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情緒不是感受 但可以感受情緒

情緒不是感受 但可以感受情緒

01

我一直是一個淚點很低的人,不管是看影視劇和小說,還是在生活中,都特別容易被感動被觸動,剛剛接觸心理學和心靈成長的時候,我自認為很尊重感受而且感受力很強,但是在心靈成長和回歸的路上越往深處走,我就越覺著不對勁,我開始覺察自己,我一次次跟那個淚流不止的自己呆在一起,我發現,很多時候我的眼淚是流給某個對象看的,潛台詞是——都是因為你我才這麼傷心,我都這麼傷心了,你還看不到!

原來,我只是一個情緒化的人,雖然我們常常把情緒感受連在一起,混為一談,當我真的去覺察,我發現,越是情緒化的時候越是與感受隔離,很難去感受自己和別人。那個傷心欲絕的我是用眼淚申討控訴的小我,傷心痛苦的潛台詞是有一個施害者,而我是受害者,帶有評判和強烈的指責和攻擊性。

在真正感受的層面,也會流淚,但眼淚里只有單純的哀傷、難過,哀傷、難過是安靜的,是不帶評判不帶指責不帶攻擊性的。

情緒表達的是你讓我很難過,是向外的,是有責任人的,這個責任人也包括自己,自責也是一種常見的情緒。感受表達的是我很難過,是向內的,是沒做出有責任人的,只是對如是做出的最直接純粹的反應

0 2

感受是當下的。

孩子吃飯之前跟媽媽要餅乾,媽媽拒絕了,孩子很難過,但是吃飯的時候有自己愛吃的可樂雞翅,孩子很開心,被拒絕的時候難過,被滿足的時候開心,感受就是這樣的靈動而簡單。

今天是你的生日,一睜開眼就馬上看手機,看有沒有收到自己最期待的祝福信息,結果沒有,有些失望和不開心,這時手機響了,正是自己最盼望的那個人,馬上接聽,電話那頭傳來「生日快樂!」你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感受就是如此的直接和鮮活。

同樣一個外界的事件或者行為,經由頭腦進行判斷,就會使當下的感受造成阻塞,和當下隔離,產生出情緒。

比如媽媽不給孩子吃餅乾,孩子將媽媽的行為解讀為媽媽不愛我,媽媽討厭我,這個判斷形成之後,吃午飯看到自己喜歡的可樂雞翅,孩子繼續在自己的頭腦里編造自己的心理故事,媽媽是不是因為知道自己錯了故意討好我,哼!你讓我受傷了,我很生氣,我也要氣你,我就不吃!

這個生氣已經不是當下的感受,而是經由頭腦的判斷衍生出來的情緒。

沒有第一時間收到戀人的祝福簡訊,產生判斷——你不重視我,不愛我,當戀人打來電話,就拒絕接聽,電話響了數次之後終於接聽了,也會冷嘲熱諷:找誰?你是誰?你還記得啊?明明是自己期待的卻拒之門外,此刻生氣的情緒反應不僅僅是對外界視而不見,也是對自己的真實需求的違背和辜負。只牢牢擁抱自己的判斷,並時刻要證明自己判斷的正確性,下意識收集相關的證據。

0 3

在武漢雅心心靈回歸團隊的衝突處理專項支持團隊的課堂上,亞新老師引導學員將衝突按照當事人自己——發生的事情——分析判斷——被觸動的東西(內在需要期待)——產生的情緒——情緒產生的力量——最表層的言行的順序,通過排列的形式呈現出來,然後出現了讓所有人都吃驚的一幕,排列的當事人在所有的代表中,對自己對對方(女兒)對自己的內在需求都很疏離,唯獨選擇擁抱了分析判斷的代表,她覺得分析判斷最使她溫暖。

這樣的呈現連她自己都匪夷所思,但這就是真相。

其實當我們對自己誠實,這就是我們大多數時候都在做的事情啊!我們抱著自己的一個固有判斷不放,我們握著對方不愛我的證據不撒手,那些拔不掉的刺,癒合不了的傷,不都是遮蔽我們和當下失聯和感受隔離的葉子嗎?我們會因為N年前的一場雨錯過一次次春天一場場花開,我們為一片飄落的葉子哭泣,無視一整片森林。

當我們毫無覺察地緊緊擁抱自己的判斷解讀自己的是非對錯,我們就越來越選擇性地看選擇性地聽,我們就成為越來越嫻熟的自由剪裁大師,我們一定會越來越覺得自己對,我們的證據越來越充分,我們哭的越來越哀怨,我們的指責也越來越理直氣壯。

