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資產質量分析框架:初識、進階與實戰

資產質量分析框架:初識、進階與實戰

作者:邱冠華、袁梓芳、郭昶皓、梁鳳潔

感謝:張慧(實習)

來源:國泰君安研究所銀行組

具體參見2018年8月24日報告《資產質量分析框架:初識、進階與實戰——基本面研究系列之二》

本報告導讀

銀行是經營風險的行當,因客戶違約而產生的損失是經營成本中最重要也最獨特的一部分,本報告從最基本的指標和報表入手,搭建資產質量的分析框架。

摘要

?初識:指標與報表

1、最常用的指標和報表:圍繞貸款分類、減值損失與準備、生成與處置三大塊內容,詳細闡述了資產質量指標及可能遇到的問題;

2、方法補充及案例分析:補充了一種考察非貸款資產質量的方法,並對不良認定趨嚴新政進行了案例分析。

?進階:扭曲與應對

1、上市行不良現狀概覽:從不良率與偏離度、撥備覆蓋率與信用成本兩組指標入手,考察上市銀行的資產質量特徵;

2、不良率的缺陷與應對:不良率的分子和分母都存在缺陷,使得整個指標難以反應真實的資產質量情況。對此,需要通過多個指標的組合拳輔助判斷;

3、撥備平滑利潤的原理:撥備計提存在主觀因素的影響,銀行可以利用它來平滑利潤,但這樣的操作也面臨多項監管指標的限制。

?實戰:預測與估值

1、從周期把握真實不良:不良生成的前一步,都是企業面臨償債能力惡化,因此總量上可以用利息保障倍數作為資產質量的先行指標。此外,行業和地區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2、從市場把握預期不良:市場定價隱含了對於不良的預期,破凈股和信用利差就是兩個很好的切入點,傳統觀點認為,銀行股破凈意味著有隱藏的不良會侵蝕凈資產,我們可以將這個隱藏的預期不良率計算出來,而信用利差則是債券市場對信用風險的定價。

3、不良影響估值的路徑:預期層面的資產質量惡化,會通過提高成本來影響銀行未來現金流質量,從而降低估值。挖掘銀行資產質量超預期,可以分析賬面不良率邊際變化,以及從宏觀層面自上而下來把握。

?風險提示

年初以來企業償債能力邊際下降,債券市場違約事件頻發,需注意信用環境惡化傳導至銀行資產端的風險。

另有配套使用的信用風險跟蹤資料庫,歡迎聯繫索取。

目錄

1. 初識:指標與報表

1.1. 貸款質量的兩種分類

1.2. 不良貸款與銀行利潤

1.3. 貸款減值準備及變動

1.4. 不良貸款生成與處置

1.5. 其它資產的質量判斷

1.6. 案例:認定標準收緊

2. 進階:扭曲與應對

2.1. 上市行不良現狀概覽

2.2. 不良率的缺陷與應對

2.3. 撥備平滑利潤的原理

3. 實戰:預測與估值

3.1. 從周期把握真實不良

3.2. 從市場把握預期不良

3.3. 不良影響估值的路徑

4. 風險提示

報告正文

銀行是經營風險的行當,因客戶違約而產生的損失是經營成本中最重要也最獨特的一部分。因此,認識並解讀銀行資產質量,是把握銀行基本面不可或缺的一環。對銀行而言,配置最多且違約概率最高的資產就是貸款,因此一般提到銀行資產質量時,都是指貸款的情況。

我們的資產質量分析框架由三部分構成,遵循「指標—運用—預測—估值」的主線:第一部分介紹完整的銀行資產質量指標體系;第二部分介紹上市銀行資產質量現狀,以及兩個重要指標在實踐中的扭曲和應對;第三部分介紹資產質量預測的簡明思路,以及資產質量影響銀行估值的路徑。

