比如大棚受災導致蔬菜上市量減少,影響到蔬菜價格;強降雨導致的部分道路無法通行,也使得蔬菜外銷和輸入收到影響。

24日中午,濰坊市政府新聞辦的官方微博顯示,目前,部分村莊和蔬菜大棚仍有大量積水,相關部門將組織好全省支援的排水設施,爭取以最短的時間排空積水強化風險排查。大力做好受災地區尤其是群眾安置點、受災養殖區、死亡畜禽集中處置區域的消毒防疫,堅決防止發生疫情。

災難考驗著人性。「整個過程中,約有5萬餘人直接參与一線救災。」濰坊市新聞辦官微透露的這句話透露出在大災大難面前社會的溫度。不過,對災難的親歷者來講,對洪水的苦痛記憶短時間並不能消除,而就整個社會而言,如何避免下一次「洪峰之痛」,更是亟需面對的課題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應受訪者要求劉暢為化名

編輯:左常睿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全國人大常委會聚焦藍天保衛戰:有些地方環境質量監測弄虛作假
紅芯瀏覽器遭「換膚」質疑,業內發聲:有創新但自主可控仍存疑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