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詳解:唐朝的宰相為何叫「同平章事」或「同三品」?
宰相一職,責任重大,上以輔佐天子,下以教化人民,內以監理百官,外以安撫諸侯藩國。宰相併非具體的官名,而是對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相的具體名稱隨朝代的更替常有改變,除了大家熟悉的「丞相」,還有太宰、相國、大司徒、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同三品,內閣大學士等叫法。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發展趨勢是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權,有利於皇帝獨裁統治。如果相權太大,那麼就會威脅到皇權,所以需要不斷地削弱相權。理解這一點,可以看透宰相名稱變化的本質。
隋朝時,草創了三省六部這種中央官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的長官相當於宰相,其中尚書省下轄吏、禮、兵、戶、刑、工,六部。唐朝時,繼承發展了隋朝的官制,三省的長官為天然的宰相,除此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同中書門下三品」也是宰相,他們分別簡稱為「同平章事」和「同三品」。
當初,唐太宗李世民在高祖李淵在位時,曾經擔任尚書令一職,其後群臣都不敢擔任尚書令,於是以尚書令的副官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門下省長官侍中、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同為宰相。
魏晉時期,將官職分為九品。唐朝時,三省長官品級崇高(品級為三品,後來為二品),皇帝不輕易授予臣子,於是常常以其他品級低的官職充當宰相。比如唐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吏部最高長官)參議朝政,魏徵以秘書監(掌管國家圖籍檔案的官員)參預朝政。其後得以「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的官員,雖然官名各異,但都是宰相。
唐太宗時,尚書右僕射李靖因為患病辭去宰相職位,李世民下詔說:「李靖病情好轉時,每隔兩三天,到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的意思就是處理政事。「平章事」之名大概起源於此。
後來,太子詹事(掌管太子東宮事務的官員)徐世勣(jì)參議朝政,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門下」就是中書省門下省的合稱,中書門下三品就是中書令,侍中,因為他們的品級為三品。也就是說同三品就是同中書令,侍中。
唐高宗李治以後,當宰相的人必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稱號,即使是品級高於三品的官員也要如此,只有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合稱)、三師(太師、太傅、太保的合稱)、中書令不必這樣。
後來門下省改為東台,東台侍郎張文瓘被任命為「同東西台三品」,「同三品」從此成為正式官銜。其後黃門侍郎(皇帝侍從官,東漢多由太監擔任)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人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平章事」從此成為正式官銜。武則天當上皇帝後,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狄仁傑擔任過此職。
唐朝任命宰相,不會單獨任命他為「同三品」或「同平章事」,通常會兼任其他官職。唐朝前期,宰相常叫「同三品」,後期常叫「同平章事」,直到唐朝滅亡。
宰相處理萬事,所以不會只有一種官職。自唐玄宗李隆基以後,宰相常常兼任他職,目的是為了專心注重一事,這樣反而削弱了宰相的本職。比如兵事頻繁,則為節度使;崇尚儒學,則為大學士;財政緊張,則為鹽鐵轉運使。名字有很多種,不能詳盡列舉。
史書參考:《新唐書·志第三十六·百官一》
流年檐下雨,浮世階上苔。檐雨墜珠,轉瞬流年千秋。階苔行蟻,方寸浮世萬象。我是文史作者檐雨階苔,歡迎關注。
※支教日記:國旗下的我們,精神傳承永不變
※楊儀誣陷魏延謀反,後來他卻起了謀反之心,最終畏罪自殺
TAG:檐雨階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