1、初識:指標與報表

1.1.貸款質量的兩種分類

1.1.1.五級分類與不良貸款

2001年末,央行發布《關於全面推行貸款質量五級分類管理的通知》,我國告別了此前「一逾兩呆」的貸款風險分類方法,轉而採用國際通行的五級分類,情況如下:

其中,次級、可疑和損失類貸款統稱為不良貸款,由此衍生出資產質量最為重要的兩個指標: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比例(簡稱不良率,不良貸款餘額/貸款總額)。相對應的也有關注貸款額、關注率等。

需要注意的是,貸款分類並非靜態不變。隨著宏觀經濟或借款人自身條件改變,還款能力也將上升或下降,單筆貸款的分類隨之改變,因此衍生出貸款遷徙率這一指標,衡量的是某一分類向下面的等級遷移金額的比例。

1.1.2.逾期貸款

由於五級分類非常粗糙,各項分類的認定標準也較模糊。因此各家銀行以違約概率為主要依據,有自己更為精細的貸款分類標準。除還款能力外,也要考察抵押品、逾期時間等指標。但這使得不良貸款的劃分有較大主觀操作空間。

另一種相對客觀的分類方式,是以貸款逾期的時間長短不同進行劃分,目前一般按逾期90天內、90天—1年、1—3年和3年以上分為4類。每類相對應地有逾期貸款額和逾期貸款率指標。考慮到企業短期周轉不靈,或者個人信用卡忘還款等情況,並非借款人還款能力下降,一般我們僅考慮逾期90天以上貸款存在風險。

1.1.3.不良認定嚴格程度

由於逾期貸款是記錄真實發生的情況,較不良貸款操作空間小,而逾期90天以上貸款又存在違約風險。因此,可以使用逾期90天以上貸款/不良貸款(俗稱偏離度),來考察各家銀行對不良貸款的嚴格程度。該指標越大,說明有越多的問題貸款未劃入不良,不良可參考性越低。也有人用逾期貸款率-不良貸款率(俗稱剪刀差)來衡量。

1.2.不良貸款與銀行利潤

由借款人違約而導致的損失,體現在利潤表中的「資產減值損失」一項,但這僅是利潤表中最為簡略的展示。由下表①②可知,資產減值損失是各類別資產各自損失的加總額,而某類資產減值損失,就是該項資產減值準備中的計提項(加項)。關於表③,我們將在下一小節展開分析。

在資產減值損失中,貸款減值損失一般佔90%甚至更高,因此它是我們重點研究的對象,我們將貸款減值損失/貸款總額均值稱為信用成本,聯想到貸款的年化利率,可以把年化信用成本近似理解為年化利率中的信用風險溢價。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貸款減值損失並非當期實際發生的值,而是銀行預先從利潤中扣出來存放到別處,以應對可能發生的損失,儲存的位置叫貸款減值準備。這麼做的好處有兩個,其一,預先把損失考慮在利潤中,體現銀行審慎經營的態度;其二,一旦真的產生損失,只要儲備足夠,就完全不會影響當期利潤,銀行經營指標相對平穩。

另外,在計算信用成本等「流量/存量」指標時,我們一般對存量取平均值,比如「期初期末貸款總額的平均」而非「貸款總額」,為使行文簡潔,下文均寫為「貸款總額均值」。

1.3.貸款減值準備及變動

1.3.1.貸款減值準備的監管要求

對於貸款減值準備(簡稱撥備),有撥備覆蓋率(貸款減值準備/不良貸款額)和撥貸比(貸款減值準備/貸款總額)兩項指標。二者數值越大,對不良貸款損失的吸收能力就越強,目前監管要求銀行撥備覆蓋率不低於120%-150%(根據各銀行自身情況確定),撥貸比不低於2.5%。

由於存在等式:不良率=撥貸比/撥備覆蓋率,因此當不良率大於1.67%時,只要撥備覆蓋率大於150%,就能保證撥貸比達標;類似地,不良率小於1.67%時,只要撥貸比大於2.5%,就能保證撥備覆蓋率達標。一般而言,市場更為關注撥備覆蓋率。

