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一遇到人人從從眾眾我就慫慫慫慫慫慫

一遇到人人從從眾眾我就慫慫慫慫慫慫


來源:城市畫報(微信號:cityzine)




今天我們來聊個尷尬的話題



社 交 恐 懼 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







如果你總是在網路上刷到「社交恐懼症」這個詞,對它有些感興趣卻又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其中一員?



那小編建議你不如先來做一下這套(歡樂)自測題。




「你是否會在如下瞬間感到


鬆了口氣 & 原地小雀躍高興?」




   NO.1   





   NO.2   





   NO.3   





   NO.4   





   NO.5   





   NO.6   




   NO.7   



   NO.8   





如果你不僅瘋狂點頭


還面帶微笑看完了上面的圖


那麼恭喜


您的社恐指數已爆表


四捨五入恐怕就是個「精芬」了







上圖。芬蘭,一個彷彿整個國家都在「社交恐懼」的神奇國度。他們有個著名笑話是:「一個內向的芬蘭人和你說話的時候看著自己的鞋子,一個外向的芬蘭人和你說話的時候看著你的鞋子。」





芬蘭人的等車日常——每個人好像都開啟了「間隔距離」裝置,自動與他人疏遠。






芬蘭人的休閑日常——把長椅分割開來,這樣陌生人怎麼坐都不會尷尬了!




芬蘭平面設計師科羅利娜·科爾霍寧(Karoliina Korhonen)就以這一現象為靈感,在Facebook上發表了一系列名為《芬蘭人的噩夢》(Finnish Nightmares)的簡筆漫畫。漫畫主角馬蒂Mati完美展示了所謂「高階社恐者」的日常能有多崩潰。




當代社恐生活紀實,恐怕是有些過於真實了。往下看






 高階社恐者的15個噩夢瞬間 






 

 「你該不會其實是個芬蘭人?」   




   01   



不是討厭他,也不是我們關係不好,我只是下意識想避免這類「hi早上好」的對話……




   02   



這時候能做的就是「假裝自己消失」或是「假裝對方不存在」……




   03   



如果可以,我真的寧願待在被人群遺忘的角落……




   04   



內向人士的噩夢top1,最要命的是臉還會不受控制地變成「豬肝紅」





   05   




只好望了望左右,然後默默把想舉的手塞回口袋裡……





   06   



心裡醞釀三連:他是誰?他叫啥?我該說什麼?




   07   



如果不能擦亮雙眼攔車,就只能硬著頭皮上車




   08   




靜音時代的災難無疑,尤其還要「社恐患者」去承擔……




   09   




用光所有禮貌拒絕的話術:「真的不用,沒事,I『m fine,謝謝,我能處理……」




   10   




保持距離,不爭不搶,你好我好大家好




   11   



一想到伸手的瞬間要同時接受所有目光的注視,那還是餓著吧……




   12   



只能裝作江湖兒女,閉著眼飛快地一飲而盡





   13   



並不想經歷一遍工作請假的(虛假)social套路




   14   



這種毫無必要的自我懷疑,「社恐」患者每天也就重複100次吧




   15   



那,我要這一分鐘又有何用?




小編猜想,看完這15幅漫畫的你,笑容會越來越凝固,極有可能會出現一張如下的臉







21世紀的我們,提起「社恐」,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堆想要傾訴的話。並且根據採訪反饋,我們發現,現在的年輕人不僅是抗拒線下社交,更害怕

線上社交

。這表現在我們越來越害怕突如其來的電話、漫長的微信語音、唐突的視頻通話等。就像下面的這幾位社恐代表:




@Alicia

 跟室友同樣是帽子口罩全副武裝地下樓拿快遞,但她是沒化妝有偶像包袱,我純粹是因為不想跟人實體接觸而已……




@不萊梅的野驢

 事情能微信解決就微信解決吧,總之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把一切見面的可能性扼殺在胚胎里。




@C位出道的宇宙戰士

 前段時間嘗試了一下微博上的方法:在打車軟體上註明「我不能說話,定位準確,按地址來接就好」,發現不用說話真的輕鬆很多啊。畢竟我,一個社恐患者,害怕電話,害怕視頻,害怕新朋友、新同事,也不想和老朋友寒暄。




@東海

 別人回家是進入牢籠,我回家是重返自由。




@Eeyz

 每次在參加一些半生不熟的朋友聚會時,我都會瘋狂刷朋友圈,點贊評論幫抽獎……就為了假裝自己很忙,不想被寒暄打擾。




@富城義博

 繼半放棄線下社交之後,我現在連線上社交也開始放棄了,開了一個只有自己的微信小號,耳根清凈,彷彿出家。




@格萊絲水怪

 不住民宿,是因為並不想跟民宿主人說話。不是慢熱,是根本熱不起來。




@糊吧

 在飯桌上目睹了朋友因為上錯菜跟店家力爭到底的全過程,其實心裡挺佩服的,如果是我,大概會在服務員解釋到第二句的時候就放棄對話了吧。




把以上案例總結成一個核心觀點就是——

社恐人士最快樂的瞬間:

大家團結起來都不要出門不要打電話不要見面!社恐人士最噩夢的瞬間:人人從從眾眾我就慫慫慫慫慫慫。




 小編有話說 




不想打擾別人,也不想被別人打擾

,這就是社恐人士的理想人生。

社交達人們可能很難想像,在諸如聚餐閑聊的日常社交活動背後,其實隱藏著社恐患者們多麼複雜和激烈的心理活動。







實際上,「社交恐懼症」在臨床上(也可以叫「社交焦慮障礙」)屬於「恐怖症」的亞型,也屬於「神經症」之一種(注意,神經症不是精神疾病)。




而根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2013),針對社交恐懼症的診斷標準有如下幾項:





 

個體由於面對可能被他人審視的一種或多種社交情況時,而產生顯著的害怕和焦慮; 


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現的焦慮癥狀會導致負性的評價; 


社交情況幾乎總是能夠促發害怕或焦慮;


主動迴避社交情況,或是帶著強烈的害怕或焦慮去忍受;


這種害怕或焦慮與社交情況、社會文化環境所造成的實際威脅不相稱,通常持續至少6個月,引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社會功能的損害;







如果嚴格對照以上標準我們會發現,

其實當代社會中的很多人並沒有達到「社交恐懼」這麼嚴峻的地步,充其量只是「社交疲累」而已。




就如「肥宅」這個新興名詞一樣,小編相信點開閱讀這篇文章的各位可能不是真的社恐,但一定多少都肩負各種各樣的社交壓力。




正如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博士在為2015年出版的《害羞與社交焦慮症——CBT治療與社交技能訓練》一書寫序時道:「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刻像當下這樣,對人們的社交技能有著如此高的要求。人們要想在當下社會立足,就需要嫻熟的社交技能,這樣才能和他人建立聯繫並成為朋友,為自己編織牢固的社會支持網路。」







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幾乎隨時隨地都在進行social,私人生活被移動互聯網裹挾到沒有了界限,精力也被社交媒體嚴重分散。就算和人面對面交談,也仍然將一張「自我防禦」面具時刻戴在臉上。




也許,下一次感到社交疲憊時,我們可以直接說:不好意思,我想一個人靜靜。或是直接拔掉電源、切斷網路,獨處會兒。




??


城市畫報編輯|EDITOR、

立夏、某一





一片式無痕內衣


舒適透氣

買一送一




青年文摘優選

暑期大促


滿99立減15,優惠多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文摘 的精彩文章:

我喜歡你你你你你你你
佳句|你給我點贊就是喜歡我,不點贊就是怕被人發現喜歡我

TAG:青年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