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導演青睞的那些編劇大佬們 二

導演青睞的那些編劇大佬們 二

導語

作者|陳艷

編劇工作是電影從無到有的開始。

一部好電影,除了好導演和好演員以外,一定少不了好編劇,編劇可謂是一部電影的靈魂工程師。

遣詞造句、反覆琢磨,編劇的藝術素養,決定了電影文本內涵可能企及的高度。

不論電影、電視還是戲劇,編劇可謂是創作當中最核心的部分。但是天賦、專業、興趣,各個因素,都在在制約著編劇們,到底能在這條路上做多遠。

上一期的編劇盤點《塑造電影的靈魂 | 導演青睞的電影編劇大佬們》發布後,很多小夥伴在問:怎麼沒有某某。其實總的來說還是篇幅限制的原因,並沒有囊括太多人。

在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的創作上,上個世紀50年代出生的編劇們,往往比其他人更有先機,他們的獨特的社會經驗,往往能給自己的作品賦予生命,令人驚艷。

在50年代編劇們中,有幾位代表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來說說這幾位編劇的故事。

蘆葦

編劇蘆葦

和很多編劇一樣,蘆葦很少出來在公眾媒體上說什麼,能看到他的地方多是一些分享課堂,或者是他的電影。

蘆葦在編劇圈的地位斐然,是中國最負盛名的電影編劇,沒有之一。

雖然他的獲獎次數雖不多,但是他的作品大多數是中國影史教科書必須分析的作品。比如:電影《霸王別姬》上映後橫掃頒獎季電影節展25項大獎,獲得7項綜合榮譽,一舉將導演陳凱歌推上了國際一線大導演的位置。《霸王別姬》成就了蘆葦,也成就了陳凱歌。;電影《活著》讓張藝謀進入戛納電影節,並成功獲得三項大獎;而當代影壇數一數二的藝術家葛優、鞏俐、張國榮、姜文等人都演過他的作品。

《霸王別姬》劇照

出生於50年初期的蘆葦,在所有編劇中,有一種獨特的氣質。

他的電影劇本改編和創作,在題材上更傾向與西部相關,就如《活著》《等待》等等作品給觀眾傳達出的主題。而他熱愛西部題材的原因,主要源於自身對西部生活的熟悉以及個人濃郁的西部情結。

蘆葦的作品的創作主題,比較追求追求歷史意識和史詩品格,在思想內涵上更關注人和人文內涵。例如,他的《狼圖騰》關注的草原精神,《白鹿原》關注的黃土高原的人文風土。

而且創作中,蘆葦喜歡和導演、演員進行作品的探討,並在之後根據其他人的反饋逐漸完善劇本,這種形勢下創作出的作品,不跟風,富有新意,又有著鮮明的個人風格。

他還比較強作品調戲劇性,比如寫兩個人的感情戲,就要按照兩個人的不同年齡、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等背景,來設定他們在情感上的一種交流。

很多人都認為他一定掌握著電影編劇的某些秘密,請他做分享,講課希望得到他的指點,面對提問者他直言:「我的方法說了,別人也不一定明白。首先一個就是看兩箱書就可以了。根據這兩箱子書提供給你的時間、空間和人物以及舞台,你就可以寫出來,沒有問題的。」

何冀平

編劇何冀平

何冀平,1951年出生於廣西,中國內地作家、編劇、製作人,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進入編劇行業至今,她參與完成來包括電影、電視劇、話劇在內的21部作品。

從中戲戲文系畢業的何冀平進入北京人藝成為職業編劇,她是當年劇本組裡唯一的女性,也是年紀最小的一個。那段時間她給人藝寫了兩部戲,一部是《好運大廈》,另一部是《天下第一樓》都是話劇迷心中的經典作品。

八十年代末,何冀平離開人藝去到香港,這讓她有了和電影接觸的機會。

何冀平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和徐克合作的《新龍門客棧》,隨後雖然她在電影上的產出不多,但難得的是,每一部都是堪稱經典之作。

《新龍門客棧》劇照

陳可辛的《投名狀》、許鞍華的《明月幾時有》,還有上個月熱映的《邪不壓正》同樣出自她手,而且她還被姜文導演親切的稱之為「何大姐」。

何冀平曾在採訪中提到徐克和陳可辛,「他們都比較天馬行空,尤其徐克,腦子轉得太快,快得跟不上。陳可辛比徐克好點,但都是今天說完了明天就不算了。編劇適應他們比較困難,所以我不是特別願意寫電影。但跟他們合作,我可以吸收更多東西,也可以把握住電影的方式,這能影響到我的舞台。」

何冀平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編劇,她以一個女性獨特視角,描寫了距離觀眾們相距甚遠年代的故事。她的作品有著強烈的故事性和戲劇衝突,在她娓娓道來的訴說中,觀眾往往會被帶入劇情。

