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七月十五的自恣僧是殊勝福田

七月十五的自恣僧是殊勝福田

四無量心: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 我心怡悅

於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 住平等舍

NO.6

《盂蘭盆經》講解

宗宙法師講於二〇一四年

七月十五

在《俱舍論》裡面也講到[1],對功德田所起的,就成為定業。在定業當中,又有感現法果的,就是田殊勝、意樂殊勝,是「 定招異熟 」。還有一個定招異熟的,是「 得永離地業 」的,這些是「 定招現法果 」。「現法果」就是現生就可以受報的。

田殊勝,這裡已經講了,田有這三個殊勝;意樂殊勝,為了報父母的恩,也是一種殊勝;然後,比這個更快的就是 「損益業即受」 。那是什麼呢?在《俱舍論》裡面說, 「於佛上首僧,及滅定無諍,慈見修道出,損益業即受」 ,通常很多信佛的人說:我為什麼做了很多很多好事,還沒感果呢?感果的速度,從田上來分、意樂上來分,有種種的不同。如果我們光從田上來看的話——七月十五的自恣僧,是可以感什麼呢?現法果,也是可以即受的,就像喝水一樣,你當下做了,當下就可以受的。這說明什麼?這樣的業感果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它很強大,但不代表它的力量很短暫。

比如我們為了求現世的名利去賺錢,我們用一百塊錢賺了一千塊錢,這個也很快,你馬上把這個東西買進再賣出,就可以賺九百塊,但是這不是能感異熟的,你的果報現在已經得到了,就不會再生了。一般的,如果我們希求後世,我們迴向時說:把現世的這些享受捨棄,迴向到下世感報。由於這樣的力量強大的緣故,現在得不到果報,但是下輩子可以得到,下輩子得到的比這種賺錢要大,力量也大。但是,這裡講的「現法果」和「業即受」這樣的業力,強大的感果力,卻是現在也可以有果,而且下一生的果和後生的果——異熟果都不會失去,這是業力最強的一種。

佛陀,稱之為上首僧,佛陀、佛聖者、釋迦牟尼佛 他自己說,「我入僧數」。別人供養他東西的時候,他說:你就供僧,這樣我也在其中受到了。這樣的話,這個人供的功德就更大了。佛為上首僧,你供了僧,佛也供到了,因為佛是僧眾的最上首、第一個,這樣的話你的福報就很大了。再加上什麼對境?從滅盡定出來的、無諍定出來的,還有慈心定、見道、修道這個定當中剛剛出定的。

這些為什麼業力這麼強大,可以感報那麼快呢?因為他的整個身心相續由功德所熏習,所以力量非常的強大。在七月十五這一天也是一樣的,自恣僧經過三個月的修行,儘管他們的功德有大有小,有的人是聖者,有的人是凡夫,但是他們都在這一天做三個月的一個總結。對於過失、不對的,他就懺悔掉;由於斷除了這分過失,他產生了一個新的功德,這個時候他的身心被這個功德所熏,所以力量是非常的強。

在這一天當中,有的人從凡夫變為聖者了,成就初果;有的從初果或二果三果,成為四果阿羅漢,斷除生死;有的從沒發菩提心,到發起菩提心進入資糧道;有的從凡夫菩薩進入聖者菩薩,有的從初地菩薩進入二地三地,乃至十地。這些就是說,在這一天生善的力量非常強大,斷除過失的力量非常強大,所以這個田就很殊勝。基於這個理由,其力量超出了一個阿羅漢的力量無數倍,所以佛陀就說:你要在這一天供養自恣僧。

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凈戒,聖眾之道 ,其德汪洋。

然後下面接著說, 「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凈戒,聖眾之道」 ,這裡「受缽和羅飯」,宗密法師的解釋裡面就說,應該是「缽多羅飯」,就是盂蘭盆應該是指這個。所以「盂蘭盆」、「盂蘭盆」,他認為說應該是「缽」,那為什麼叫「盆」呢? 「隨俗」 之語,盆與缽皆是容器的緣故,他是這樣解釋的。[2]不管前面講的這些對境,聖者也好,凡夫也好,在受食的時候,都「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受缽里的飯。

