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謀國大才劉曄的悲劇,帶給我們的啟示

謀國大才劉曄的悲劇,帶給我們的啟示

文 | 青風若凡

01

三國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每個優秀的人都在歷史上留下了佳話傳說。除了諸葛亮,司馬懿這些智慧的傳說以外,還有一個大智慧的人被我們遺忘在歷史的塵埃里,這個人就是劉曄。

劉曄,字子陽,淮陽郡成德縣人,是漢光武帝的兒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汝南郡人許劭是公認的慧眼識人的大才,當時正在揚州避難,稱讚劉曄有輔佐天下的才能。曹操都刻意找過劉曄,足以證明許邵識人的能力,以及劉曄的才能與智慧出眾。

劉曄是謀國高手,諸葛亮是治國高手,司馬懿是謀事高手。如果給三國時期的謀士作一個排名的話,那麼排第一的非劉曄莫屬。《資治通鑒》上說,如果劉曄有一個誠懇的態度,那麼成就的大事業,聖人都比不過他。

那麼我們從何得知劉曄的智慧與才華呢?歷史已經久遠,我們只能從史書記載中尋找一些答案,這個被遺忘的謀士,是非常有智慧的人。

今天我們談劉曄,是希望能吸取一些有用的知識。

02

以下劉曄的幾個計謀案例:

一、劉曄評孟達,充分顯示出獨特的識人眼光。

孟達先是蜀國將軍,因為和副將劉封有矛盾,經常受到劉封的欺辱。有一次劉封率軍攻打房陵,孟達就帶著軍隊投靠了曹魏。

那麼有人可能就納悶了,孟達是將軍,還能被副將欺負么?因為劉封是劉備的乾兒子,劉備在荊州能站穩腳跟,劉封功不可沒,孟達怎敢惹他。

在有些家族企業,老闆的親戚沒有權利,你也得禮讓三分。親戚越多的公司,越沒有發展前途,你的能力也比不上人家的親戚關係和老闆更親近,當今很多家族企業由盛而衰的亂象就是如此。韓非子在八奸一文中,就狠狠批判了這一現象。

孟達由於儀錶堂堂,氣宇軒昂,深受曹丕器重,封孟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經常和孟達同乘一輛車子。而後曹丕合併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為新城郡,讓孟達做太守,孟達成為軍事行政一把手的封疆大吏。

現在經常說某人形象價值百萬,這也是個看臉的社會,你給別人的印象如何,就決定了你在別人心中的價值。那些坑蒙拐騙的人,也都要打扮的西裝革履,說著高大上的語言,在人們心中樹立好的形象。

劉曄對曹丕說,孟達這人不靠譜,有僥倖取利之心,倚仗才智,喜歡權術,沒有感恩之心。新城郡這個地方,和劉備孫權的地方接壤,一旦形勢有變化,這個貨就會產生危害。後來果然如此,孟達又暗地裡想投靠蜀國,被司馬懿設計給弄死了。

看人不能看表面,要看人心和行為。劉曄對孟達的分析真是有先見之明。越華麗的表面,可能越掩藏著見不得陽光的心。生活需要謹慎思考,不要輕易去相信一個人,也不要輕易去否定一個人,而是從一個人的行為去推測他的內心。

03

二、劉曄說吳蜀之戰,充分顯示了對形勢的分析判斷能力。

吳蜀之戰前,孫權弄死了關羽,曹丕想知道劉備會不會攻擊孫權,大臣們都說劉備弱小,名將就關羽一個,關羽的軍隊也被消滅了。蜀國都在恐懼中,不會攻擊孫權了。唯獨劉曄認為,正因為蜀國弱,劉備想要靠武力吞併東吳,來強大自己。而且劉備和關羽感情深厚,不出兵為關羽報仇,不能顯示自己的仁義。

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多數人則處於盲從狀態。曾國潘就說過:謀不可與眾,群體往往會拉低眾人的智商。當多數認為不能幹的時候,你干,就贏了;多數人認為能幹的時候,你干,你就輸了。

後來,孫權迫於劉備百萬武力而向魏稱臣,言辭非常卑微,還將于禁等人送還,大臣們都祝賀,唯獨劉曄把事情看的很清楚。

劉曄說:一、孫權投降大魏,一定是內部發生了危機,外部受到了侵犯;二、防止我們趁火打劫,又藉機加強自己的地位。三、吳蜀兩國依靠地利相互為援,牽制我們;四、吳國從外迎擊蜀國,我們則從內攻擊,不出十天就可以滅了東吳,然後再滅了蜀國。劉曄建議不接受東吳的投靠,要出兵攻擊東吳。而曹丕不聽從劉曄建議,接受孫權投降。

內鬥一直是自取滅亡的主因,很多公司內部一直紛爭不斷,消耗了資源,浪費了時間,導致管理成本不斷增長,效益日漸萎縮,最後只能以倒閉收場。普通家庭也是如此,家裡吵吵鬧鬧,無心守護家庭,無法安心工作,以至於家庭越來越不幸福,陷入困窘之中,無法自拔。

