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可思議一仗,8千人衝鋒擊垮30萬大軍
「橫掃宇內」的「天下霸主」,面前只剩下「天下第二」一個難啃的骨頭。
於是,百萬大軍強勢壓境,對方只能以區區8萬兵應之。
「老大」勢要在此一舉攻滅「老二」,一統江湖。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老二」僅靠8千敢死隊的一次衝鋒,就衝垮了對方前線30萬精銳大軍,並直接導致「老大」四分五裂、身死國滅!
這樣離奇的劇情,是歷史上真實的一幕。
這便是公元383年11月初前秦與東晉著名的「淝水之戰」。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東晉一方直到發起衝鋒,從後方統帥部到前線總指揮,都沒有拿出具體的作戰計劃。
沒想到,一次試探性的衝鋒就大獲全勝了!簡直是奇蹟中的奇蹟。
如此的過程,如此的戰果,到底是怎麼發生的?「老大」與「老二」的命運又如何發生反轉?
文 | 張磊 王正興 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
編輯 | 黃俊峰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稱霸大業就剩你一個擋路,不打不舒服
老大與老二並非不能和諧共處,但當老大一門心思想著一統江湖時,這個理想只能是一種奢望。
故事要從公元382年冬講起。
此時,距離前秦國主苻堅完成北方一統的大業已過去了六個年頭。
十六國時期,氐族在關中建立的前秦(350年—394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
苻堅(338年—385年),氐族人,357年,政變奪權後,他任用漢人王猛(字景略),對內執行「偃甲息兵,與境內休息」的基本國策;對外東征西討,僅用17年即平定北中國(比魏武曹操還要迅捷) 。
王猛畫像
當時,整個中華版圖上,待征服的勁敵只剩最後一個:偏居東南一隅的東晉司馬氏政權。
你想安心做「天下第二」?
沒門!意氣風發的苻堅決意南下攻晉。
公元383年淝水戰前的前秦和東晉形勢
然而,上至太子、下到朝廷重臣、統兵大將,前秦朝野幾乎是一致反對此時攻晉。
他們的理由非常充分:
1. 東晉雖弱,但治理良好,君有道、臣有謀,勠力同心,此時攻晉戰略時機不合適。
如左僕射(副丞相)權翼的觀點:
「臣以為晉未可伐。……今晉道雖微,未聞喪德,君臣和睦,上下同心。謝安、桓沖,江表偉才,可謂晉有人焉。臣聞師克在和,今晉和矣,未克圖也。」
(《晉書·苻堅載記》)
2. 前秦雖已完成了北方形勢上的一統,但由於五胡雜處兼數十年戰亂,民族矛盾異常深重,各族權貴集團只是迫於現實無奈歸附,未必真心。
前秦並沒有完成內部的民族融合工作,也沒有解除各族分裂勢力武裝。
以陽平公苻融(苻融弟,淝水之戰前鋒軍統帥,前秦二號人物)觀點為代表:
「陛下寵育鮮卑、羌、羯、布諸畿甸,舊人族類,斥徙遐方。今傾國而去,如有風塵之變者,其如宗廟何……臣之頑愚,誠不足采,王景略一時英傑,陛下常比之諸葛武侯,獨不記臨末之言乎?」
註:據載,王猛臨終前力諫苻堅對各族首領嚴加防範,並不要進攻佔據漢人心理正統的東晉政權。但其身後八年,苻堅仍執意整合各族大軍,大舉攻晉。
3. 前秦經約二十年征戰,雖滅前燕、收仇池、敗前涼、平代國,征襄陽、入川蜀,天下州郡十有其七,但代價也是巨大的。
以鮮卑族頭領乞伏國仁之言為證:
「此窮兵黷武……騷動蒼生……疲敝中國也。」
直指前秦民疲兵困,已屬強弩之末之勢。
前秦攻晉前歷次征戰圖(圖中未標識伐前燕之戰)
這些都被苻堅否決了。
長年以來的攻必克、戰必取,讓苻堅的心態滑向了恣意驕狂的境地。
加之,382年,東晉荊州桓沖部竟然還北上試圖進攻襄陽,挑戰霸權。
是可忍孰不可忍?苻堅鐵了心,一定要消滅這個對手。
此時苻堅的心態恐怕與「前輩」曹操近似(《軍師聯盟》,于和偉飾曹操)
383年7月,苻堅下達全國軍事動員令,募集近百萬眾,以傾國之力開赴前線。
註:據《晉書·苻堅載記》記載,前秦攻晉,苻堅從長安發兵「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至少87萬兵力,而此前已命麾下眾將「率步騎二十五萬為先鋒」,總兵力逾百萬;同篇亦記載後來朱序向晉軍傳遞情報時稱「若秦百萬之眾皆至,則莫可敵也」;《世說新語·識鑒》引《秦書》也有「眾號百萬,水陸俱進」。「參戰」秦軍兵力,根據不同的標準和理解,數字不同,但苻堅為此戰募集百萬兵力可以得到史籍記載的印證。
新募兵大部為漢人,對「華夏正統」的晉政權開戰,其戰鬥意志、決心可想而知;輔以其它各少數民族兵士。
當年8月,秦軍主力從長安開拔,直指二千里外的壽陽!
