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崇明金瓜,絲絲縷縷都是情

崇明金瓜,絲絲縷縷都是情

/ 柴燾熊

相信到過崇明的人,大都在賓館飯店或開心農場農家樂景點內吃過這樣一個冷盆:拌金瓜絲。它外表有著金黃色的細絲,搛一筷入口脆脆爽爽的,味道比海蜇頭絲還好吃。這是由崇明金瓜製成的冷盆。

金瓜,又名金絲瓜、攪瓜、麵條瓜,屬葫蘆科南瓜屬美洲南瓜中果肉經攪拌呈絲狀的一個變種,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原產於北美洲南部。我國在明代萬曆年間就已經引進栽培,分布於東部沿海地區,以上海崇明的瀛洲金瓜最負盛名。由於它瓜皮為金黃色,所以崇明島上的老百姓稱它做「金瓜」。其成熟瓜肉自然形成晶瑩剔透的金黃細絲,脆嫩爽口,是菜用瓜類中的稀有品種。金瓜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及18種氨基酸,具有益氣、消渴、健脾、清火之功效。更為奇特的是,它還含有其他瓜菜所沒有的葫蘆巴礆,具有抗癌效用。含有的多種氨基酸,對老年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症患者有較好的療效。

金瓜的食用方法除了廣受人們歡迎的涼拌外,人們還會用它與海蜇絲、蘿蔔絲、萵筍絲等相拌,是崇明鄉間筵席上的冷盆珍品。舊時,島上農戶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金瓜,這也是祖上傳下來的老習慣。他們在宅前、屋後、山牆下、灰堆旁、羊棚邊、豬圈附近,信手撒上幾顆金瓜籽,由它們自生自長,由它們四處攀援,源源蔓延,有的株蔓順至會攀爬高到堆上、架上、屋頂,熱烈絢麗地開花結果。一家一戶,收上幾十、上百個毫不稀奇。這麼多的金瓜要儲存,崇明老百姓也有自己的辦法,讓它日晒風吹。經歷了日晒風吹後的金瓜越變越老,入口反而更脆嫩,起新鮮度也更勝於剛採摘時。這樣的金瓜一直可以放至冬天。那時分如果你到崇明鄉下來走走看看的話,到處可見農戶家的牆腳邊窗台上,排滿了一個個金黃鋥亮的金瓜,既好看有喜慶。記得當年有位詩人到崇明來後,看到這樣的情景,曾寫下過這樣兩句詩:「宅前金瓜朝陽嗮,屋後蘆穄迎風立。」

改革開放後,崇明金瓜開始進入市場,往市區銷售。許多農家因為有利可收,將金瓜和玉米間作。玉米收穫後,秸桿正好成了金瓜藤攀援的架子,省工省本,還能獲得高產。

幾年前,崇明金瓜已取得國家地理標誌商標註冊,其中廟鎮的遍地香蔬果專業合作社申請註冊的「聯益牌金瓜,還榮獲過第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

現在許多市區的上海人到崇明來,點菜吃飯時鐘情於拌金瓜絲,除了它金金燦黃澄澄香噴噴讓人齒頰生津饞涎欲滴外,還主要因為金瓜生長在水、土、空氣潔凈的生態之地,而且它的整個生長期基本上無蟲害,少病害,不用什麼農藥。其瓜絲又緊緊地被堅韌的瓜皮包裹,要遠比別的菜蔬來的乾淨。可以說崇明金瓜絲真正名副其實的綠色無公害食品。

這樣一個頗受百姓歡迎的崇明土特產,前幾年在崇明衍生出了一個新品——「金瓜刻」。可以說這是一種國內絕無僅有的民間工藝美術新品種。筆者幾年前見過「金瓜刻」的作品。在泛著誘人光澤的金瓜表皮上,一面刻著山水、花鳥等吉祥的、類似於灶花的圖案,一面刻著「凈土葉蔓綠,得子貴金黃;只只崇明產,絲絲鄉土情 」的字樣。有畫有文的「金瓜刻」真讓人看得愛不釋手。

作品的主人是一位年屆七十的灶花藝人。他從十三歲開始學畫畫,十五歲起又跟人學篆刻,成年後以刻章為生,還替人家畫畫灶花。看了他的多幅書法和美術作品,確實很有功力,深知其所述並非虛言。問起「金瓜刻」創意時,那位藝人對說,這緣起於一位熱衷於民間文藝的人士。一次在跟其交談時,從灶花講到了民間美術,他建議我何不效仿別處的葫蘆雕刻,在金瓜上試試看,能不能也利用自己的繪圖、雕刻技巧刻點什麼。受到啟發,回到家裡買了幾個金瓜就摸索起來。

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金瓜刻」並不是簡單地在上面用刀刻上幾筆就可以。刻金瓜用的是「巧勁兒」,需要反覆感覺和磨鍊。金瓜的表皮又不像葫蘆那樣堅硬,運刀更需掌握輕重。至於那刻刀,也並非就把槧花板用的刀子搬過來就是,那藝人前前後後找了多次,才選到較為合適的材料,經過自己親手打磨而成現在的刻刀。

對於這一新的民間工藝品,應該說是一個展示崇明金瓜的好途徑,它讓市區里的人不但知道崇明金瓜好吃,還能成為賞心悅目的工藝品。過年時買個「金瓜刻」回去,掛在家裡,既吉祥又喜慶,人們肯花這個錢。我們不是一直在叫喊開發旅遊產品嗎,這「金瓜刻」不就是最有崇明特色的旅遊產品?我們不是千方百計地想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嗎?把「金瓜刻」當成工藝品買,價錢肯定要高許多。

(本微信公眾號和上觀新聞App海上記憶欄目專稿)

「朝花時文」上可查詢曾為解放日報「朝花」寫作的從80歲到八零後的200多位作家、評論家、藝術家和媒體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們是誰,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復在首頁對話框,如果我們已建這位作者目錄,你就可靜待發送過來該作者為本副刊或微信撰寫的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朝花時文 的精彩文章:

陳子善:東餘杭路上的夏日「柳蔭」 l 沈軼倫
《一出好戲》是一部怎樣的「人類簡史」 l 程果兒

TAG:朝花時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