後來曹丕賜封孫權為吳王,表示尊禮,還加了九錫。九錫在當時是很高的榮耀,意味著離皇權只差了一步。劉曄則反對封孫權為吳王。劉曄說,民眾畏懼曹魏,孫權官職低,他們就不能一起謀事,可以封他個將軍。你封他個王,等於讓人聽命於他,可以與他合謀,壯大他的實力。

曹丕不聽劉曄建議,還要找孫權要寶貝。東吳謀士則認為不應該,孫權說:東吳現在需要依賴曹魏,那些東西就瓦片一樣,給就給了吧。

吳蜀之戰後,吳蜀又聯合了在一起,來圖謀曹魏。曹丕打算討伐東吳,劉曄又提出反對意見,說東吳剛打了勝仗,士氣正盛,可以以一當十,正上下齊心,現在不要著急攻打。曹丕又不聽,最後失敗而歸。

名聲大了,就得人心,想造反就一呼百應,權利大了就要限制他的權利,不限制就會結黨營私,架空領導權利。所以名聲大的要限制他的名聲,職位高的也要限制他的權利。歷史上的「蕭何自污」,就是通過降低自己的聲名,不使劉邦除掉自己,這是個很聰明的做法。

名聲意味著權威,名聲可以帶來眾人的盲目信從,如果他搞破壞,眾人也會跟著一起搞,這就和破窗理論有些相似。

04

三、公孫淵篡奪太守事件,顯示出了劉曄強大的謀事能力。

公孫康死時,三個兒子公孫晃、公孫淵和公孫恭都還幼小,公孫康手下擁立公孫恭當太守。等公孫淵長大,由於公孫恭才能低下,生性懦弱,公孫淵就脅迫公孫恭讓出太守之位。

然後公孫淵向曹魏朝廷陳述這件事。劉曄說:因為地利條件不利於我們,而且公孫家族勾胡人,世代為官,不好控制,不如趁機誅殺。公孫淵剛篡奪太守之位,有黨羽也有仇敵,人心不統一,不如出其不意,大軍壓境,公開懸賞招募,不動刀兵就可以平定。

曹睿不採納公孫淵的意見。後來公孫淵果然叛變,暗地裡與東吳多次聯繫。曹睿命令當南太守的田豫督領青州各路大軍從海道,幽州刺史王雄從陸路,同時進軍討伐公孫淵。後討伐失敗,不得已召回田豫。

05

劉曄懷才不遇的原因:

一、與皇帝及親信意見不統一,挑戰皇帝威嚴。

魏明帝曹睿想要討伐蜀國,問朝臣可不可以討伐,群臣都說不可,唯獨劉曄對皇帝說可以,又對群臣說不可以。魏明帝曹睿和親信楊暨規劃伐蜀之事,楊暨不同意伐蜀,說劉曄也不同意伐蜀,皇帝找劉曄對質,劉曄卻不說話。

劉曄責備魏明帝曹睿把計劃說出去,會導致計劃泄露,就責備曹睿,魏明帝曹睿道歉。劉曄然後又責備楊暨,楊暨也道歉。

剛入社會的年輕人,最容易犯這種錯誤,對抗領導,對抗權利,對抗權威,有時候,會讓領導下不來台。這樣領導會認為態度有問題,容易遭領導和領導的親信忌恨,給你增加工作的難度,進而辭掉你。

二、遭人構陷。

有人對魏明帝說:「劉曄不盡忠心,只是善於探察皇上的意向而獻媚迎合,請陛下試探一下。對劉曄說話時全用相反的意思問他,如果他的回答都與所問意思相反,說明劉曄經常與陛下聖意相一致。如果他的回答都與所問意思相同,劉曄的迎合之情必然暴露無遺。」

明帝如其所言檢驗劉曄,果然發現他的迎合之情,從此疏遠了他。最後,劉曄精神失常,出任大鴻臚,因憂鬱而死。

有能力的人,如果恃才傲物,容易糟到小人忌恨和算計。有能力的人,也容易受到別人的妒嫉。所以越有能力,越要小心翼翼,防止遭受無端的陷害。

我聽過很多人,抱怨社會不公平,他人對自己不公平,卻從未反思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以至於自己一直處處碰壁。孔子說,一日三省吾身。

假如我們不反思自己,不明白自己錯在哪裡,那麼將有可能永遠生活在懷才不遇的境地,即使有智慧和才華,也會像劉曄一樣,得不施展才能的機會。

願我們此篇解讀的三國人物劉曄的故事,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迷醉 的精彩文章:

三國軍事才能超過其父的大將是誰
劉邦看到此人首級,淚流滿面!千里外500人聽到死訊,全部自殺!

TAG:三國迷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