當孩子還在為之前沒有吃到餅乾的事情生氣的時候,那個一個勁地勸你吃雞翅的媽媽卻壓根不知道你這邊發生了什麼,她只知道飯前不給你餅乾是怕你不好好吃飯,她是從保證孩子的營養的角度在愛你。於是孩子會越發生氣——媽媽如此不懂我!媽媽不應該是最懂孩子的人嗎?這個媽媽就是不稱職的媽媽,給出的是非愛之愛,傷害之愛!媽媽都不懂我,那我怎麼會相信這世上還會有懂我愛我的人呢?於是你一生的鍋都甩給了媽媽。就像幾乎所有的影評都認定松子被嫌棄的一生似乎都是因為爸爸和妹妹而導致的(事實上,武漢雅心心靈回歸團隊上過愛與被愛的親們看《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看到的是被恩寵的松子的一生)。

傷害我們的是媽媽嗎?還是我們基於媽媽的一個行為導致的我們期待不被滿足的失望難過而對媽媽產生的判斷呢?而這些判斷都建立在物化的觀念和那些正確到無以復加的教條之上,頭腦的判斷隔離了當下感受,從而派生出很多的情緒,情緒總是讓人痛苦。

04

情緒製造阻隔和心牆,感受產生連接和流動。跳出一切物化的標籤和教條,不再跟隨頭腦的判斷,在每個當下去感受,由感受生髮出自然純粹的反應,這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感受跟心跟愛有關,情緒則跟頭腦跟判斷直接相關,但不要去搞情緒,情緒不是壞的,不要對情緒繼續進行判斷。

情緒背後的訴求依然是關於愛,只是當我們通過情緒向外索愛的時候,我們反而看不到愛也連接不到愛,我們一邊在說你不愛我一邊又說我要你愛我,誰能聽得懂?當我們順著情緒反過來看自己,我們反而能回到愛連接愛。

如何回到愛連接愛呢?去感受!直接感受那個情緒化的自己,而不是評判自己——你怎麼如此不孝,那樣會繼續產生自責內疚的情緒,沒完沒了。但你去感受呢?雖然你口口聲聲說很生媽媽的氣,甚至恨媽媽,但是你一邊生氣一邊是那麼渴望走近媽媽連接媽媽,對不對?雖然你口口聲聲說絕望,可是絕望的背後是渴望而不可得的痛苦,和痛苦到絕望還不放棄的希望,是不是?

愛父母,是孩子的本能,也是逃不脫的宿命,用恨用無奈用隔離用對抗表達的愛,依然是愛!當你穿越了自己的一切負面情緒和對抗,誠實面對自己,承認自己對媽媽的愛,你也就感受到跟你一樣的媽媽,貼著媽媽這個標籤的跟你一樣的生命一直在那裡,跟你對媽媽一樣,用控制用指責用擔心這些負面形式表達的愛,一直在那裡!你通過感受自己連接到另外的自己。

物化標籤導致的各種評判所造成的受害者心理和追責模式,不僅在各種親密關係中製造了隔離和心牆,而且也在我們和我們的內心小孩之間製造了鴻溝,不僅無法和他人連接,無法和當下連接,也無法跟自己連接,無法和內心小孩連接。

紅塵自己對待內心小孩的典型場景就是,作為代言者將那個哭泣的沒被滿足的孩子丟在一邊,去找他們在物化標準下所設置的那個罪魁禍首(主要是父母)去清算去討伐,就像看著一個孩子落水,不去立馬跳進水裡抱起孩子,而是去找那個自己覺得是推孩子下水的人去興師問罪!看到這樣的場景,你是什麼感受?

當你真的去感受,你會像包公斷案故事裡的那個親生母親,主動鬆手,哪怕讓自己的孩子被斷給他人,你也不忍心和另外一個女人去拉扯自己的孩子,你會放下是非對錯,放開責任人,因為你感受得到那個孩子所有的哀傷委屈難過恐懼,你會心疼,你會憐惜,你會直接撲上前去,擁TA入懷,你會給TA你所有的懂得支持和溫暖,你會溫柔以待,你會慈悲呵護。你不僅連接到內心小孩,你也在連接生命本源,感受本來就來自生命本源。

在雅心心靈回歸團隊,跟隨亞新老師踐行心路這麼幾年,我的體會是,固有模式下,完全沒有分析判斷幾乎是不可能的,頭腦分分鐘都在條件反射製造各種分析判斷,由此就會產生各種情緒,不對大腦用力,不對分析判斷去做分析判斷,不對情緒用力,經由情緒回觀自己,保持覺察,直接去感受情緒,是回歸內在的絕好路徑。

文字:如煙

編輯:如煙

圖片: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雅心 的精彩文章:

怎樣才是活出你自己

TAG:武漢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