實際上,真正參加淝水大戰的部隊約30萬(主要是前秦核心的氐族精銳部隊),因為其餘部隊根本還未集結至前線戰場就已開戰。
前秦、東晉雙方淝水之戰投入兵力及主將列表
2
為什麼在壽陽開打?
苻堅的戰略部署是這樣的:
以兗州刺史羌族首領姚萇為龍驤將軍,率羌兵督益、梁州諸軍事,總管後方;
鮮卑部慕容垂等全數投入荊州戰場,牽制晉軍桓沖部;
淝水主戰場則為清一色的本部氐族主力;
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七萬水師由蜀中順流而下。
這一部署不可謂不精當,但對勝利的前景過於「自信」:真正與敵進行主力對決的是本部氐族部隊,一旦有失,則動搖國本,而其他各部反而得以保全實力以反噬氐族政權。
前秦軍戰略部署
直接選擇在東線的壽陽進行主力決戰,更顯出苻堅欲畢其功於一役的自大驕縱。
這不是說壽陽不重要,相反它是南北爭鋒的兩大「命門」之一。
註:兩大「命門」,一是漢水上游總領由漢中、南陽入江漢平原的襄陽,另一就是由中原經穎水入淮河的壽陽。
當時中華版圖各大「戰略軍分區」示意圖
壽陽(即壽春,晉元帝時避太妃鄭阿春諱,改稱壽陽),今安徽省壽縣,地處淮河以南、淝水以西,淮南重鎮。
此地戰國後期曾為楚國都城,東漢末年袁術也曾在此稱帝。
這裡總控兩淮水陸交通,徐、兗通往建康的陸路,淮水、汝水、潁水、淝水等水路均在附近交匯,歷來為兵家必爭。
淮河的主要支流穎水在其西北注入淮河,是中原與江淮之間的一條重要水上通道,穎水與淮河的交匯處就是穎口,壽陽與穎口隔河相對。
壽陽周邊形勢
拿下淮南第一重鎮壽陽,前面即是一馬平川的江淮平原,往南二百公里,騎兵只需五六日即可飲馬長江北,劍指石頭城;
同時,北方水軍亦可由淮河經盱眙下廣陵入長江,水陸兩線,夾逼金陵!
其戰略重要性可見一斑!
壽陽古城
因此,對於此時已然控制襄陽的前秦來說,壽陽是必須拿下的目標,苻堅用重兵於此並沒有問題。
但錯就錯在他把壽陽當成了決戰戰場。
縱觀歷代北方政權向南方的攻勢,取勝的「王道」是穩定控制長江上游,加上江淮一線的壓制,共同形成壓縮合圍之勢,才有可能徹底擊敗南方政權。
這是因為南方政權往往擁有優勢水軍力量,北方需要建立與之抗衡的水軍,壓制住其活動範圍,才能解除其戰略優勢。
天下南北爭鋒之「棋眼」壽陽與襄陽(見紅圈處,底圖為三國時期地圖)
具體來說,北方政權向南統一戰爭的正確打開方式應是,一據川蜀、二控荊襄、三平淮南、四渡長江:
川蜀可打造戰船,水軍由此順流而下;
荊襄是北方軍糧後勤轉運的生命線,且處在上游,歷來是江東割據政權的腹心之患(如三國時期吳蜀的荊州之爭);
淮南可供騎兵暢行無阻,直逼長江北岸;
多線渡江,取得最後勝利。
苻堅不按「劇本」來,直接要通過壽陽一役在淮南結束戰事,顯然是太急了。
3
最高統帥不懂軍事,他行嗎?
眼光轉向交戰的另一方,此役東晉方面的最高軍事統帥,是陳郡陽夏謝氏一族掌門人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
謝安畫像
此君其實不懂軍事,面對百萬敵軍,這樣的最高統帥行嗎?