1.3.2.貸款減值準備變動拆解

我們進一步考察貸款減值準備的變動情況,以工行17年年報為例。整張表適用BASE法則,即:期末餘額=期初餘額+增加值-減少值。

各個項目的含義如下:

(1)新增:因新投放貸款及貸款等級變動而新計提的值;

(2)劃轉:因貸款規模變動而在單項評估和組合評估之間轉移的值,只涉是兩個科目「此消彼長」,不增加減值準備總額;

(3)回撥:因收回已減值貸款的本金,或貸款等級好轉而減少的撥備。部分銀行也叫「轉回」;

(4)已減值貸款利息收入:沖抵收入中,因權責發生制而產生的不良貸款的利息收入。這是因為,不良貸款本身就面臨本金損失的風險,確認利息收入不合理。部分銀行也叫「折現回撥」;

(5)收回以前年度核銷:收回了之前已經核銷掉的不良貸款,不能直接增加利潤,但可增加撥備,部分銀行也叫「收回」;

(6)轉出:轉讓或重組不良貸款而導致對應的撥備減少(工行報表未出現),如出售、債轉股、打包為ABS等;

(7)核銷:將不良貸款與減值準備在賬面上1:1抵消掉,不良額和不良率因此下降。

雖然看起來複雜,但其實只需把握兩個原則:

(1)只要不良貸款存在,對應計提的撥備就存在;不良貸款消失了(無論是回歸正常、核銷還是轉出),對應規模的撥備也隨之消失;

(2)在本期計提中的項目(一般是新增和回撥兩項),增加撥備就將減少當期利潤,反之反是。不在計提中的項目,不直接影響利潤,但會通過影響撥備水平,間接影響今後的計提力度。

另外還有一個細節,同樣出於審慎考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披露的「客戶貸款和墊款」是貸款凈額(即貸款總額-貸款減值準備)。

1.4.不良貸款生成與處置

1.4.1.不良貸款的生成

貸款減值準備中,核銷、轉出等操作都將影響不良貸款總額,因此在計算不良貸款生成情況時,這些影響要考慮在內。同樣根據BASE法則,我們可以得到不良貸款生成額的公式:

不良貸款生成額=期末不良貸款-期初不良貸款+當期核銷+當期轉出

不良生成率則是用不良生成額/貸款總額均值。可以理解為未處置前銀行不良貸款額的一階導,是分析資產質量常用的領先指標。

1.4.2.不良貸款的處置

不良貸款主要有以下四大類處置方式,針對每筆不良貸款,可能同時採用多種方式:

其中,重組貸款額的指標會披露在財報中,但因佔比不高且已被納入不良,關注度不高;核銷和剝離主要體現在貸款減值準備中;清收一般以文字形式進行披露。我們通常以核銷轉出率(當期核銷+轉出/不良貸款均值),來考察銀行處置不良貸款的力度。

實踐中,核銷數據僅在中報和年報披露,且一般銀行傾向於年末集中核銷不良,導致數據呈現較大季節性(同理,不良生成率也存在該問題),且一季度、三季度數據難以確知。可採用滾動平均的方式來修正。

1.5.其它資產的質量判斷

銀行會在資產減值準備細項或各項資產的細項中,披露該類資產已計提的減值準備。因此我們可仿照撥貸比的形式,計算其它資產的撥貸比,並以此衡量銀行對此類資產承擔風險的能力。

比如,市場關注非標債權的質量如何,而非標大部分歸為應收款項類投資,因此我們可計算應收款項撥貸比,如下圖:

1.6.案例:認定標準收緊

有新聞稱,近期監管部門要求銀行必須將逾期90天以上貸款計入不良貸款。我們簡單運用上文的主要指標來分析一下。

以往按慣例,逾期90天以上貸款應當被計入不良貸款,但各銀行的執行力度不一(由下圖可知)。這一規定推出後,如立即執行,意味著偏離度大於1的銀行,不良貸款額將有一個躍升,不良率跟著提升,偏離度下降。但是,這僅是分類方式的改變,使得不良率更真實,銀行資產質量並沒有任何實質變化。

另一方面,不良貸款額的增加將稀釋撥備覆蓋率,同時由於貸款等級下降,面臨監管要求的更高的撥備計提比例。這都將使得銀行必須加大當期撥備計提力度,從而衝擊利潤。我們以監管要求的計提比例為例,算出對利潤的衝擊程度。

?

