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物 > 一次更話癆的《海錯圖》考證歷程

一次更話癆的《海錯圖》考證歷程

《海錯圖》成書於明末清初,是由浙江人聶璜繪製的一部海洋生物圖譜。聶璜把他在中國沿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各種生物都畫在了這部圖譜中。時代所限,書中的記載亦真亦假,時有誇張,但妙趣橫生。此書在雍正年間被太監蘇培盛帶入宮中,深受歷代皇帝喜愛,現1-3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第4冊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2014年,北京故宮出版了前三冊,我買了一本。2015年,我開始考證書中的生物,並在2016年出版了初步的成果:《海錯圖筆記》第一冊。這本書收錄了我對《海錯圖》中34幅畫作的考證。







在《海錯圖筆記》第一冊的序里我說過,解讀海錯圖是一項長期工程,這不,在一年之後,第二冊寫完了。




在寫第一冊時,我還保留著雜誌編輯的習慣。在我供職《博物》雜誌中,一篇文章頂多6頁,因為內容太豐富,每個欄目不會佔太多篇幅。所以寫第一冊時,字數一過2000,我就自動開始慌,生怕字多了讀者看著煩,於是文章篇幅普遍較小。但書出版後,看看讀者反饋,發現大部分人反而對我字數較多的那幾篇更感興趣,而且普遍反映意猶未盡。於是,在第二冊里,我放飛自我,寫了不少3000~5000字的文,希望大家看得更過癮。







內容上,在第二冊中,我考證了39幅《海錯圖》原圖,集成24篇文章,頁數比第一冊多24頁——這次的文章篇幅更大、內容更豐富。




經過多次與出版社的討論和打樣,我們把第二冊的內頁換成了呈現效果和閱讀感受更好的紙;封面從裸脊線裝換成了圓脊精裝,讓整本書更顯品質,滿足了一些讀者的收藏需求,加了書脊也方便大家在書架上查找取閱。



這次我增加了許多自己的考證過程。一來我本人就是個考據癖,二來我在查找資料過程中發現,很多文章在考據海洋生物時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紕漏,有的是對古籍理解有誤,有的是缺乏生物分類學的知識。寫第一冊的時候我就發現了,沒好意思說,到第二冊我實在忍不住了,在某些文章里有節制地吐槽了一下,另外列出了我自己的考據過程,供讀者參考,讓大家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在第二冊中,我減少了照片的比例,增加了許多古代日本、歐洲的博物學手繪。有不少都是和《海錯圖》同時代的,可以對比一下古代的中國人和外國人是如何看待同一類生物的。另一方面,古代繪畫也比照片更符合本書的風格。手繪的來源均為合法,沒有版權爭議。







除了古代手繪,現代的手繪也是必要的。我邀請了多位年輕的科學插畫師為本書繪製了插圖,幫助讀者理解相關的生物學知識。



第一冊出來後,很多人問,為什麼裡面有這麼多海鮮的吃法?是否違背動物保護的宗旨?其實寫文時我都考慮過。首先,《海錯圖》原書里,幾乎每種生物都附上了其吃法,為了最大限度地向讀者展現《海錯圖》的原貌,不可避免地要介紹吃法。其次,大家可能忽視了一個事實:我們所食用的陸地上的生物,如今大部分已經來自人工養殖。而海鮮呢,很大一部分依然來源於野捕。也就是說,你所吃到的海鮮,很多都是野生動物。這是海洋食材和陸地食材的最大區別,海洋的生產力之高,是陸地無法比擬的。只要合理利用,海鮮就能既滿足人類需要,又不影響自然種群。我們不能把保護陸地生物的標準硬套在海洋生物上。對於數量驟減,需要保護的物種,我會明確地在文章中告知讀者。而對於可以合理合法地食用的物種,何必迴避其飲食文化?作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對國人「見啥吃啥」的習慣深惡痛絕,也對極端動物保護者不敢苟同。我希望讀者們擁有這樣一種觀點:人類應該合理利用海洋,而不是禁止利用海洋;人類應該合理吃海鮮,而不是禁止吃海鮮,更不是吃完海鮮之後禁止別人介紹怎麼合理吃海鮮。




另一類必不可少的內容,就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今年由於我喜得愛女,導致出行機會不多。但還是盡量抽時間去北京海鮮市場、青島、晉江、廈門、馬里亞納群島等地搜集了資料。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到,第一手資料對一個作者是多麼重要。所以,大海依然是我以後經常要去的地方。




從2014年第一次翻開《海錯圖》至今,已是第4個年頭。越研究,越發現這本書實在有趣。請大家先看這第二冊《海錯圖筆記》吧,我去繼續考證了。



《海錯圖筆記》第二彈


博物小亮新作:50多種海洋生物的「破譯」筆記


清代畫師聶璜與現代博物小亮,再次聚焦故宮藏品《海錯圖》


高曉松、馬伯庸、張雪梅、張潔聯袂推薦!






購書方式

: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可進微店下單即可



或點擊文末

「閱讀原文」

進入微店下單購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物世界 的精彩文章:

今天立秋,終於可以涼涼快快的睡個好覺了

TAG:動物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