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用哪種正確的姿勢看《延禧攻略》
《延禧攻略》馬上就要大結局了,但結局如何似乎並不重要。因為它就像是一部短篇喜劇合集,每幾集便是一個結果圓滿的小故事,總能讓觀眾感到痛快解氣。
名義上來說,《延禧攻略》的確是一部宮斗劇。但實際上它還是以偶像劇為內核,主角光環亮眼,劇情節奏極快,一個誤會不出兩三集便可消解,集成了暴脾氣女主懟人、組 cp 發糖等大量當代人愛看的戲碼,總的來說就是一部時時刻刻都在撩撥迎合觀眾心理的成熟商業作品,簡稱「爽片」。
如果你把它當成正經宮斗劇來看,一定會想吐槽主角光環太奪目,宮女話太多,妃嬪也都不按照等級行事。
最早將後宮女人爭寵現象「發揚光大」的宮斗劇鼻祖應該是 2004 年的《金枝欲孽》,片中的主角名字到現在還留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玉瑩、爾淳、安茜、如妃,在權勢地位之爭和個人情感的矛盾中流離。近年來最優秀的作品是《甄嬛傳》,劇中每個角色分寸都拿捏得極好,無論是言語還是行為都循規蹈矩一板一眼,你死我活的心思只在笑臉相迎之下暗流涌動。
再放眼看其他宮斗劇,統一的核心主題無非就一個,爭寵,後宮中的每個妃嬪每天想盡辦法只為吸引皇帝注意。
《甄嬛傳》也被許多觀眾評為「職場劇」,靠著取悅皇帝,從「常在」一步步晉陞到嬪妃,再到最後的熹貴妃和聖母皇太后,著實勵志。但這也是宮斗劇為人詬病的一點,即背後的邏輯是「女性要上位,要靠耍手段取悅男人」。
《延禧攻略》的彈幕中也經常會出現「母憑子貴」這樣的評論:
還有人通過面相來攻擊角色,甚至說出「克夫」這種封建烙印很重的辭彙:
以及有些自媒體號蹭熱點的文案是「通過小心機來俘獲皇上」,而這句話實質的背後邏輯還是:女人想受到丈夫關注和寵愛,要靠外貌和飾品修飾。
甚至還有觀眾從劇情中學習到的是如何爭寵,如何贏得男神的喜歡。
這麼一看,似乎凡後宮劇皆禍害,不管外殼再怎麼變,里子還是在教壞現代女性,講來講去都是取悅男人、以夫為重的故事。
但《延禧攻略》全劇看下來,你其實會發現,爭寵這件事,占的篇幅並不多。
這是我見過 cp 組合最多的一部後宮劇,傅瓔(傅恆+瓔珞,也叫得體)、令後(令妃+皇后)、帝後、利落(弘曆+瓔珞,也叫衛龍,即魏+乾隆)、醇厚(純妃+皇后)、大嘴猴(明玉+海蘭察)……其中與皇帝有關的只有兩個,惹得乾隆的演員自己都忍不出站出來發問號了。
皇后和瓔珞相親相愛、前期皇后和純妃相親相愛、後期瓔珞和明玉相親相愛……就算沒有男人,也夠填滿發糖的 KPI 了。
底下字幕我 p 的,不是台詞
全劇共 70 集,有關主角爭寵上位的故事,卻只集中在 43-64 集之間。前 40 集講的是底層勞動人民力爭上遊、幫助領導與其他部門鬥智斗勇的勵志故事,64 之後的幾集則是相知相愛老夫妻的生活小插曲。
主角身上的最大特質,在於她不符合時代背景的現代自主女性意識,這一點在劇中也時不時有體現。
弘晝姦汙姐姐一事被翻出來之後,弘晝提出納妾補救,重金補償,並提拔對方父親,這放在古代和王爺身上來說已經是非常體面的處理方式了,但主角的反應卻是憤怒並加以報復。
在皇后違反宮規自盡後,指責一國之君過於冷酷忽視妻子。
採取避孕措施,只因自己沒有做好母親的準備,還說出「女人自身的意義」這種現在都不過時的話。
這種自主意識,放到清朝後宮的背景之中會顯得格格不入,以及劇情發展不合常理。也正是受限於後宮劇題材,花費心機和手段博得聖寵的戲碼還是必不可少。
但這並不是魏瓔珞的主線任務。她在前半部分的目標是為姐姐報仇,後半部分是為皇后報仇,最後才漸漸與皇帝產生感情,安安生生談戀愛過日子。
如果觀眾在這部劇中所聚焦的是如何爭寵上位這一點,說明這屆觀眾內心深處還是習慣把女性當作感情中的弱勢方,以至於潛意識認同女性需要通過主動花手段來取悅對方並贏得寵愛。
其實想要被寵被偏愛,是正常人都會有的情感訴求。
這種「對其他女性粗暴,只寵一人」類型的故事在社交網路上也非常受歡迎。通過伴侶對自己和其他女人的反應對比,來直觀地獲取「他只偏愛我一人」的信息,這大概是許多女孩子都無法抵抗的成就感和安全感。
這種滿足,單純靠兩個人安生過日子是展現不出來的,一定要有一堆鶯燕蜂蝶圍著男方嗡嗡叫,而他目光堅定只聚焦於你。有了弱水三千,方能顯出只取一瓢的真情可貴,以及自己的魅力出眾。
與這個條件最契合的,當然是不那麼還原歷史的專情後宮劇了。
但說穿了,《延禧攻略》就是個爽片,報複流氓爽,扇 bitch 耳光爽,皇帝專寵縱容爽。而獨寵,也只是這部劇中的其中一個「爽點」而已,並不是唯一也不是首要的主題。
如果你想在《延禧攻略》看到一群女人每天不幹別的就只爭寵,你可能會失望,如果想通過它來學習爭寵和取悅男人,更是與主角的心性相悖。它最大的意義,無非是讓你看個痛快。
※蘋果新款iPhone將支持雙卡雙待
※推進劑泄漏,波音太空出租測試受挫
TAG:pingwest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