最後需要補充一點,偏離度小於1僅是指標表象,無法說明該銀行就已經100%把逾期90天以上貸款劃入了不良,因此可能有更多上市行受影響,上述測算應當被視作最低影響。

2、進階:扭曲與應對

2.1.上市行不良現狀概覽

在第一部分對指標體系介紹的基礎後,我們選取不良率和偏離度、撥備覆蓋率和信用成本兩個維度,具體看一下上市行資產質量特徵如何。

從不良率和偏離度看,二者相關性很弱,呈現如下四個組合:

(1)不良率高,偏離度高。這種情況最糟糕,存量不良問題已很大,同時還面臨增量不良(逾期)壓力,如華夏銀行、民生銀行;

(2)不良率高,偏離度低。可理解為通過加強不良認定,坐實資產質量,這種組合往往處在業績底部期,下一步壓力主要在存量不良出清,如浦發銀行、農業銀行;

(3)不良率低,偏離度高。可理解為通過放鬆不良認定,掩蓋部分不良。但這種操作往往是邊際上的變動,總量指標難以觀察到;

(4)不良率低,偏離度低。這種情況最優秀,存量不良低且認定嚴格,短期無需擔憂不良問題,如寧波銀行、上海銀行。

然後,考察上市銀行撥備覆蓋率和信用成本,同樣呈現四種組合:

(1)撥備覆蓋率低,信用成本低。這種情況往往是利潤面臨壓力,通過較低的撥備計提力度,將撥備覆蓋率維持在監管臨界線位置,國有銀行最為典型;

2)撥備覆蓋率低,信用成本高。這種情況一般是在存量不良出清期,核銷力度加大導致對撥備消耗速度提高,如果存量撥備不足,則需提高信用成本,如平安銀行、浦發銀行;

(3)撥備覆蓋率高,信用成本低。這種情況撥備安全墊已很足,通過降低信用成本,實現撥備反哺利潤,如南京銀行;

(4)撥備覆蓋率高,信用成本高。這種情況主要是在業績上升期,通過多提撥備適當留存利潤,以應對未來下行周期的壓力,如常熟銀行、貴陽銀行。也有可能是在不良出清的初期,加大計提力度應對撥備消耗。

為了使結果更為直觀,將上述四個特徵整理為表格,並進行打分,發現:

(1)國有行:整體資產質量平庸,各自差距不大。撥備覆蓋率普遍面臨壓力。由於國有行業務分布廣、規模大,一般也可作為行業整體情況的代表;

(2)股份行:整體資產質量最差,但銀行間分化較大。這是由於股份行業務風格相對激進,以及地方根基相對較弱。其中,招商銀行(零售資產佔比高)、興業銀行(同業資產佔比高)資產質量位於股份行前列,但其餘股份行均存在壓力;

(3)城商行:整體資產質量最優,但和所處區位及地方競爭格局相關。處於東部發達地區、在當地市佔率領先的銀行,資產質量相對更優,如南京銀行、寧波銀行、上海銀行。由於撥備率整體較高,因此未來將最先享受到撥備反哺利潤;

(4)農商行:整體資產質量次優,分化同樣較大。從銀監會數據看,農商行資產質量其實是所有類別中最差者,但上市農商行要明顯強於非上市農商行。此外,其特徵與城商行類似。