在其他層面,他堪稱完美,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響噹噹的人物,治國理政更是一把好手。
從371年拜侍中正式輔政起,至大戰前的12年間,謝安繼承了前任王導、庾亮、桓溫等推行的「御以和靖」的治國方針,並做了進一步的深入鞏固,發展為「臻以和靖、御以長算。德政即行,文武並用,不存小察,弘以大綱」(《晉書·謝安傳》)。可謂切中要害、更為全面的治國方略。
而他「不懂」的,更多是說戰術層面,其戰略眼光卻頗可稱道。早在淝水戰前的377年,謝安已然看到苻堅南下近在眼前,開始著手進行各項戰略準備工作:
尊皇權,抑割據強權,維護中央集權。
其實直到戰前,東晉眼中的肘腋之患不在外而在內,主要來自割據荊州的桓氏家族集團,謝氏家族也正是司馬氏皇室藉以抗衡桓氏才崛起的。
平衡內部各方勢力,穩定內政環境,達成穩定的內部統一戰線。
協調之後的桓謝兩大集團,共同保障東晉穩定的長江中、下游防禦體系。
桓沖在長江中游的戰略牽制(前秦的所有鮮卑兵力都投入了荊襄戰場),對戰局產生了關鍵性影響。
公元383年前秦和東晉局勢 ,圖中紅色為前秦軍,藍色為東晉軍,藍圈分別為:東晉荊州軍屯駐地上明與北府兵屯駐地鎮江(底圖據《中國歷史地理地圖集》)
改革稅賦體制,進行新一輪經濟制度改革。
謝安「廢度田稅米制,改按口稅米制」,推行「王公以下口稅三斛,唯蠲在役之身」的新稅制。
即除服役人口外,其餘王公以下人等,一律每口三斛賦稅。此前王公貴胄及其親眷均可特權免稅。
新稅制本質上重新劃分了中央與士族的生產資料歸屬權比例,以釋放生產力並充實中央政府財力。
377年,命令謝玄在揚州組建長江下游軍事力量——北府兵。
上述本質上均為制度保障,打贏戰爭,還需要依靠一支指揮得當、訓練有素的正規軍。
謝安本人並不知兵,但知人善任,派同族謝玄廣募勁勇,包括「四戰之地」的徐州本地人,以及大量居江淮的北方南渡僑民、流民,由他們共同組成的北府兵,經多年打磨,可謂一支精銳部隊。
正如後世王夫之評:
「謝玄監江北,擇將用兵,六年後用之以破苻堅於淝水,非一旦一夕之效矣。」
謝玄畫像
「不懂軍事」的謝安,作為一位手腕高超的政治家、經濟改革家及統戰專家,可謂東晉的戰略總設計師,尤其是他的識人用人、大膽授權之明,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發揮了關鍵作用。
當然,謝氏一門頗多英才,也為謝安的用人提供了廣闊空間——「謝家軍」將在大戰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統帥謝安、前線主帥謝石(謝安弟)、前鋒軍統帥謝玄(謝安侄)、輔國將軍謝琰(謝安子)因此戰而一門四公,可謂盛極矣!
4
8千人衝鋒擊垮30萬!
大戰之前,其實雙方還進行了一場前哨戰:洛澗之戰。
此役謝玄以北府兵第一悍將劉牢之率五千精銳突擊前秦駐洛澗的5萬大軍,大勝並斬敵1.5萬餘眾(前秦軍兵力和損失數字據《資治通鑒》,另《晉書·劉牢之傳》記載秦軍共2萬,傷亡「萬餘人」)。
東晉軍見機行事的第一次預演,本來只是試探進攻,不想前秦軍這麼不經打!
1:10的人數對比,竟然大獲全勝,還斬殺敵大將梁成(一般認為是僅此苻堅、苻融、張蚝的前秦軍四號人物),這對前秦軍士氣的打擊是致命的。
圖中可見洛澗之戰形勢
前秦軍此戰即暴露出一眾弱點:
新募兵丁倉促徵召、未經戰陣,全無經驗。洛澗之戰乃夜戰,前秦無法準確辨別對手參戰兵力數量,未戰而先怯。
此地前秦五萬大軍是衛將軍梁成(戰前由襄陽太守抽調至淝水戰場)、揚州刺史王顯、弋陽太守王詠三部分匯合而成,協同指揮難度極大。
總指揮梁成試圖穩定陣腳,過於突前,導致陣前被斬群龍無首。
前哨一戰硝煙尚未散去,公元383年11月初的一天,壽陽城外大軍雲集,一場影響歷史進程的大戰即將上演!
