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邊倒的反對之聲,傳統禮教觀念為何會成為覲見禮制難以跨越的門檻?

一邊倒的反對之聲,傳統禮教觀念為何會成為覲見禮制難以跨越的門檻?

1867年9月30日,距《中英天津條約》規定的10年修約的期限已近,為早作準備,清廷下旨命各大員上奏言事。其中以「覲見」一事討論最為激烈。

沈葆楨當時尚屬較為開明的人士,仍堅決反對改變覲見禮制,表示不廢典章。他在奏摺中大談練精兵以固京城,其意是乘此數年內,速行修政強兵之道,待同治帝親政時,國勢之盛如康熙之時,西方公使覲見,自然必行中華儀節。廣東巡撫蔣益澧在奏摺中對請覲一事,僅言「攸關體制,朝廷自有權衡,非臣下所敢擅擬」,可他在奏摺中也大談練兵之道,稱「揀將練兵,以衛京師而固根本」。他的意見是在京師練精兵1.5萬人,再選「卓著戰功素有威望之大員」,各國必不敢隨意要求。江西巡撫劉坤一的意見與蔣益澧相同,奏摺中一字未提覲見之事,卻提出「多練禁旅,以立不拔之基」。

沈葆楨

另有一些官員引經據典地反對改變儀節,其言論自不相同。官文考訂了「覲」之本義後,認為只要告訴西方公使「覲」之含義,他們就會放棄要求覲見。至於總理衙門信函中提出的「權其適中者」,官文表示,「其中機宜,非奴才所能及也」。由於一時想不出辦法,也有官員主張先拖下一段時間再說。

以洋務名臣顯著當時留史後世的兩江總督曾國藩,一字未言該行何禮,卻又明白表示可不用「屬藩之禮」,且又引史為據。這正是他的一貫作風。為臣子而改禮儀,本就沖犯理教。時世轉變並不能同時帶動觀念轉變。同是洋務出身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之奏摺,雖稱「入覲之儀,必應妥議」,但也明言「順機俯從」,「創行之典」,不與越南等國同禮。最有意思的是,他竟稱此項「大政」為「苟非隱憂實害」。另一位洋務名臣新任湖廣總督李鴻章,則表示各國公使可在清朝御史行列中排班入覲,等到中國使節至西方各國行西禮時,即有了依據,命來華各國公使同例行華禮!

曾國藩

李鴻章

在清朝的歷史中,如此大規模地商議朝政,實屬罕見,也正說明覲見之禮繫於「國體」不可輕意變革。在這些官員的言論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天朝」觀念的痕迹,而這些官員,無一任官內地,其職守或正在或曾在沿海沿江,都與西方各國打過不同程度的交道,由此更能體現傳統禮教觀念之根深蒂固。毫無疑問,清朝的此次討論,眾說紛紜,得不出任何結論。1869年,總理衙門與英國商議修約時,對覲見之禮並無新議。而同治帝尚未親政,覲見一事也隨之拖了下來。

廣東人民出版社委託宣傳

參考文獻:

茅海建:《當代學人精品:茅海建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謝敏 郁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冰封」的歷史:20世紀初煙台的冰封瀑布、海港和破冰操作 夏日消暑必備
清朝時期外國使節為何屢屢在覲見禮儀上與中國發生衝突?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