2.2.不良率的缺陷與應對

2.2.1.分母:信貸稀釋

不良率的分母是貸款總額,因此在貨幣政策寬鬆、貸款投放上量的年份,儘管不良貸款還在暴露,不良率仍有可能下降。雖然這一問題對於以貸款總額做分母的指標而言都存在,但對於不良率來說,其周期性的特點更為明顯。我們將歷史的不良率同比變動拆解為分子(不良額)和分母(貸款基數)兩部分,如下圖:

兩個時間段值得留意:

(1)06-07年間,不良貸款總額增長停滯,但由於信貸維持約16%的增速,不良率仍快速下行;

(2)08-10年間,擴張性政策疊加農行不良貸款剝離,不良率加速下降,如加回農行剝離的數額,這段期間不良額其實是微幅上升的。可見,僅通過06-10年間的不良率下降來說明銀行資產質量改善,並不靠譜。

這個圖也展示了不良周期滯後於信貸周期的情況:金融危機後的信貸放量,在接下來的5年中產生了大量的不良貸款,但不良率的抬升直到13年末才顯現端倪。無法即時反應資產質量的邊際變化,使得不良率註定是一個滯後於經濟周期的指標。

近年來政策波動性明顯降低,因此行業層面信貸對不良率的稀釋作用趨於平穩。但在考察各家銀行重點發力投放的行業或產品時,這一點仍需關注。新產品上線之初,往往是不良率數據最為亮眼之時。

2.2.2.分子:左右騰挪

相對於信貸增速而言,分子端的不良貸款額有更多人為操縱的空間:

(1)微觀層面上,不良數據是各分支行重要的考核指標。因此基層工作人員會盡其所能減少不良暴露,最為傳統的做法就是借新還舊。這裡的新可以是本行資金、他行資金乃至高利貸。如果是本行資金,僅僅是延遲了風險暴露,如果是外來資金,則是風險轉移;

(2)宏觀層面上,總行可以不斷調整其認定嚴格程度,「對沖」不良率的變動。此外,還能和同業或非銀機構合作,對不良貸款進行「假出表」,即賬面上已剝離不良貸款,但損失的風險實際仍由銀行承擔。

可見,不良率的變動,除了資產質量的影響外,還摻雜了很多人為選擇的因素。因此,從公開信息看,我們或許永遠都無法得知銀行真實的不良水平。

2.2.3.應對:雙管齊下

面對不良率存在的種種問題,有兩個較為簡單的解決方案:

(1)在考察當前行業或銀行的資產質量時,使用更為客觀和先行的指標。比如逾期貸款率、偏離度、關注+不良率等。其中,關注+不良率也被稱作「真實不良率」,其邏輯在於,關注類貸款是不良貸款的主要來源,而如果一項貸款不在關注和不良中,那從銀行角度看,當前不存在違約風險。

由圖可見,關注+不良率的波動性明顯高於不良率。16年下半年至今不良率走平,但關注+不良率逐漸下行,說明銀行資產質量開始改善。

?

(2)在考察行業或單個銀行未來的不良壓力時,使用不良生成率和撥備覆蓋率。由這兩個指標可以進行簡單的壓力測試,比如假設出未來不良的生成情況,即可推出撥備能夠支撐的時間,以及維持撥備覆蓋率所需要多提的利潤。

2.3.撥備平滑利潤的原理

2.3.1.操作原理

我們先直觀看看資產減值損失能佔到利潤的幾成,以評估其重要程度。其中,資產減值損失(計提撥備)直接來源於撥備前利潤,因此這一比值可視作撥備計提力度。

由圖可見,17年資產減值損失/撥備前利潤達33%,佔比不及三費和負債成本等,但撥備計提相對主觀,並且也不是當期就消耗掉了,因此成為銀行平滑利潤的工具,也是盈利預測中最難把握的一個部分。需要補充的是,由於監管部門對各等級貸款的撥備計提比例有要求,因此資產質量惡化時,銀行撥備計提力度肯定會上升。所謂平滑利潤,並不是隨心所欲的。

