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若是最後一個王朝,能有今天的疆域版圖?

明朝若是最後一個王朝,能有今天的疆域版圖?

文|小河對岸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在明朝滅亡之後,迎來的不是一次簡單的改朝換代,而是一場文明浩劫。圈地、投充、逃人法、剃髮易服等一系列措施,使得華夏大地淪為了人間煉獄。其後,又大興「文字獄」等等,種種高壓措施無疑是為了對漢人作精神閹割,以削弱漢人的反抗意志。經滿清近三百年令人窒息的高壓統治,使得一個原本自信、充滿創造力的民族而沉淪為愚昧、懦弱,令人魚肉的東亞病夫。

然而,卻有一個荒誕不經的說法,說是滿清沒有入關的話,那我們現今的疆域只有三百多萬平方公里。該觀點即是認為,滿清雖然殘暴愚昧,卻奠定了我們現今疆域的基礎。

該觀點其實極為荒謬,近代國家疆域之形成,其實並不是看法理繼承,要是憑藉國家的實力。要不然,滿清也不會割讓出那麼多領土?而以滿清之孱弱不堪,若不是被推翻,還不知道領土能割到哪裡?從奧匈帝國被閹割成奧地利、「西方病夫」奧斯曼帝國被錘扁成如今的土耳其就能看到滿清的前景,又談何能奠定如今之疆域?

以明朝的直接轄地而論,的確只有三百多萬平方公里。但本質上,滿清對西藏、青海、新疆(晚清時才正式建省)、蒙古(政治同盟關係),也並不是直接統治(並無民政機構)。過去西方學者在介紹滿清時,通常將清朝分為中國本部、滿洲、蒙古、新疆、西藏等六大部分來介紹,我們認為這是西方國家為肢解中國而製造的圖謀。但事實上,這就是滿清統治下實況,很像英國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一樣,彼此界限明確,民族、語言、文化風俗也都涇渭分明,很不一樣。滿清統治下的中國缺乏一個整體的國家認識,反而更像是一個聯邦體。

所以,以中華核心區(漢人熟地)而論,明朝的疆域不但並不小,反而為歷代之冠。我們通常會感覺中華核心區,跟秦朝的疆域圖基本差不多。但是廣大的江南地區,是伴隨著「五胡亂華」、「安史之亂」、「宋室南渡」等多次中原大亂,北方漢人大規模南遷,才得以逐步開發的。故而,秦朝對遼闊的江南之地,其統治力是微乎其微的,最多能算增加了幾個居民點而已,而大片江南之地,在事實上並不能納入朝廷的管理。

即便如湖南中西部的懷化,也是到宋朝才正式納入朝廷的管理。若以漢人的熟地而論,唐朝的疆域遠不及宋朝,這也是為何宋朝的疆域,雖然看起來不大,但經濟與人口能遠超唐朝的原因所在。而漢、唐之都護府也僅為軍事機構,並非民政管理機構,在都護府的勢力範圍之內,只有漢、唐的少量(幾萬)駐軍而已,當地仍是各自完整的國家、部落狀態,這與我國今天的少數民族自治區絕不一樣,而更似美國的海外駐軍。且都護府的軍賦,全仰仗於內地的供給,後勤補給的損耗極為巨大,故而,在國力衰退的時候,很難維持。

而在華夏王朝看來,這些疆域的價值不但遠不能與內地並論,在過多的時候更被視為累贅。丟失西域、漠北之地的感覺,遠不能與失去「燕雲十六州」相比。明朝朱元璋定國之後,羅列了一系列不征之國,也是此種原因,「得其地不足耕,得其民不足使」。

但是,隨著華夏核心區人口的大規模增加,以及對北方苦寒之地漸漸具備開墾與定居的條件,華夏人口也自然向周邊溢出,「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等皆是如此。這實際上與滿清王朝並無直接關係,而日本也是在明治維新前後,才正式將北海道納入統治的,也是因為此前並不具備向北經營的條件。

事實上,滿清政府卻遲緩了漢人向外經營的步伐。滿清入關之後,實行民族隔離政策,而將遼東漢人或屠殺、或驅逐至關內,嚴禁漢人進入所謂「龍興之地」(滿洲,即東北)以及蒙古等地墾殖。壓縮關內百姓的生存空間,其本身就與整個國家利益背道而馳(滿清以華夏征服者自居,而始終沒有把自己視為華夏一部分)。以致北方地區人口空虛,輕易地被沙俄攫取。直至,滿清統治衰落,「禁關令」所鬆弛。關內百姓為討生活,紛紛向東北移民開墾,充實了邊地,才漸漸遲緩住了沙俄的侵吞步伐。

而明朝作為漢人王朝,對漢人的利益與生命更為關注(至明朝滅亡前夕,還秉承「棄土不棄民」的原則,詔令吳三桂入關勤王時,還要讓吳三桂軍先護送百姓遷入關內,致使大軍行動遲緩)。當鄭成功聽聞西班牙在呂宋島(今菲律賓北部)大肆屠戮華人時大怒,幾欲出兵呂宋島。而當乾隆聞知海外華人被屠時,卻說道:被害漢人,久居番地,屢邀寬宥之恩,而自棄王化,按之國法,皆干嚴譴,今被其戕殺多人,事屬可傷,實則孽由自作」(意思是說,殺的好!)。

而我們能有現今之疆域,乃是多番「戰新疆」、「闖關東」、「走西口」等苦心經營的結果,而與滿清王朝並無直接關係。倘使我們最後一個朝代是明朝,就不需要先要進行一番民族革命,而會更早地走上近代化(明朝比清朝要更開放,更願意接受西方武器與科技等等),其能奠定的疆域局面也定然會比今天要更好一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晉文公封賞功臣時,為何會遺忘介子推?
趙高篡改遺詔並不可信,令扶蘇自裁或是秦始皇本意

TAG:歷史聞知社 |