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年科學家挑起基因研究大梁

青年科學家挑起基因研究大梁

盛夏中的都市總是炎熱而喧囂,而位於廣東深圳大鵬半島的國家基因庫,卻靜靜地坐落在群山環繞的南海之濱,梯田形狀的外觀如「世外桃源」一般,守護著人類和大自然的「生命之源」。

與寧靜安逸的環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家基因庫里科技工作者們勤奮而忙碌的身影。「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萬種植物基因組計劃」正在這裡有條不紊地展開,而青年科學家已經成為承擔著這些重要科研工作的中堅力量,用堅定的理想和敢闖敢試的拼搏勁頭,在深圳這片創新的熱土上奮力書寫著關乎人類未來的科技夢想。

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基因庫一樓大廳,放有巨大的猛獁象復原雕塑和一面懸掛著已滅絕動物和瀕危動植物的圖譜,昭示著生物多樣性保護已進入「倒計時」。2013年,從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碩士畢業後,馮少鴻回國並進入華大基因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這一非營利民營科研機構。目前她參與由華大基因、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美國杜克大學主導的「萬種鳥類基因組項目」第二階段的組織分析工作,記錄和研究鳥類的基因信息。

2014年12月,該項目首期研究成果以專刊形式在《科學》雜誌上發表8篇研究論文,隨後在其他雜誌上先後發表了50多篇重要研究論文,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這些論文對利用全基因組數據解析生物多樣性和生物演化具有重大意義。

「在深圳這片改革開放的前沿熱土上,良好的政策和環境讓民營研究院『不拘一格降人才』成為可能。」馮少鴻說,全新的模式給了她更廣闊而精彩的科研舞台。

「在學校的實驗室里,我更可能被培養成一個專才,在某一個研究領域不斷地深入。」馮少鴻說,「而現在卻可以利用全基因數據繪製鳥類完整的『生命之樹』,從宏觀演化的層面去探索起源、多樣性格局、表型等等,分析思路和科研路徑會更加的系統、全面,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萬種鳥類基因組項目』這種國際合作項目。」

正是由於這種開放的研究環境和充滿想像的空間,馮少鴻決定在這裡繼續自己對學術的追求。2015年,她開始在中國科學院大學與華大基因學院聯合培養項目攻讀博士學位。

馮少鴻只是眾多受益於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向科技夢想挺進的人才縮影。在這裡,像她這樣的青年科技人才還有許許多多。

截至今年3月,華大基因學院已經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武漢大學、東南大學等國內10餘所高校累計培養本科創新班學生590人、碩士366人、博士97人;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境外知名高校合作,累計培養碩士76人、博士54人,學生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198篇高水平文章,成功申請390項專利發明,享有102項軟體著作權。

有志不在年高

在華大基因大數據實驗室,年輕的科技工作者金鑫剛剛帶領著他的同事們一起完成了百萬中國人基因頻率資料庫(暨炎黃基因資料庫)第一期的建設。

有志不在年高。剛滿30歲的金鑫已經是大數據「挑大樑」的總監。2006年,他考入華南理工大學與華大學院聯合培養的本科創新班,開啟了自己科研與創新的人生旅程。創新班「兩段式」的培養,讓學生第一階段在學校進行課程學習,第二階段在華大研究院進行科研項目實戰培養。2008年大三至2015年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先後參與了國際千人基因組、藏族人高原基因組、自閉症基因組等重要的科研項目,以任務帶學科、帶產業、帶人才,金鑫和他的同學們得以迅速成長。

包蟲病是一種常見於牧區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因致死率高、危害性大,又被稱為「蟲癌」。由於包蟲病潛伏期長達數年甚至十幾年之久,多數人感染包蟲病後沒有明顯的癥狀,加上藏區交通不便,往往等發病之後才就醫,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2017年4月,華大基因向西藏捐贈的包蟲病快速檢測移動工作站正式啟用,深入牧區對近百萬群眾展開包蟲病及常見傳染病的普查。

一些身處偏遠地區的居民通過普查檢測出了包蟲病的早期感染,及時得到了治療。此舉挽救了患者的健康,也避免了許多家庭因病致貧的悲劇,而他們基因檢驗的結果正是出自金鑫和其團隊建設的大數據分析系統。金鑫說,這件事給了他很深的觸動,「當成千上萬的數據經過研究,在面向個體時真的起到作用,甚至挽救了生命和家庭,你會重新審視自己工作的意義,並且更加堅定和珍視這條道路。」

近年來,生物技術的發展不斷拉低著全球基因測序成本,而大數據的助力正讓更多的人受益於這項前沿技術。

人盡其纔則百事俱舉

今年31歲的劉心是華大基因研究院的副院長,主持著青島國家海洋基因庫、「萬種植物基因組計劃」等在內的重要項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