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民科,重新定義想像力

中國民科,重新定義想像力

8月12日,德雲社總教習高峰在舞台上開始了自己的表演:

「相聲講究四門功課,分別是說、學、逗、唱,一個人說的是單口相聲,兩個人說的是對口相聲,三個人說的是群口相聲。」

之後他稍稍沉默了一下,繼續說道:「還有一個是公式相聲」

言罷,台下笑聲爆起。

高峰口中這個逗笑了全場的「公式相聲」橫空出世於2018年8月11日晚八點半的綜藝節目《相聲有新人》,創始人是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博士夫妻李宏燁和鄭鈺。

這對博士夫妻認為,只要套用了自己發明的公式,優質的相聲便可以庫叉庫叉的量產出來,甚至能精確控制觀眾按秒來笑,為了論證這一公式他們寫了三本書,平均定價約90塊錢一本,豆瓣評分徘徊於4.0左右。

在節目中,李宏燁和鄭鈺表演了一段利用公式創作的相聲並自認為效果拔群,不過評委郭德綱以創作理念不同對二人的作品產生了質疑,之後便引發了網路上公式相聲一邊倒的批評。

而對於網友「公式相聲不是相聲」的論調,李宏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做出了分析,在他看來網友包括三種人——郭德綱的粉絲、李宏燁的粉絲和根本不看相聲的人。

言外之意就是,所有批評公式相聲的人要麼是出於某種原因在維護郭德綱,要麼就是不懂相聲,只有李宏燁的公式相聲才是真正的好相聲。

對此,曾經和李宏燁夫婦同樣在上海交大相聲社研究過相聲的微博網友@史炎nacl是這樣評價的——李宏燁有一點走上「民科」的路線了。

民科,是對自稱民間科學愛好者的一類人群的簡稱,區別於廣義上的科學愛好者和非專業科學家,民科身上都有一種極強的「拒絕屬性」,用一段話來總結那就是:

「拒絕以現有學術基礎為研究出發點,拒絕承認既有的專業規範,拒絕專業的基本訓練,拒絕同行評議,拒絕專業領域的批評,只有自己是對的。」

很符合李宏燁解釋「公式相聲」為什麼會被質疑時所設定的邏輯閉環。

然而,只是在文藝領域向傳統相聲和郭德綱叫板的「公式相聲」和真正的「民科」相比起來還是太小打小鬧了。

畢竟在民科的世界裡,向大學教授發起挑戰僅僅是入門級操作,

深度民科們都是直接向牛頓力學發起挑戰的。

在百度貼吧的民科吧里以牛頓為關鍵詞搜索一下,號稱已推翻牛頓經典力學理論的帖子猶如汗牛充棟。

同樣和牛頓力學定律這般備受挑戰的還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而除了進行理論研究,民科也一直在實踐發明領域尋求突破,永動機就是他們的重點研發項目。

顧名思義,永動機就是指一種不需外界輸入能源、能量或在僅有一個初始動力的條件下便能夠不斷運動並且對外做功的機械。

人類試圖發明永動機有著悠久歷史,據記載在公元1200年前後的古代印度就有人開始干這事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大地上迎來了一波永動機熱,就連達·芬奇也曾參與其中。

根據達·芬奇永動機理論製造的模型,達·芬奇曾認為輪盤右邊的重球比左邊的重球離輪心更遠時,在兩邊不均衡的作用下會使輪盤轉動不息

可達·芬奇在折騰一頓之後這個機器根本不會永動,於是便放棄了研究。後來,等到「能量守恆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被發現,科學家們終於明白了違反兩條物理基本定律的永動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人類大規模發明永動機的時代才算過去。

不過在民科界,對永動機的研究卻從沒有停止過,不僅有理論著述圖文並茂。

原理也從利用重力到利用氣體包羅萬象,

原料更是五花八門:有塑料瓶+木板,

還有水表+洗臉盆,

不過遺憾的是,我至今沒看到有人去實踐研究黃油吐司+貓之於永動機的可能性,希望有民科能來填補一下這一領域的空白。

除了自然科學領域,在社會科學領域「民科」也佔有一席之地,這其中又以哲學領域為最,所以在「民科」之外又衍生出了「民哲」的概念。

最近我們就有幸邂逅了一場規模宏大的「民哲研究成果展」

8月13日至8月20日,北京召開了一場名為世界哲學大會的國際盛會,在公開的新聞報道中,是這麼形容這場盛會的:

提取一下關鍵詞:121個國家、6000名代表、世界最大規模、百餘年歷史、首次在中國舉辦。

怎麼看,這都是一場富有學術氣息的嚴肅大會,確實在誕生至今的百餘年來,世界哲學大會為全世界的哲學交流搭建起了一個寬廣的平台,為哲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但是,因為一些民哲的出現,今年的世界哲學大會卻在某個角度為我們呈現出了一種非常喜感的反差萌畫風。

首先,但看名片你會發現某些與會者就如同從漫威宇宙里中翩翩而來,帶著魔幻的超能力氣息。

比如這位「超時空催眠演說家」

對,你沒看錯,一個「演說家」卻具有一說話就把人「催眠」的能力,而且還是「超時空」的,對演說家這個職業來說真不知是喜還是悲。

可無論悲喜,我相信這位演說家的催眠能力絕對是強大的,不信的話可以把名片反過來,一篇300字的小作文瞬間映入眼帘,文中所有字我都認識,但連起來卻一句話都看不懂,絕對催眠。