如果撥備計提力度(資產減值損失/撥備前利潤)不變,那麼銀行稅前利潤的同比增速應當等於撥備前利潤的同比增速。因此,我們可用稅前利潤同比增速-撥備前利潤同比增速這一指標,反應撥備對利潤的影響。一般將大於0稱作撥備反哺利潤,小於0稱作撥備侵蝕利潤。另外,在對凈利潤增速的拆解中,該指標也是組成要素之一。

2.3.2.案例:撥備計提力度的選擇

下面以工商銀行和南京銀行為例,考察不同計提政策的影響:

由圖可見,在14年之前,兩家銀行撥備計提趨同,但自14年行業不良率抬頭後,兩家銀行開始分化。南京銀行計提力度非常大,對凈利潤的負向衝擊最高超過30%,但厚實的撥備在17年開始反哺利潤;工商銀行的計提力度則是略微加大,在不良好轉、部分銀行已實現撥備反哺利潤的17年,工行的撥備計提力度甚至還略高於14-16年。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

再考察二者的撥備覆蓋率發現,南京銀行是在13年撥備覆蓋率小幅下降後意識到問題,並開始加大計提力度,14年不良率上升的同時,仍然能實現撥備覆蓋率的上升,撥備計提快過不良增長,這就為17年的反哺積攢了彈藥。而工行在14年選擇消耗存量撥備應對不良,撥備計提趕不上不良增速,因而撥備覆蓋率下降。短期內利潤或許較為平穩,但撥備覆蓋率很快就降到了150%的監管要求之下,這使得工行被迫在17年加大計提力度。

在了解了撥備計提的調整及限制後,我們最後考察二者的凈利潤情況。南京銀行之所以沒有在13年就加大計提力度,是為了托住快速下滑的凈利潤增速,隨後在14年盈利改善時便多提撥備,17年增速放緩,撥備計提力度又相應下降了。可見,撥備計提確實起到了平滑作用。而工行在14-16年間選擇消耗存量撥備,有可能是為了將凈利潤增速維持在正值而不得已的選擇。

3、 實戰:預測與估值

預測銀行資產質量的難點體現在四方面:(1)指標體系本身較為複雜,且存在很多人為因素干擾導致失真;(2)我國於03-05年和08年兩次剝離國有行不良資產,使得不良率驟降,疊加08年金融危機後的擴張政策,導致09年以前的行業不良率數據基本不可用。數據層面上,我國還沒有經歷一個完整的不良周期;(3)信用周期與宏觀經濟高度相關,而預測宏觀經濟本身就已十分困難;(4)對於估值而言,預期不良而非真實不良才是主導因素。

因此,在這麼多困難面前,我們傾向於採用邊際思維,通過簡單易行的思路和指標,重點把握不良的方向,而非精準預測不良情況。具體地,我們先從經濟周期的視角來考察真實的不良情況,然後在假設市場有效的情況下,看看當前定價所體現的預期不良,最後闡述不良影響銀行估值的路徑。

3.1.從周期把握真實不良

3.1.1.總量視角:非金融企業償債能力

不良產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也受到多個周期的擾動,但在不良生成前一步,必然是企業面臨償債能力下滑。因此,總量層面可用非金融企業償債能力,判斷不良走向。

我們採用工業企業利息保障倍數(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利息支出/工業企業利息支出)來分析。這一指標的優點在於,月度數據頻率高且公布及時,工業企業對於銀行資產端而言也有足夠的代表性。由於工業企業利潤存在明顯季節性,因此我們採用最近12個月移動平均的方式來計算該指標。

可見,在利息保障倍數快速下降的2012年,行業不良率甚至還有小幅下降,而隨後的3年多時間裡,利息保障倍數維持低位,不良開始抬頭。而在16年初,利息保障倍速開始轉好,隨後在16年末,關注+不良率開始下行。經驗上看,利息保障倍數約領先不良指標6個月到1年,可作為很好的前瞻指標。今年以來,利息保障倍數轉向下行,信用事件發生頻率明顯提高,但銀行不良率暫時還未體現這一趨勢。