這裡「一心」就是沒有散亂、非常專註地來受食,和我們平時請客吃飯不一樣。請客吃飯的話,你們可以看到的,如果結婚或辦喪事,在什麼飯店裡,請大家過來,吃的時候大家吵吵鬧鬧的,就是非常的喧囂、熱鬧。大家看出家人吃飯,肯定不會是那樣的,吃飯是一心地受食,然後要食存五觀,沒有散亂,這樣才能夠讓施主得福。在這一天,大家看到,不光光是我們在座的這幾十位出家人在這裡接受這個供養,而是所有十方的聖凡、一切的眾僧,不管在山間也好,在寺廟裡也好,在哪裡也好,他修行有神通的,都會在這個時候進行受供。也就是說,我們吃飯之前,敲一個板,大家聽到的,「噹噹噹噹」,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告訴十方的眾僧:吃飯了,來吃飯吧。

我們當然了——只有母親生的耳根的這些人,離遠了聽不到,但是聖者有天耳通,他聽到這個聲音就知道這裡有供養,要吃飯了。如果有緣分的話,那他就會來到這裡吃飯,跟大家一起吃。所以出家人吃飯不能說不敲就吃了,這樣的話,就等於沒有通知所有僧人來這裡吃飯。所以,來的可能就這幾十個人,但是卻是代表了誰呢?十方的眾僧。供養的人是供所有的十方的僧人,誰今天來到這裡就可以吃飯。由於這樣的緣故,雖然就幾十個人吃飯,甚至就四個人或五個人吃飯,但代表了所有的僧人接受了供養,由於這個供養的功德——對境大的緣故,所以它的力量也非常非常的大,這個就是方法。

「具清凈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 ,這裡這樣解釋,說「具清凈戒」,就是別解脫戒,「聖眾之道」是定共戒,「其德汪洋」,道共戒,是解釋菩薩戒。[3]這樣來解釋這三種戒,當然這也不一定是很周遍。我們在理解「其德汪洋」時,汪洋大海、非常的廣闊。佛陀說,佛法就像大海,具有海的八種功德,又深又廣,其中有眾寶奇珍,還有大形眾生。大形眾生就如海裡面的很多大鯨魚,還有很多的寶貝,這些奇珍異寶象徵了佛法的寶藏,大形眾生象徵著有德之人,像這些十地菩薩、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薩,還有阿羅漢,這些聖眾都在這佛法的大海裡面。這個大海深不可測,既深且廣,所以這些功德之田就像汪洋一樣。

到底這個汪洋具體有什麼德?我們只知道他成為一個有德的人,有德的人有什麼德?這裡我們要回憶一下,在學皈依的時候,論裡面講,法寶就是正皈依、正救護,如果能夠得到這個法寶,比如其中的道諦,就能夠解脫諸畏。諸畏解脫叫作什麼呢?究竟的解脫,就是得到究竟的滅諦。能夠證滅諦的是什麼呢?就是道諦。所以法寶就是道諦、滅諦,能斷這些過失的就是功德,所斷的就是過失。所以最低的下限,法寶也是 「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

這裡講的「其德汪洋」,剛才講了究竟的時候,得到了道諦和滅諦,如果是大乘,極果就是佛陀的果位,能夠斷德圓滿、智德圓滿,就是證法身;如果是小乘的,也是一樣的。證得了道諦、滅諦,道諦就是功德分,滅諦就是斷除過失的那一分。這是不是突然之間而生出來的呢?不是的,它是從聖者一開始、初修的時候,遠離一點點的過失,修一點點的功德,斷過失、證功德兩個事情不斷地增長而來的,所以法寶能作為我們的正救護。救護什麼呢?能夠救護我們的痛苦。真正能夠救護痛苦的,在三寶當中,就是這個法寶。

註解:

[1]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 說一切有部 ) 》(世親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二十二種業,皆順現受攝,類同分一故,由重惑凈心,及是恆所造,於功德田起,害父母業定,由田意殊勝,及定招異熟,得永離地業,定招現法果。於佛上首僧,及滅定無諍,慈見修道出,損益業即受。

[2] 《佛說盂蘭盆經疏》( 充國沙門宗密述): 梵 雲缽多羅。此雲應量器。和字訛也。今時但云缽者略也。經題雲盆。 即是缽也。譯時隨俗。題之雲盆。盆之與缽皆是器故。

[3] 《盂蘭盆經贊述》(唐· 慧凈):「 聲聞則別脫之戒,緣覺則定隨律儀,菩薩則道共之戒 。」

轉載於:多寶講寺(duobaojiangsi)

願每一個看到的人

都內心充滿祥和、安樂、慈愛、光明,

直至永遠。

南無阿彌陀佛!

微信號:Wanshanxuef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聲念珠 的精彩文章:

智敏上師:依止善知識的目的是什麼?

TAG:有聲念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