早年間,聽郭德綱在相聲里說「不想當廚子的裁縫不是好司機」,我一直以為是個段子。

但直到看見了這位獲得了「國家一級運動員」稱號,自封為「大元帥」的「國家文科狀元」的名片之後,我才深刻的體會到了什麼叫做藝術源於生活。

而最讓我嘆服的還是下面這位「人類歷史上的第二個老子」

看到這張名片,我第一反應是敢自稱「二老子」,那年紀怎麼也得是花甲之年了吧,可當我循著名片上的網址打開了「二老子」的網站之後,卻發現他最多也就二十齣頭。

可能是感到這種年齡與稱號間的德不匹位,年輕的「二老子」為了加強和老子之間的靈魂連接,便在網站頂端的banner里,把自己的照片和老子的畫像P在了一起,最後呈現出了一種極其魔幻的混搭氣息。

而據我觀察,這照片是「二老子」先生用PS魔棒工具從生活照里摳出來的,目測容差值在80左右。

名片已如此精彩,「民哲」們的「學術成果」更是奪人二目。

大會上,有人發表文章稱自己一舉攻克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世界難題,為人類做出了驚天貢獻。並表示自己在攻克了這個難題之後,如獨孤求敗橫掃武林那樣,深深地陷入了賢者時間。

有人提出了哲學研究要「走出去」的理論,號召哲學家們要讓目光走出地球進軍天界,最終走出一條通天地大道。

這一構想可謂是通篇蕩氣迴腸,自帶BGM,看完就能聽到2000年版央視《西遊記》主題曲在耳邊迴響。

還有人把自己的哲學理論轉化成了圖像模型印在了T恤上。

不知研究到最後能不能修鍊出個萬花筒寫輪眼什麼的。

但最魔性還是下面這個「超文化網路」,縱橫捭闔間似乎是正在下一盤大棋。

這些玄妙的理論對我等凡夫俗子來說實在難以理解,有時甚至連想理解一下機會都沒有,就像下面這本《天下第一書》,翻一下就要收100塊錢,一本書翻完就身無分文了。

2004年,北京大學的學者田松曾發表過一篇名為《民間科學愛好者的行為及心理分析》的文章,在文章里田松給民科畫了一個像:

「民科」,指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

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如果在真正的科學家眼裡「所見即是科學」的話,那在民科眼裡就是「我就是科學」

在這篇文章里,田松還指出了民科在中國出現的原因。

依照田松的統計,「民科」們主要集中出生在1970年前後,當時的中國正在經歷一個壓抑科學的時代,人們難以接觸到正規的科學教育,同時主流思想也認為科研的基本規則是可以忽略的,只要肯賣力氣,就能取得突破性成果。

而到了1978年,中國開始逐步走上了正軌,大量缺乏科學訓練的人也就這樣突然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在科學的春天裡,科學家成為了偶像,猶如今天經紀公司塑造演藝偶像一樣,當時的報道和宣傳也在為科學家們打造人設,工作起來宵衣旰食、嘔心瀝血,不食人間煙火,一心為科學獻身而忽略健康和家庭,成為科學家們的普遍形象。

而科學家們的學術成果,也成為了證明「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可以超越西方」的一個個案例。1978年,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讓數學家陳景潤紅遍大江南北,成為偶像科學家。

與此同時,華羅庚「只有初中學歷,卻靠自學成為了一代數學大師」的報道也是傳遍全國,這一系列的報道中片面強調了華羅庚強大的個人能力,幾乎完全忽略了他在自學過高中和大學數學課程後,又到清華大學和劍橋大學進行了系統化的進修,接受過當時最頂尖的數學家們指導的事實。

於是「缺失的教育」+「科學的春天」+「雞血的宣傳」=「民科的土壤」這一公式便悄然誕生了。

在這片土壤里,許多人靠聽著科學家們的小故事,開始給自己腦補出「只要努力,高中學歷也能成為科學家」的大力出奇蹟戲碼,並真的開始靠「拍腦瓜」的方式來搞科研。

而許多別有用心的人,也抓住了當時社會上人們「不懂科學又迷信科學」的民科心理,趁機大肆斂財。

1984年3月,哈爾濱普通司機王洪成宣布發明「水變油」,在四分之三的水中加進四分之一的汽油,再加進少量配置的「洪成基液」(或稱「水基燃料膨化劑」)就可以變成「水基燃料」,一點即燃,熱值高於普通汽油、柴油,且無污染,成本極低。

這一騙局在今天看來是極其的低劣,但在當年卻唬住了全國人民,甚至被捧為了「中國第五大發明」。

和「水變油」類似的還有「蒙眼識字」,利用當時人們對各種「偽科學」的深信不疑,許多騙子打著特異功能大師的旗號,號稱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喚醒孩子們體內潛在的超能力。

甚至到了今天,這個騙局仍在流毒。

也同樣是在今天,許多誕生於改革開放之初的民科們也仍在堅持著自己的妄想,他們把所有的收入積蓄都投入到了一個鏡花水月的研究里,半生窮困潦倒。

不過也並非所有在民間研究科學的人都是一貧如洗,年一位出手闊綽的企業家便憑著自己的「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理論光明正大的在國內多所大學登堂入室。

而至於這個按「天命人是原生孫悟空,手持如意時間棒,對我們的多元宇宙發號施令」理論在運轉的「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究竟是不是屬於民科,大家還是自己判斷吧。

我只想說,就算已經是2018年了,在中國真正的科普依然是任重而道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吃相比《愛情公寓》難看的,只有它自己
又愛又恨的華人超市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