3.1.2.結構視角:行業與地區的影響

對於國有行和股份行而言,由於業務較為分散,因此單個行業或地區的不良難以衝擊整個銀行的指標(特定信用事件除外,這是很難預測的)。但對城商行和農商行而言,業務在地區層面集中,而一個地區又有自身的產業結構,需要特別注意這兩個因素的影響。

從地區層面看,本輪信用周期呈現由東部向中西部蔓延的態勢。圖中浙江、湖南、四川三省不良抬頭時間均間隔1年,另外,在供給側改革開始的2016年,遼寧(代表東北)不良率有加速上升的傾向。考慮到銀監會披露的地區不良數據有所滯後,因此也可用地區代表性銀行的不良水平來替代。

地域不良的暴露順序中也隱含了經濟周期和政策周期的邏輯。我國中西部和東北部產業偏向上游和中游,東部地區更貼近市場,偏向中下游。當總需求不足時,春江水暖鴨先知,下遊行業最先受到衝擊,然後依次向中上游蔓延。而供給側改革,則是針對上游產業強烈的政策衝擊。

產業結構在地域上的分布短時間難以改變,因此當總需求不足引發經濟下行時,我們很有可能再次看到不良率由東向西漸次抬頭。從這一點看,東部地區(及銀行)不良率也可作為很好的前瞻指標。

3.2.從市場把握預期不良

如果我們假設市場是有效的,那麼當前的定價中應當充分反應了人們預期的不良。據此,我們可以通過考察市場價格來推知預期不良情況。

3.2.1.破凈股與預期不良率

破凈股正是考察預期不良的一個切入點。對銀行而言,資產負債表大部分項目都可市價計量,因此凈資產不應低於賬麵價值(即PB≥1)。但奇怪的是,A股的破凈銀行股已經成為常態,近5年來板塊也是常處於破凈狀態。

傳統觀點認為,銀行股破凈意味著存在部分尚未披露的不良貸款,會使凈資產遭受損失。也就是說,當前市場給出的PB中,隱含了一個市場預期的不良率/不良額,要大大高出銀行自身披露的情況。

預期不良額到PB的路徑是這樣的:

(1)預期不良額為X,假設全部通過打包出售來處置。出售價格為30%,則還有70%的X需要銀行自身承擔損失;

(2)對於這70%的X,銀行先以撥備(設為Y)來承受損失,當撥備耗盡後,再以凈資產承擔,假設凈資產承擔的值為Z。這個Z就是賬麵價值-市值(即1-PB)。

因此Y+Z=0.7X,我們便可求出當前PB下市場預期的不良情況。A股中破凈銀行股的預期不良率情況如下:

其中,預期不良率為8.60%,而這些銀行的平均不良率僅1.57%。根據部分一季報披露了關注率的銀行來看,其預期不良率約為關注+不良率的兩倍。由於不良指標存在缺陷,很難說到底是市場更準確還是公開數據更準確,但從估值反應預期的角度看,這樣的預期不良率代表了對未來銀行資產質量將大幅惡化的預期。

當然,預期不良率也並非完美的指標,其問題在於用絕對估值的視角看相對估值(PB)。比如,在15年的牛市中,部分破凈銀行預期不良率腰斬,但當時仍處於不良暴露進程中;又如,從時間序列看,有個別銀行經歷了長達5年的破凈歷史,預期不良率持續走高,但這期間各項不良指標卻並未顯著惡化。

因此,在使用預期不良率時,不妨也多進行橫向比較,從相對的角度出發看看幾家銀行間是否存在資產質量的超預期。如果預期不良率持續走高,而又已被公開數據部分證偽(比如差距過大的時間長),那麼也應當考慮其它壓制估值的因素,資產質量可能並非主要矛盾。