淝水大戰態勢圖(圖源:地圖帝)
洛澗之戰的教訓,前秦方面似乎是一點都沒吸取,尤其是「御駕親征」的苻堅本人;反觀東晉一邊,雖無明確的作戰計劃,但每一步戰術行動都明晰有序。這種狀況催生了前秦這場慘烈的軍事災難:
其一,苻堅在戰前派遣降將朱序作為特使前往晉營勸降。
朱序,原東晉襄陽太守,四年前襄陽城破後被俘降秦,時任前秦「財政部長」。這次他不但沒有幫苻堅說降,反而把前秦軍事部署都透露給了東晉,並作為內應對戰局走向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其二,朱序根據苻堅臨淝水列陣的情況,精心設計了一招妙計——讓謝玄提請前秦軍後撤,名義上理由是空出空間給東晉軍渡河以求決戰。
苻堅本來就是來求決戰的,就怕晉軍不出來,這「套路」算是迎合了他的心理,輕而易舉就「跳坑」了。苻堅原本的企圖是:假意後撤,然後趁東晉軍半渡之機回師掩殺。於是不顧眾將反對,堅持下令全軍後撤。然而他忽略了重要的兩點:
騎兵先後撤再回師,不像步兵那樣靈活,需要很大的戰場騰挪空間,一人一騎至少需要約10㎡才能順暢轉換方向。
可是,壽陽戰場最缺的就是空間!
完全沒有考慮到東晉水軍的運輸能力及速度,於是前秦軍還沒有撤利索,東晉八千敢死隊已經登岸了!
兵貴神速!其背後比拼的除了士氣,更體現的是軍隊專業作戰能力!
淝水之戰戰場區域地形圖,圖中紅色矩形方框為前秦軍陣地位置
前秦的陣地位於淝水以南壽陽城以北一個約十公裡邊長的矩形區域內,如此局促的空間,前秦二十餘萬騎兵部隊,一旦開始後撤,人馬混雜,步騎交錯,前後軍信息溝通不暢,戰場混亂是必然的。這也是作為職業軍人的朱序在仔細勘察戰場地形後想出的殺招!後戰場演進正如他設想的分毫不差。
其三,東晉發起首輪突擊的只有8千騎兵(敢死隊),這輪試探性突擊成本有限,不論勝敗都仍有轉圜餘地。
但這次攻擊小而精,諸位大將謝玄、謝琰、桓伊等身先士卒,8千直衝30萬。
1:37.5的兵力對比,可見其膽識,這些年北府兵真的沒白練!
其四,朱序本人在前秦大軍開始後撤不久,即在陣中大聲呼喊:「秦軍敗了」,這與他此前設計的讓前秦軍後撤「渾然一體」,極大地擾亂了秦軍軍心士氣。
其五,作戰中苻融因馬倒意外致死,苻堅眼見大事不妙,最先逃竄。
主帥率先「跑路」,徹底摧垮了前秦軍的鬥志,一場大潰敗由此無法逆轉。
冷兵器時代,大多數傷亡都是在一方失去戰鬥意志、潰退後被對手追擊殲滅造成的,正面作戰直接傷亡很少超過20%。
在潰敗過程中,作為前秦國本的主戰場二十餘萬氐族精銳,損失殆盡。
假若苻堅聽從眾臣的勸諫,在大戰任何階段做出正確的決斷:一不伐晉、二不親征、三不親臨淝水前線、四不派朱序勸降、五不下令全軍後撤、六不率先臨陣脫逃……結果可能都不會是這樣。
步步走錯的苻堅使氐族精銳在此役十損八九,而鮮卑部、羌族部等均毫髮未損,這樣的實力此消彼長,直接導致戰後氐族前秦迅速衰亡,羌族、鮮卑、匈奴等勢力紛紛崛起。
5
國運逆轉
戰後,由於氐族前秦的衰落,北中國再次出現群雄逐鹿、中原離亂的情境。北方再次一統已是五十餘年後的北魏了。
同時,這一戰奠定了後世二百餘年南北分治的格局,直至589年隋朝再次完成全國統一。
淝水戰後北中國分裂圖
385年10月,一代梟雄——前秦國主苻堅被羌族首領姚萇(苻堅親封的龍驤將軍)縊死在新平佛寺(今陝西省彬縣水口鎮),年僅48歲。
苻堅墓
南北國勢也發生了重大的逆轉。
前秦淝水大敗,導致其東西兩線防禦體系完全崩潰。
謝安馬不停蹄,轉守為攻,隨後其主導的北伐,進展頗為順利;
謝玄一度駐彭城,而朱序在戰後重回晉庭,以龍驤將軍的身份進據洛陽;
西線也一路勢如破竹。
至384年,東線晉軍已經收復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西線推進至漢中。
淝水大戰前後東晉實控分界線示意圖
這場看起來佔據絕對優勢的「老大」想要一舉摧毀「老二」的大戰,進程和結局竟如此戲劇化。在戰術上,面對懸殊的實力對比,東晉一方隨機應變、動態捕捉強敵犯下的每一個錯誤,從而充分把握機會,可謂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一手「奇謀」。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這才是戰爭 微信ID:xiaoxiongchumo123
※從這一天起,志願軍最艱難的日子,即將到來
※第四野戰軍做了一件事,讓解放軍的戰鬥力直線往上升
TAG:這才是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