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寵物 > 公然反對的後果就是……自己變成一隻不合時宜的臭鼬?

公然反對的後果就是……自己變成一隻不合時宜的臭鼬?

原標題:公然反對的後果就是……自己變成一隻不合時宜的臭鼬?


作者:Daniel Akst


編輯:瓶子里的菜花

設想一下這樣的情景:在某次時尚晚宴上大家都戴著復古眼鏡且髮型新潮,全場只供應素食,還都是有機的——你不小心提到了自己的頭痛,於是左邊的女士遞給你幾粒保健膠囊。接下來你的對話可能就會變成這樣:


「呀,謝謝,不過呢,我平常吃的葯都是經過嚴格雙盲測試的……哦,真的啊?可能吧……但我還是覺得科學更靠譜……嗯,這我知道。但那些化學成分沒準兒反倒對咱們有好處呢——說不定這才是人類壽命逐年增長的真正原因,哈哈! ……呃,不好意思,我老婆的笑點跟你好像不太一樣,話說她還真得過癌症呢……啊? 嗯,當然,有些事物是很神聖啦,可是……媽呀,我還真不知道有沒有體驗過 『靈性』 這回事。怎麼才能知道自己體驗到了呢,感覺是像打噴嚏那樣?」


有禮貌的理性主義者真是惹人同情。


接下來,人們自然會聊到飲食,如果是在南加州的話,很可能在座就有人正在 「排毒」 。鑒於這些反科學的流行觀念,受到高學歷階層人士的大肆追捧,公然反對的後果無異於順著背後給自己畫道白杠——把自己變成整場聚會上,一隻不合時宜的臭鼬。


形單影隻的臭鼬。圖片來源:pixabay


在上流階層對科學與現代化的恐懼之中,食品問題是他們最最焦心的。鑒於人們總是將一連串莫須有的罪名扣在現代技術的頭上,食品,實際上已經成了科技的替罪羊。


誠然,這種偏執的產生也並非意料之外——高科技從未像如今這樣居於經濟活動的中心,更不用說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了。但就總體而言,我們無法否認,科學的果實是香甜的。正因為有了科學人類的平均壽命才能逐年增長,其趨勢同富裕程度緊密相關。


那麼,先不說「進步」吧,究竟是什麼,讓科學這麼冷門呢?

一個明顯的原因是,在 「嘰嘰喳喳階級」 這個群體之中,了解科學的人寥寥無幾。如今土生土長的美國資產階級,其子女要麼在學電影,要麼研究性別,還有學市場營銷的,可惜就是沒幾個學物理化學的,至少就我所知是如此。



如今土生土長的美國資產階級,其子女要麼在學電影,要麼研究性別,還有學市場營銷的,可惜就是沒幾個學物理化學的。圖片來源:pixabay


對太多的美國人來說,科學無疑是陌生而抽象的。近一個世紀以前,馬克斯·韋伯指出,科學因其對眾多自然現象的解釋,已經引發了現代世界的 「袪魅化」 。然而,一百年滄桑巨變,如今我們處處被科技產品所圍繞(從膠囊到智能手機),卻只有極少數專業人士能夠通曉它們的工作原理。


技術與愚昧共同作用,實現了宗教所未能實現的目的:整個世界被披上了一件神秘的斗篷,然而這份朦朧並不那麼美,相反倒讓人感覺危機四伏。

由於資本主義對專業化的高度強調,那些在上一代美國人眼中不足為奇的家常手藝如今正漸漸消失。我們已經不怎麼親自動手修車了(自從有了那些電控燃油噴射之類的新功能以後 ,就算想修也是有心無力吧)。更別說,很多人甚至連飯都不會做了。



你會做飯嗎?圖片來源:pixabay


在我們這個社會體制下,專精於一門具體學科通常是有利的。但專業細化的後果,是讓我們身邊發生的一切都愈發紛亂複雜,令人望而生畏。報紙讀者群這一傳統意義上反映公眾博學程度的晴雨表,如今正逐漸縮小;報社本身也在大幅削減科學編輯的數量。在科技報道方面,廣播媒體尤為無能(或無心)——當然了,除非事關人命。

人們對科技產品不爽的另一個原因,大概源於我們對技術生活的固有觀念。


技術好像總是脆弱的,而 「神秘的中國黑客」 或 「全球變暖迫在眉睫」 這樣的信息,又在不斷強化這一觀點。很多人都覺得人類早晚會作繭自縛,為技術大神所害。


我們在高科技交通工具與晶元密布的空調房裡,呼喚著前技術時代的天真,有如契訶夫筆下的角色對莫斯科的嚮往。不過也有例外,當我們去看醫生時,可是恨不得全世界的高科技都往自己身上招呼一遍。



我們在高科技交通工具與晶元密布的空調房裡,呼喚著前技術時代的天真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當然了,人類對技術的質疑由來已久。在伊甸園那會兒惹的禍,不就是因為懂了不該懂的嘛。還有後來英格蘭的 「盧德分子」,新興的織布機明明是要讓服裝變得更舒適的,他們卻非要把它毀了 。


科學,或者說科學門下的弟子們,本身也給了我們無數質疑它的理由,儘管人類生就善變薄情。當原子彈與核能 「看上去很美」 時,我們對科學心懷感恩,只不過後來我們又改口說這些東西太邪惡。同樣,石棉也曾被視作天賜之物 。


在美國,進步有時成了它自身的受害者。「如果多數兒童都接種了疫苗,為什麼不利用其他人都願意去接種這一點,而讓你的孩子免受接種帶來的輕微風險呢? 這樣做患上疾病的可能性也相對不大啊。」 對疫苗的恐懼在受過教育的年輕家庭中最為盛行,而這一類人群本應是最善於接受事實的——在其他方面他們的人生觀也頗為一致。


隨著自己產品的技術含量不斷增加,企業面臨的挑戰是在保證讓公眾感覺不受愚弄的前提下,提高人們對科學的認可度。例如,可以先在學校里提供更多更好的科學教育機會。當然,也需要有人教教媒體,如何區分偽風險(吃非有機食品)與真風險(蔬菜水果吃得過少)。


食品輻照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一項安全有效的技術,如果人們克服對它的恐懼,它實際上能夠挽救生命。在當今這個競技場上,「我們需要害怕的只是恐懼本身」 雖不能說絕對適用,但有時候,這恰恰是事實的真相。


題圖來源:pixabay



我來點贊啦!


【拓展閱讀】交流與溝通,打開科學小黑屋的一扇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是科學家 的精彩文章:

星際航行黑暗無邊,唯有這顆「星」可以成為宇航員的指明燈
科學遇上傳播就成為了標題黨?我們真的是太激動了嗎?

TAG:我是科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