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一直補氣血,為何還是虛?氣血失衡分5種,對症艾灸才管用!

一直補氣血,為何還是虛?氣血失衡分5種,對症艾灸才管用!

一、氣與血到底是什麼關係?

氣和血都是由脾從水谷精微化生而來,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1

氣為血之帥

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

氣能生血:在血液的生化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臟腑之氣的推動和激發。氣充盛,則血液充足;氣虧虛,則會血虛病變。

有沒有發現?臨床上,在治療血虛的病證中,常常以補氣葯配合補血藥使用,依據就是氣能生血的原理。

氣能行血:指氣能推動和調控血液在脈中穩定的運行。氣機充盛、調暢,則氣行血行。氣虧少,或者氣機郁滯,則不能推動血行,產生瘀血。

氣能攝血:指氣能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逸出脈外。所以,臨床上,在治療大出血的時候,都會使用大量的補氣藥物,用以統血。

2

血為氣之母

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血能養氣,血能載氣。

血能養氣:指血對氣有濡養的作用。血不斷地為氣的生成和功能發揮提供營養,所以血足氣旺。一旦血虛,就會導致氣虛,或者氣的功能異常。

血能載氣:指氣存於血中,依附於血而不至於散失,賴血之運載而運行全身。「氣不得血,則散而無統」,血液虛少的病人,就會出現氣虛的情況。

說了這麼多,小編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因為氣與血的關係非常密切,所以我們很少看到單純氣虛或血虛的人,一般都是氣血兩虛。在治療的時候,我們也很少單獨補氣或補血,否則療效會大打折扣。

二、氣血失衡,疾病乃生

講到氣血與疾病的關係,就必須再多講一樣東西:津液。

氣、血、津液三者關係如下:

《素問》里說:「人之所有者,氣與血耳」。就是說,氣和血是人體內的兩大基本物質。氣血失衡,必然導致營養供給不足,臟腑功能下降。而氣、血、津液是身體最基礎的營養物質,它們可以相互轉化。氣血失衡一定會影響津液,最常見的就是導致津液不足。試想一下,身體最基礎的3種營養物質都出了問題,三者相互影響,出現惡性循環,那還有什麼病生不出來呢。

在整個暑假,每次講到排汗排毒時,小編都說不建議大家做汗蒸,其實也是從氣、血、津液這三者的角度來考慮的。因為汗蒸流失的是體內的津液,津液流失,氣無載體,就會「氣隨津脫」,必然出現氣虛。所以,在汗蒸出了一身大汗後,很多人都會出現少氣懶言、體倦乏力的氣虛表現。那麼,氣虛最可怕的後果是什麼?——氣脫血亡!也就是說,你肉眼看到的只是流汗,看不到的是氣血的巨大損耗。

三、氣血失衡,「進補」之前必先「灸補」

多數情況下,一提到氣血失衡,大家都會想到服用膏方葯膳調理。但是,小編要說的是,無論何種膏方葯膳,在「進補」之前必先「灸補」。

為什麼呢?上文說過,氣和血都是由脾從水谷精微化生而來,在這個過程中,脾起著決定性作用。而大凡氣血失衡之人,幾乎都有脾胃不調的毛病!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先調脾胃。

舉個例子,比如:震後,災民急需救援物資,但山體滑坡導致道路堵塞,救援物資無法送到災民手中。因此,此時首要任務是打通道路,如若對道路堵塞置之不理,等四面八方的運輸車擁堵到路上,不僅救援物資無法發放到災民手中,還給道路增加了新的負擔。

在這個例子中,補品補藥好比救援物資,道路堵塞好比脾胃不調,若不先解決脾胃不調的問題就一味進補,便極易出現「重傷脾胃」和「閉門留寇」的現象,不但補品補藥無法吸收,反而會加重脾胃負擔,引起各種不適癥狀。艾灸就蘊含著「先通後補」的道理,它相當於「開路方」,起著搶修、疏導道路的作用,通過調整脾胃功能保障補品補藥被人體順利吸收。

脾胃不調,服用補品補藥後很難消化,容易引起食滯,出現口腔潰瘍、咽喉腫痛、腹脹便秘等癥狀。若驟然大補,腸胃更是不堪重負。因此,氣血失衡之人「進補」之前必先「灸補」。

四、5種氣血失衡,如何艾灸調理?

氣血失衡,一般可以分為5種: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虛血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

1

氣滯血瘀

氣滯血瘀,指由於氣滯不行以致血運障礙,而出現既有氣滯又有血瘀的徵候。多由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導致肝氣久郁不解所引起。

癥狀:胸脅脹滿走竄疼痛,性情急躁,併兼見痞塊刺痛拒按,婦女經閉或痛經,經色紫暗夾有血塊,乳房痛脹等症,舌質紫暗或有紫斑,脈弦澀。

治法:行氣活血。

穴位:命門、中脘、氣海、關元、血海、足三里、三陰交。

2

氣不攝血

氣不攝血,又稱氣虛失血,指因氣虛而不能統血,氣虛與失血並見的證候。多因久病氣虛,失其攝血之功所致。

癥狀: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氣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無華,舌淡,脈細弱等。

治法:補氣昇陽。

穴位:以八髎、腰陽關、關元為主,其中,血熱動血,灸關元、隱白;出血不止,灸隱白。

3

氣虛血瘀

氣虛血瘀,指既有氣虛之象,同時又兼有血瘀的證候。多因久病氣虛,運血無力而逐漸形成瘀血內停所致。

癥狀:面色淡白或晦滯,身倦乏力,氣少懶言,疼痛如刺,常見於胸脅,痛處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脈沉澀。

治法:溫散化瘀,調暢氣機。

穴位:膻中、期門、氣海、關元、血海、足三里、太沖。

4

氣隨血脫

氣隨血脫,指大出血時所引起陽氣虛脫的證候。多由肝、胃、肺等臟器本有宿疾而脈道突然破裂,或外傷,或婦女崩中,分娩等引起。

癥狀: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舌淡無華,精神萎靡、眩暈或暈厥、冷汗淋漓、四末不溫,或有抽搐,或見口乾,舌淡,脈芤或微細。

治法:補陽補血。

穴位:百會、人中、神闕、關元。出血不止,加灸隱白。

5

氣血兩虛

氣血兩虛:多因久病不愈耗損氣血所引起,這個時候的人,看起來弱不禁風,面色淡白或者是萎黃,經常會頭暈目眩、心悸失眠。

癥狀:頭暈目眩,少氣懶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黃,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脈細弱等。

治法:補氣益血。

穴位:脾俞、中脘、氣海、血海、足三里、三陰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匠心居 的精彩文章:

夏季最強辯證泡腳方,祛濕除熱正當時
醫生猝死頻發!醫生自己都難保,如何來救你?

TAG:艾灸匠心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