《投名狀》劇照

而她對中華文化和傳統藝術保有極大的情懷,作品中經常帶有對人生的理解和哲思。這也讓她的作品得到了業內人的廣泛認可,獲得過金像獎、金馬獎最佳編劇獎多次提名。

面對多年來的編劇之路,何冀平總結道:「最初的時候,你不適應,你會覺得自己被忽視了,我付出這麼大努力,他們憑什麼不來問我。但這是真實,這是宿命,你必須接受這個現實,很正常。在這行當,處世的原則是非常大的原則,心胸一定要開闊。心胸開了之後,你自己的路千萬條,你如果心胸狹窄,你就剩下走鋼絲了,你會隨時掉下去。」

鄒靜之

編劇鄒靜之

鄒靜之是「著名編劇」裡面,又一位50年代出生的編劇。

他出生於江西南昌的知識分子家庭,有八年的上山下鄉和插隊經歷,期間從事務農工作,他的作品飽含了強烈「地氣」也許來自這裡。

1997年,鄒靜之開始自己的編劇生涯,個人第一部作品《康熙微服私訪記》誕生,隨後創作的《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五月槐花香》等作品,讓張國立、張鐵林、王剛三人成了眾所周知的熒屏「鐵三角」。而他也憑藉《五月槐花香》獲得了電視劇飛天獎最佳編劇獎。

鄒靜之不只是在電視劇劇本上頗有建樹,在電影文本創作能力同樣出色。他和多位電影導演大師合作過,《赤壁》、《千里走單騎》《大武生》《歸來》《一代宗師》……等等作品都是非常經典的電影作品。並收穫了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電影金馬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個最佳編劇提名。

《一代宗師》劇照

他在自己電視劇、電影作品最熱的時候去寫話劇,至今在話劇舞台還能看見他的作品。他編劇的《我愛桃花》《花事如期》等作品至今依然在上演。

談到創作鄒靜之表示:「電視劇是功能俱全的大樓盤,電影是雕樑畫棟的小四合院,舞台劇就像一個夢幻的城堡。」

張國立曾在採訪中這樣評價鄒靜之的戲:「冷峻中有溫情,幽默里有憂傷,廣闊而又精細,粗獷而不失優雅。」

他身上較多地保留了中國民間藝人講故事的才能,作品中習慣於把一件件司空見慣的生活小事,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地展演開來。無論是電影、電視劇、話劇都非常的接地氣,又同時具有詩人情懷,精緻凝練的台詞,雅俗共賞。

他曾說「知道自己能寫什麼、想寫什麼,只能寫什麼。這種感覺對我來說特別快樂。」

劉恆

編劇劉恆

編劇劉恆,出生於50年代中期。

作為是地道的北京人,劉恆的作品中不失老北京的新鮮活潑和妙趣橫生。他和謝飛、張藝謀、馮小剛等多位中國頗具影響力的導演合作過,其中多部作品在國內外電影節上獲獎,並數次被評為優秀及最佳編劇。

而他的編劇之路,還要從15歲穿上軍裝走進軍隊開始說起。

在服役期間,他瘋狂的迷戀上了魯迅先生的作品,他曾說:「魯迅的自我反省和對社會的醜陋面的批判,永遠是有價值的。」

1977年,他拿起筆,開始自己的文學創作,發表了自己第一部短片小說《小石磨》,並隨後撰寫了《狗日的糧食》《蒼河白日夢》《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多部經典文學作品。

《菊豆》劇照

從發表第一部作品算起,劉恆的文學之路已經有40年之久。他早期作品,還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後期開始深剖人性。在寫實的風格中,劉恆不乏對人物靈魂本質的探索。《本命年》《菊豆》《秋菊打官司》《集結號》等作品都屬此類。

去年《貧嘴張大年的幸福生活》又重播了,效果很好,很多人問他怎麼做出這麼棒的作品的,他說用的都是自己在生活里感受到的東西。只有感受過的,才是真實可靠的,才能和觀眾產生共鳴。

劉恆曾說過:「卡夫卡到芥川龍之介,古往今來的所有偉大的作者都是背著一口苦井,那個苦是源源不斷的,你只要戰勝它,你就會有你的收穫。你如果戰勝不了它,你失敗了,你仍然是一個英雄,你自己的英雄。」

小結

五零年代的編劇身上有著明顯的時代特色,屈指算來,他們都已進入不惑或知天命的歲數。

物質的匱乏並沒有磨滅掉樸素的生活中蘊藏的情趣,他們獨特的經歷,是深植於靈魂、骨髓的烙印。

在文學的領域裡,他們就是獨屬於那個時代的英雄。他們在豐富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同時,有創造出影響更多人精神世界的作品。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冬去春又來》,在現實中尋找詩意的歸屬
中國導演唐高鵬成黑馬,黑澤清高徒奪最佳導演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