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明,到文化
主題:從文明到文化
分享者:呂波
分享地點:【國學會】會員微信群
分享時間: 2018–8-20 20:18
@所有人 開始分享吧。
本來想再查些資料。但是手頭資料還是有限。算了,例子就少舉一點。把意思講清楚就好了。
今天的主題是:
文明與文化
這是一個大話題。如果我們要去查閱人類學家,或者百度、google、維基百科等等,可能對文明與文化有很多的解釋。
但我今天的分享,可能和這些都沒啥關係。我只是在說我所理解的中國古人認為的文明與文化。所以,搜索引擎肯定是沒有的:)
??
文明、文化。
我們先來看這兩個詞,這兩個詞,都有一個字:文。
文,是什麼呢?在古代,文,就是紋。
事物錯綜所形成的紋理,就是文。
什麼意思呢?最直觀的——
我們伐開一顆樹,可以看見樹木的橫斷面上的年輪,這個年輪的紋理,就是文。
我們看見風吹在水面,水面上盪開一圈圈的漣漪,這個水的紋理,就是文。
我們在海邊撿起一個鸚鵡螺,看見他外面優美的曲線和內部錯綜的空間結構,這就是文;
我們掰開一個蜂巢,看見裡面排列得整齊漂亮的蜂房,這就是文;
我們看到天上的大雁往南飛,一會排成一字形一會排成人字形,這就是文;
……
紋,是事物錯綜的「象」,或者也可用佛家的這個詞:相。
??
所以呢,文,就是我們從萬物中發現那些錯綜的「紋理」。
這個「發現」,觀,靠的是眼睛對不對?也就是觀察。但是,觀,觀察,卻不僅僅靠眼睛。
比如,白天黑夜,春夏秋冬,這其實也是一種「紋」對吧?這個是可以靠眼睛來看見的。
發現春天萬物生長,夏天萬物繁榮,秋天萬物成熟,秋天萬物閉藏。看到月亮圓缺變化,並依此觀察,制定出曆法,就不僅僅靠眼睛了。
而來自對萬物,對生命的「自覺」。就是——
明。
所以,文明,乃是對萬事萬物錯綜之紋有意識的觀察,從而發現其蘊含的道理。
這就是由紋及理。
這裡的「紋理」,即事物的「紋」本身蘊含之「理」,當然也沒有紋之外的理。
這個在《易經》里,就叫觀象繫辭。
這裡的重點即是「明」。
??
明,這個字,其實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儒家講大人以繼明以照四方,道家講傳道就是襲明,佛家講明覺傳燈。都是借用日月、火的這種眼睛可以看見的光明,來指代我們本具的可以「觀照」一切,可以「知道」一切的那種能力。
也就是我們內在的本性之光。
動物也能看見萬物的紋,但是動物卻沒有發展出「文明」。
因為人類本具這種內在的光明,對生命,對萬事萬物的自覺意識。當一個生命開啟了自覺意識,也就逐漸打開了內在的光明。
所以,文明,核心是「明」,這種人類獨有的自覺意識,本性之光。
??
好,我們再來說:文化。
化,這個字,在甲骨文中是兩個人背靠背的樣子,會意:不同,變化,改變。
中國的文化,乃是講——
文以化之。
什麼叫文以化之?其實非常簡單——
也許人類矇昧狀態的時候,不分白天黑夜,作息混沌,當我們通過觀白天黑夜的紋,於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就是文以化之。
也許人類矇昧狀態,生活狀態也是混沌的,當我們觀春夏秋冬的萬物狀況,於是調整自己,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就是文以化之。
《黃帝內經》的「四季調神大論」,就是在講文以化之。
當然,我舉的這些例子,都是比較初級的文明與文化,實際上我們的社會演變,會比這個複雜得多。
??
因此,這樣來看的話,從文明到文化,就非常清晰了。
我們發現萬事萬物的紋理,從而按照這個紋理來指導我們的生活。這就是從文明到文化。
《陰符經》里有一句話,就是說的這個: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文明是體,文化是用,文是連接二者之間的橋樑。
明是根本,文是花/法,化是結果。
如果大家對《易經》略有了解,可以知道,其實整部《易經》99%的篇幅,都是在講從「文明到文化」。
比如,坤卦,六二說: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這一爻,是講聖人。大家看後半句,不習無不利,其實就是老子說的無為無不為。不習無不利,就是果(果位)。
但是人家前面有三個字,直方大,這三個字就是「文」。
坤卦是講大地的卦,古人觀察大地,萬物化生,生物不邪,無物不載,所以君子應該效法大地的這種德行,孔子說的,君子敬以內直,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這就是典型的從文明到文化。
《周易》繫辭下,有一章,專門就講這個。比如,離卦與網的關係,大過卦與喪葬方式的改變,益卦與農業工具的關係。還有更多的,《易經》所說的觀象制器。
??
值得注意的是,「從以明觀,到以文化」,中間極容易「走形」。
走形,就是說我們沒有看到事物的紋,所真正蘊含的「理」。
但是,毫無例外,如果走形了,一定是因為我們的「私慾」冒出來了。因為明本身是無染無雜的,但「私慾」一出現,就障礙了這個「明」。
孔子學易,說學得好的,潔凈精微。
潔凈精微,就是不帶偏狹和遮障,直接看到了事物的紋,當我們直接看到了事物的紋,則其理自在其中。這就是「以明觀之」。
潔凈精微,這個詞真是好啊。
另外,今天的分享主題看似很宏大,其實人人可以用的,與人人切身相關的。也許我們可以用這種「以明觀之,以文化之」的方法,來重新來看待萬事萬物,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
至於能否得著,用著,得著用著多少,端的看大家的心了:)
差不多說完了。例子找得有點少。其實這樣的例子大家可以找很多的。
這個話題很大,但是它的核心的東西非常簡單,非常簡潔。也不知道我說清楚了沒有。
【吉光片羽】
問題:
找一片寬廣平靜的水域,
朝水裡同時丟兩顆石子,
觀察一下它們的波紋會怎麼樣?
歡迎留言告訴我。
※修行,是否就是控制我們的喜怒哀樂?
※我們該如何面對身體的病痛,如何面對死亡
TAG:呂波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