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近代中國的三大移民潮,背負苦難與希望,你的祖先可能就在其中

近代中國的三大移民潮,背負苦難與希望,你的祖先可能就在其中

原標題:近代中國的三大移民潮,背負苦難與希望,你的祖先可能就在其中


移民從來都不是現在才有的事,在很久以前就發生了。西晉末年,天下大亂,朝廷南遷,中原士族相隨落戶江南;安史之亂後,中原地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南遷之人仍然相望於道;靖康之難後,中原人民更是大量南遷,其規模和影響較前兩者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到了近代,也有三次大的移民潮,不僅改變了家族命運,還影響了東南亞國家。


闖關東



十九世紀,國破民貧,天災人怨。內有義和團亂,外有帝國主義乘機瓜分中國,東北之地有日俄相互角力,爭奪特權。更需上加霜的是,黃河下游連年遭災,很多百姓淪為流民,闖入東北。自古以來,關外和關內中原大地由山海關的城東門界定。虛掩的大門一旦敞開,山東人,河北人,還有其他省份的人,潮湧而入,洶湧澎湃。據統計,從清初到民國年間,闖關東的人數有3000萬人次之多。這些背井離鄉的人,在東北地區落地生根,不僅帶去了中原文化,還建立了關內、關外密切的聯繫。在闖關東的背景下,很多省份的人口構成得以改變,文化也相互糅合,至今我們在飲食、語言等方面,仍能看到這方面的影子。


走西口


走西口之西口,歷來眾說紛紜,其具體位置也是莫衷一是,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最早的「西口」是指黃河渡口「西口」。黃河渡口連接兩大區域,北有廣袤的蒙古草原,南是人口眾多的中原腹地。但此時所指腹地,主要針對山西、陝西,這兩個省份地處黃土高原,是我國最早得到開發的地區,地狹人稠。明清時期,天災不斷,加之戰亂頻仍,低層百姓動輒流離。到了清代,朝廷推行移民實邊,鼓勵放墾蒙地。於是,大量移民湧入,前往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走西口」之風盛行。「走西口」不僅打通了內地與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也給落後游牧狀態的內蒙古中西部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化,加速了蒙古草原的繁榮和發展。


下南洋



下南洋是華人向南洋區域(東南亞半島和南海諸國)的經商和遷徙的過程。華人下南洋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紀,唐代時人數增多,宋元時小有規模,明末、清朝和民國時期達到高潮,在近現代,這種現象尤為突出。華人到南洋原因比較複雜,但在近代主要以外出謀生、移民遷徙為主。在下南洋的浪潮中,移民來自全國大部省份,但以福建、廣東兩省的居多,可以達到95%以上。華人下南洋,持續時間長,影響很深,不僅改變了很多人的家族命運,還影響了東南諸國經濟社會和文化風貌。


以上三大移民潮,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民間自發形成,雖有躲避戰亂的的逼不得已,但更多的是懷揣著尋找財富,創造美好生活的嚮往與夢想。就創造財富而言,下南洋無疑是比較成功的。正如一位偉人所說「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國人民為了追求富裕而進行的三次大的移民潮,但是前兩次都走錯方向了,並沒有找到富裕,也就是沒有發財,只有後一次下南洋才找對路了。」

參考文獻:解衛忠《近代中國的三次大移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趣 的精彩文章:

駙馬是怎麼來的?做駙馬可能是陳世美一生中最大的失誤
疑似穿越皇帝,被商人殺死,屍體被肢解,頭顱被皇家珍藏二百多年

TAG:史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