3.2.2.他山之石:信用利差

在債券市場上,信用利差是補償債券違約風險、高於無風險利率的利差,可拆解為信用風險溢價及流動性風險溢價。經典理論認為,經濟下行時期,人們因擔憂公司償還債券的能力而傾向於配置高等級債券,因此公司必須用更高的利率發債融資,信用利差因此走闊,但此時公司債並非真的違約了,這正是預期影響價格的一個例子。

與破凈股類似,如果市場是有效的,那麼在信用債和國債間應當不存在套利空間,據此可推算出當前信用利差中隱含的預期違約率。顯然,這個預期違約率和信用利差是正相關的,因此簡便起見,可以用信用利差作為預期違約率的替代變數。

對於信用風險而言,無論是債券違約還是貸款違約風險,本質上都是由借款人還款能力的下降引起的。因此,二者往往同向變動且容易交叉傳導。我們用信用利差衡量市場對信用風險的預期,也就間接知道了對銀行不良的預期。

信用利差的優勢在於市場參與者眾多,且有每日數據可以跟蹤,而城投債一項,可以讓我們有機會評估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風險,以往僅依靠銀行的公開信息較難分析此類客戶。

對於研究銀行不良而言,其劣勢主要有兩個,一是易受獨立信用事件的影響而大幅波動,但這類事件並不必然導致信用風險的擴散,也就不一定衝擊到銀行資產質量;二是除了衡量信用風險外,信用利差也與流動性、預期通脹率、貨幣政策走向等息息相關,部分時段是流動性風險而非信用風險主導其變化。這兩個原因使得數據中噪音較多,適當拉長時間頻率,或選擇期限較長的信用利差更為可靠。

3.3.不良影響估值的路徑

3.3.1.理論路徑

預期不良率隱含了這麼一個假設,即當前的估值中已經反應了人們對隱含資產質量的預期,對資產質量的超預期將推動估值變化。放到經典的估值理論中,則是以下路徑:

對絕對估值而言,資產質量惡化會降低未來現金流,或者提高折現率(提高了信用風險溢價),從而降低股價;對相對估值而言,資產質量惡化通過降低ROE,從而降低PB。

3.3.2.實際情況

那麼,馬上就產生了兩個一直困擾投資者的難題:(1)資產質量預期的錨在何處?(2)我們如何尋找資產質量的超預期?

由下圖可見,銀行PB與不良率之間存在明顯的線性關係,相關係數達到了64%。如果考慮近期市場風格而將寧波銀行和招商銀行剔除後,這個線性關係將更加明顯。

這張圖傳遞出兩個信息:(1)賬面不良率可作為資產質量的一個錨;(2)僅就賬面體現的資產質量而言,板塊內部的定價是相對合理的,確實需要尋找超預期。

結論一可能讓人費解,為什麼缺陷頗多的不良率仍可作為資產質量預期的錨?我們認為,該指標簡單易懂,為大多數投資者所接受,因此容易圍繞這一指標形成一致預期。更為重要的是,賬面不良率牽扯到眾多監管指標,賬面不良率不高,短期內的監管或盈利壓力就不那麼明顯,市場容易把短期影響看得過重。對於結論二,銀行業務同質性強,信用風險增加時大家都面臨資產質量壓力。反映到股價上,就是同漲同跌現象。當然,這裡的合理僅是指相對賬面不良率的排序。

這也為我們尋找資產質量的超預期指明了方向:

(1)既然賬面不良率仍然重要,那麼必須抓住其邊際變化。很多時候,這個變化可能僅僅是指標而非實質改變。為此,本篇報告的第一、第二部分花費了大量篇幅介紹相關指標體系及其特徵;

(2)既然板塊內部定價相對合理,那麼需要從更為宏觀的視角,自上而下把握資產質量。為此,本報告第三部分討論了一個簡明的分析框架。

4、 風險提示

年初以來企業償債能力邊際下降,債券市場違約事件頻發,需注意信用環境惡化傳導至銀行的風險。

大話金融

銀行公眾號,

關注這一個就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話金融 的精彩文章:

TAG:大話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